財金新視野+謝劍平=觀點

財金新視野+謝劍平=觀點

專業的金融知識、靈活的財務操作手法與金融創新的能力,常是投資銀行給予大眾的印象,投資銀行從業人員的高薪與地位曾廣受推崇,往往是名校學生所嚮往進入的行業之一;然而2008年的一場金融海嘯卻讓這些菁英們重重的栽了跟斗,具有百年歷史的Bear StearnsLehman Brothers等都因不堪虧損而宣告破產,市場甚至一度不看好投資銀行能夠繼續存活。

目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高盛(Goldman Sachs)以申請轉型商業銀行來熬過衝擊。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現況

公司

創立年代

變動日期

主要變動

Bear Stearns

1923

2008.3.16

出售予摩根大通銀行

Merrill Lynch

1914

2008.9.14

出售予美國銀行

Lehman Brothers

1850

2008.9.15

申請破產重整

Goldman Sachs

1869

2008.9.21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Morgan Stanley

1935

2008.9.21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這一場大海嘯讓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讓華爾街與全球的金融菁英們重新評估風險之於利潤孰輕孰重。

筆者即將推出的「現在投資銀行」第三版完整的介紹投資銀行的業務內容與運作模式,書中對於投資銀行實務與時事知識的整理,更是讓讀者能在理論知識外,能對國際金融市場與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次的改版除了以金融海嘯後的投資銀行做為重點,介紹金融海嘯的成因 資產證券化和金融海嘯,其對於投資銀行業務衝擊如此嚴重的原因,以及風暴過後投資銀行的新發展方向等。

另一個重點則在於國內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討論,自再版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腳步變化快速,許多投資銀行業務在這幾年中開始成為熱門話題,如台商回台發行TDR之承銷業務、融資收購(Leverage Buyout)案件、專案融資案例-高鐵BOT案件以及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發展等。

雖然全球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比重較高的金融機構),在此次的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紛紛採取保守的策略,並致力於去槓桿化等政策,但仔細檢視金融機構的業務內容後,可以發現投資銀行業務並未因此而消失,各種金融商品的交易與創新、為法人客戶提供的承銷、顧問服務等活動仍持續進行,並未因此停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休養與回復後,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各個國家逐漸出現復甦的訊號下,投資銀行相關業務也隨著景氣的腳步再度活躍。

投資銀行的業務運作與一般產業、金融業等法人客戶皆息息相關,只要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個體之間的交易腳步不間斷,投資銀行的業務就會持續不斷的運作下去以滿足客戶之需求並持續創造收益。

希望透過以上的介紹,能夠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現代投資銀行」第三版的內容更新情形,也期許讀者能夠透過本書獲取相關知識外,也能掌握最新的投資銀行與金融市場相關實務資訊。

以下是第三版的章節內容,預定於99年6月份出版,敬請期待!

第一篇 投資銀

行概論篇 1

第一章 投資銀行概論 3

1.1 投資銀行的定義 4

1.2 投資銀行的業務範圍 6

1.3 投資銀行的發展沿革 10

1.4 投資銀行的展望 19

1.5 全書導覽 21

第二章 電子金融 29

2.1 電子金融之定義與特性 30

2.2 電子銀行 31

2.3 線上投資銀行 41

2.4 網路與投資理財 53

2.5 結論 56

第二篇 資金募集篇 59

第三章 國內承銷業務 61

3.1 承銷商的角色與功能 62

3.2 承銷業務與承銷方式 64

3.3 承銷作業程序 75

3.4 二類股制度歷史與國際版探討 81

3.5 結論:承銷業未來的趨勢 82

第四章 國際承銷業務 89

4.1 我國承銷制度與國際承銷制度之比較 90

4.2 ADRGDR之發行與承銷 96

4.3 亞洲企業ADRGDR發行承銷市場現況 101

4.4 海外債券及海外可轉換公司債 103

4.5 NASDAQ上市 106

4.6 台灣企業赴海外發行有價證券之申請程序 108

4.7 結論 111

第五章 私募業務 113

5.1 私募市場的發展 114

5.2 投資銀行的角色 116

5.3 私下募集的優劣 117

5.4 私募備忘錄 119

5.5 私下募集的種類 121

5.6 結論 123

第六章 創投事業與投資評估 133

6.1 創業投資的基本介紹 134

6.2 創業投資的經營型態 137

6.3 創業投資的流程 139

6.4 如何撰寫投資計畫評估報告 145

6.5 創業投資案源分析 149

6.6 台灣創投業的未來發展 150

6.7 結論 155

第三篇 財務顧問篇 159

第七章 企業評價 161

7.1 市場附加價值與經濟附加價值評價法 162

7.2 現金流量折現模式 165

7.3 企業價值之關鍵決定因素 168

7.4 多角化企業之評價 171

7.5 網路公司之評價 176

7.6 結論 179

第八章 併購業務 181

8.1 併購之基本概念 182

8.2 併購之成本與利益 189

8.3 併購之五大步驟 191

8.4 投資銀行在併購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197

8.5 投資銀行擔任併購財務顧問之商機 198

8.6 金融控股公司之成立與銀行業之整併 199

8.7 併購之抗拒 204

8.8 結論 207

第九章 融資收購 209

9.1 融資收購之背景 210

9.2 融資收購之類型 210

9.3 投資銀行在LBO裡的角色 212

9.4 融資收購之重要機制:過渡性貸款 213

9.5 融資收購之資金來源 214

9.6 融資收購在台灣之可行性 217

9.7 結論 218

第十章 專案融資規劃 223

10.1 專案融資之定義與特性 224

10.2 財務顧問在專案融資裡的角色 226

10.3 BOT模式 244

10.4 結論 253

第十一章 民營化業務 255

11.1 公營事業民營化之意義、目的與方式 256

11.2 公營事業民營化之評選標準 258

11.3 公營事業民營化之規劃 260

11.4 國外民營化概況與其他釋股方式 264

11.5 結論 267

第四篇 資產管理篇 273

第十二章 資產管理概論 275

12.1 資產管理的意義 276

12.2 世界主要國家資產管理業務之發展 277

12.3 台灣資產管理業務之發展 281

12.4 資產管理機構之投資決策流程 285

12.5 資產管理與共同基金 287

12.6 全權委託投資業務 294

12.7 結論 296

第十三章 資產管理技術(一):投資分析 297

13.1 總體經濟與股市 298

13.2 產業定義及分類 308

13.3 產業分析 310

13.4 競爭分析法 314

13.5 政府政策與結構性改變 316

13.6 公司分析 317

13.7 新經濟衝擊:網路產業投資分析評價 318

13.8 研究報告之撰寫 324

13.9 結論 326

第十四章 資產管理技術(二):套利操作 327

第一部分 無風險套利 328

14.1 無風險套利之意義 328

14.2 無風險套利操作之類型 328

14.3 無風險套利操作之應用——以台股股價指數期貨為例 330

14.4 無風險套利操作之應用——以可轉換公司債為例 332

第二部分 風險套利 334

14.5 風險套利之意義 334

14.6 風險套利之種類 335

14.7 風險套利機會之分析重點 337

14.8 分析風險套利之成功機率 338

14.9 風險套利之市場概況 339

14.10 結論 339

第十五章 避險基金操作技術 341

15.1 正視長期投資風險 342

15.2 避險基金與一般共同基金之差異 343

15.3 避險基金之操作——全球經濟分析 345

15.4 避險基金之操作——投資組合風險管理技巧 347

15.5 避險基金之操作——資產配置及技術面工具 349

15.6 避險基金之操作——利用債券避險策略 350

15.7 避險基金之操作——建立股票空頭部位避險 350

15.8 避險基金之操作——利用市場波動交易 351

15.9 避險基金之操作——殖利率套利交易策略 352

15.10 避險基金市場之組成分子 353

15.11 避險基金之現況與展望 354

15.12 結論 356

第五篇 財務工程與風險管理篇 361

第十六章 金融商品設計:以交換為例 363

16.1 新金融商品的基本原理 364

16.2 利率交換的設計過程 365

16.3 資產交換與負債交換的設計過程 372

16.4 非標準型利率交換的設計過程 379

16.5 結論 393

第十七章 風險管理技術(一):利率風險 395

17.1 利率期貨 396

17.2 遠期利率契約 408

17.3 利率交換 411

17.4 利率與利率期貨選擇權 422

17.5 結論 428

第十八章 風險管理技術(二):匯率風險 429

18.1 外匯期貨 440

18.2 外匯選擇權 433

18.3 匯率風險管理之應用實例 438

18.4 貨幣交換 444

18.5 結論 449

第十九章 風險管理技術(三):權益風險 451

19.1 股價指數期貨 452

19.2 股價指數選擇權 457

19.3 股權交換 461

19.4 結論 465

第二十章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評價技術 467

20.1 選擇權的評價 468

20.2 期貨契約的評價 479

20.3 利率交換的評價 484

20.4 股權交換的評價 489

20.5 風險值:觀念與應用 491

20.6 結論 500

第二十一章 金融資產證券化 503

21.1 資產證券化的定義及基本架構 504

21.2 不動產抵押資產證券化——政府機構發行之MBS 510

21.3 提前償還風險及評價 517

21.4 衍生性轉手債券 520

21.5 資產擔保證券市場之要角——車貸ABS與信用卡ABS 524

21.6 亞太國家資產證券化發展現況 529

21.7 台灣資產證券化發展現況 535

21.8 結論 537

第二十二章 台灣新金融商品的發展 539

22.1 債券商品創新的價值 540

22.2 多空浮動利率債券 541

22.3 利率上下限債券 543

22.4 債券分割 544

22.5 階梯式付息債券 548

22.6 浮動利率票券之衍生 550

22.7 認購(售)權證 555

22.8 結論 568

第二十三章 財務金融操作 569

23.1 財務金融操作的重要性 570

23.2 財務金融操作的運作 571

23.3 財務金融操作主要的金融商品 575

23.4 金融風險控管 578

23.5 財務金融操作其未來發展 582

23.6 結論 584

中文索引 58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