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全球化

養老基金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策略變化

  從養老基金的規模看,2009年底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3萬億,比08年底增加了15%。 全球主要退休養老基金集中於美國和日本,佔了總規模盡70%。 基金的增長主要是2009全球股票市場的恢復。 在2008年危機中,養老基金的損失高達21.3%。 日本的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損失為-10%,愛爾蘭國家養老儲備基金更是高達-30%。 根據OECD的統計,OECD國家的私人養老基金08年平均損失-23%,其中以愛爾蘭的-37.5%為首,澳大利亞和美國也超過了-25%。

  與主權財富基金、捐贈基金情況類似,養老基金的投資損失程度和股票配置比重有著直接關係。 08年OECD國家的股票下跌-45%,政府債券的收益則呈上升趨勢。 金融危機前,股票是大部分國家養老基金的主要構成,其中愛爾蘭投資股票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 而這次金融危機也促進了投資的進一步分散,使得資產配置由股票向債券和另類投資轉移。

  危機過後,養老基金對其投資策略也進行的深入的思考。 《華信惠悅全球養老金資產調研》顯示,2006~2007年,全球各大養老基金在資產配置上基本沒有較大的變動,而2008年則有大幅的調整。 與2006年底相比, 2008年底養老基金在股票上的配置從57%下降到41%,而在債券上的配置則從27% 增長到40%。 現金類的配置基本保持不變,而在另類資產配置方面則有所增長。 此外,對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瑞士、荷蘭等七國私人養老金管理的調研顯示,這些國家的養老基金在2008年均大幅度降低在股票市場的配置,而增加在債券市場的投資,並更加關注另類資產的重要性。 而隨著09年全球股票市場的企穩回升,普信資產管理公司(T. Rowe Price)的調研發現養老基金總體配置也發生了一些轉變,他們更傾向於減少國內股票資產,增加國際股票資產和核心類(主要是高質量的"投資級別公司債"、國債等"核心"債券)和"次核心"(指20%-30%的垃圾債/新興市場債等)債券資產配置。

  同時,養老基金持續地增加另類資產方面的配置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華信惠悅與英國金融時報於2009年7月共同開展的最新全球研究表明,養老金出於組合多樣化和尋求超額回報的目的,仍然繼續配置另類資產。 從全球養老金資產配置來看,另類資產的配置從十年前的7%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17%,這個變化所隱含的意義和風險值得留意,因為我們需要關注養老基金是否真正具有管理此類資產的能力和經驗,是否足以應對此類資產投資的內在復雜性,還是僅僅在跟風。 另類資產高回報但缺乏流動性,難估值的特點可能是未來養老基金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 同時,養老基金應該充分意識到進行這些投資時,對養老基金本身的治理結構也必須相對做出調整。

  簡單總結三類長期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新趨勢,我們可以發現:首先,機構投資者重新審視自身可以接受的投資風險並增加自身投資信息披露的程度。 2009年底,普信資產管理公司(T. Rowe Price)調查發現,過半數基金已經修改了風險管理政策,其餘的大部分也表示在未來會這樣做。 而過半數基金表示會在未來增加其透明度。 第二,為控制組合的波動和風險,不少機構投資者增持固定收益類資產,減持本國股票比重,並關注長期內國際股票的投資機會。 第三,注重流動性管理。 尤其是大學捐贈基金開始增加現金配置比重,強調組合的流動性和靈活性。 當然,養老基金增加另類資產的配置似乎並不與這一趨勢吻合。 第四,注重被動資產管理。 危機前,資產管理主要是以主動投資為主,但危機後,主權財富基金大幅增加了被動投資的比重,捐贈基金也加強了外包被動投資的管理。 第五,隨著投資的分散化和專業化,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了全球化的人才儲備,極力重視對人力資本的管理。

  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的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業的發展歷史較短。 隨著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趨勢和市場有效性逐步提高,簡單依靠選時、選股的策略戰勝市場的投資理念勢必逐步退出市場。 對於中國的機構投資者而言,理念的變革也勢在必行,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組合管理和資產配置上。 危機後長期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新趨勢值得我們藉鑑學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