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創投教父筆下的蘋果與賈伯斯幕後正史 | IT書訊 | iThome online

書摘─創投教父筆下的蘋果與賈伯斯幕後正史 | IT書訊 | iThome online

書摘─創投教父筆下的蘋果與賈伯斯幕後正史
文/iThome (記者) 2011-02-18
很多人熟知蘋果東山再起的故事,卻可能不知道這種事情罕有其匹。有哪位創辦人曾經遭到無理驅逐後,還重回公司,主導再造蘋果這麼高明、這麼精彩的起死回生?

賈伯斯為什麼這麼神(Return to the Little Kingdom)

麥可.莫瑞茲(Michael Moritz)/著;劉真如/譯
大是文化出版
售價:350元
 

賈伯斯:想做到這點,就得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一九八四年時,要是你問讀者,他們未來的生活,索尼跟蘋果誰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讀者一定會說是索尼。

索尼的成功主要靠兩個要素:一是創辦人盛田昭夫勇猛精進的精神,一是消費者對電子產品微小化的渴望。

一九四六年索尼創立後,就以設計、製造具有想像力又高品質的消費電子產品聞名,用電晶體收音機、電視、錄音機、錄影機和攝錄影機擄獲消費者的心,再用有史以來第一台隨時隨地可以播放音樂的隨身聽風靡全世界。隨身聽和後來的iPod一樣,體現了公司創辦人的精神,一九七九年隨身聽發明之後,靠著口碑,在MP3問世前的二十年裡,一共賣出三億五千萬台。

如今,每個人都知道風水輪流轉,幾年前有個很殘酷的笑話,卻一語道出現實中的此消彼長:

「請問索尼(Sony)現在的拼法是?」

「A-p-p-l-e。」

這會引發我們對蘋果如何打敗索尼的疑問,但更令人玩味的問題是:蘋果靠什麼震憾多種產業,包括音樂、電影、電視、報紙、印刷廠、電信、廣告商和老式零售商?

發生了什麼事?
一九八四年,當時的總統是雷根,半數美國家庭收看三大電視網(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以及美國廣播公司ABC),報紙的發行量來到六千三百萬份高峰,唱片和錄音帶的銷量是雷射唱片的九十倍,摩托羅拉的手機將近一公斤重、只能講三十分鐘,售價卻高達四千美元,日本的通商產業省(現在也不叫這名字了,因應時代改名為經濟產業省,相當於台灣的經濟部)是西方國家害怕的機構;新加坡則是先進的製造中心。

從一九八四年至今,一共有三種趨勢對蘋果有利,但是對其他業者也有利:

一、電子業深入每一個角落,以致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躲開身邊眾多的電腦、電話和娛樂設備。

二、個人電腦時代誕生,使得許多公司可以開發消費產品。精通軟體的電腦公司要設計消費產品,遠比出身消費電子產業、擅長硬體設計和製造的企業容易多了。三星、樂金(LG)、日本汎聲、戴爾、摩托羅拉和索尼對蘋果極為嫉妒,的確不是偶然。

三、「雲端計算」的觀念,把和流行軟體有關的大部分運算、儲存和保護功能,都集中在工廠大小的資料中心裡。這種觀念在一九九○年代中期,支持亞馬遜(Amazon)、雅虎(Yahoo!)、電子灣(eBay)、哈媚兒(Hotmail)、伊匹底亞(Expedia,全球線上旅遊網站龍頭)、谷歌(Google)、蘋果之類的服務公司,提供讓麥金塔電腦、iPod和iPhone等產品得以發揚光大的服務。

今天,是消費者(而不是企業或政府)在歷史上第一次可以享受最快、最可靠、最安全的電腦服務。

誰才該帶領公司?
一九八四年,蘋果的董事會碰到的是比較迫切而平凡的挑戰: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電腦產業中,管理一家正在快速成長的公司。當時董事會最重要的任務,是為公司選擇經營者。

一九七六年,二十一歲的賈伯斯、二十六歲的沃茲,和三十三歲的馬庫拉一起創立了蘋果電腦,但身為金主的馬庫拉早就表明無意長期擔任執行長,董事會必須決定未來方向,這個決定和隨後十三年裡的三個類似的決定,塑造出蘋果的未來。

我一直到事後回想才了解,找一個外人來經營深受創辦人決心與力量影響的公司,暗藏著驚人的風險,而聘用非本行的人來經營這種公司,風險會更大;一家偉大的公司能走到如日中天的盛況,大多由創辦人經營或掌控,絕對不是意外。

其中的教訓很清楚:創辦人通常會憑著老闆的直覺,展現信心、權威和領導技巧。當然,創辦人的直覺偶爾出錯時,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但是當創辦人的直覺正確無誤時,誰也比不上。

董事會對公司狀況或創辦人的能力有所疑慮、而公司裡又恰巧沒有合適人選時,幾乎總是會犯錯。

一九八三年時,蘋果董事會認為二十八歲賈伯斯太年輕、還不夠成熟,賈伯斯自己也知道,如果蘋果要達成他夢想中的一百億美元年銷售額,他需要別人的幫助。

凡俗之見的壓力沉重,使求才變成尋找動人的頭銜和資歷,但是經驗、尤其是不同行業的經驗,對於快速成長、屬於不同脈動與節奏產業的新公司,幾乎毫無用處。經驗是安穩的選擇,卻經常是錯誤的選擇。

創辦人需要的不是主管嗎?
踢走總裁史考特後,蘋果董事會經過漫長的尋找,宣布聘請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擔任執行長。史考利在矽谷沒沒無聞,這不奇怪,因為他整個事業生涯都在百事可樂度過,負責經營百事的軟性飲料業務。

史考利的空降招來輿論的譏評,說蘋果和賈伯斯需要「大人的監督」。這正是高明的創業者最不需要的東西。創業者可能需要協助,可能不清楚許多陌生的新事務,但找來一位新上司,尤其是毫無科技業經驗、對新企業創立早年所經歷的驚濤駭浪毫無所知的新上司,結局通常很悲慘。

蘋果把史考利看成大天使,有一段時間,覺得史考利幾乎不可能出錯。事後回想,大家很容易說,像史考利這樣在美東老企業既定制度內培養、銷售飲料和零食的人,在產品生命週期以季計算、向凡俗低頭是死路一條的蘋果裡,根本不可能一路順遂。

創辦人在擁有不同經驗的員工協助下,會比出身大企業的經理人,更容易學到經營管理、精通整個新公司的細微差異,如果這家企業正好是科技公司時,更是如此。

不到兩年,熟悉帶來了輕視,史考利擔任執行長、賈伯斯擔任董事長的事實使問題變得更複雜。歧見開始出現,大家互相放冷箭、說壞話,史考利怨怒交加,在一九八五年發動政變,把三十歲的賈伯斯趕出公司。

史考利一直任職到一九九三年,他在蘋果獨攬大權的大部分時間裡,外界(至少華爾街分析師)對他的風評相當不錯。這十年裡,蘋果的年銷額從不到十億美元,成長到超過八十億美元,從表面上看是非凡的成就,但實際上,史考利能夠創造佳績,是受惠於個人電腦的龐大需求。

市場成長掩蓋了所有缺點,只有成長開始變慢或經濟萎縮時,真正的問題才會浮現。

況且,會管理不等於會領導
史考利在蘋果任職時,公司向藍色巨人IBM稱臣,又遭到微軟的巧妙玩弄。

微軟授權所有廠商使用作業系統,造成康柏、迪吉多等新舊企業紛紛產銷相容電腦,宏碁之類注重成本的台灣廠商更是大量生產。這種電腦的共通特點,就是硬體以英特爾微處理器為基礎,軟體則採用微軟的作業系統。
蘋果卻依賴摩托羅拉(後期依賴IBM)的晶片,而且必須努力遊說軟體公司,為市占率逐年下降的麥金塔電腦寫程式,等於必須靠著勢單力薄的盟友,進行兩面作戰,以對抗強大的英特爾與微軟陣營中眾多軟體業者的聯盟。史考利祭出來的對策是逐漸提高蘋果的售價,以維持利潤率,這招剛開始確實有效,但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新進廠商發動攻擊之際,蘋果的創新精神卻一蹶不振,想像力的火花熄滅,「將創意化為有吸引力的產品」的能力消失。

過去蘋果許多創舉都領先同業:推出彩色電腦、圖形使用者介面(GUI)、雷射印表等等,現在卻失去領導地位,史考利領導蘋果十年之間,蘋果沒有推出任何有意義的新產品。

史考利離開蘋果、回到美國東岸時,蘋果已經陷入險境。一九九○年,微軟推出視窗三.○版,雖不如麥金塔電腦軟體,但還是很好用,蘋果的市占率遭到侵蝕,獲利率暴跌,最優秀的年輕工程師都希望投效微軟、矽圖(Silicon Graphics)或昇陽電腦(Sun)等公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