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工廠】10年前進入中國,現在為何苦惱?

【日企工廠】10年前進入中國,現在為何苦惱?

【日企工廠】10年前進入中國,現在為何苦惱?

2011/06/02 00:00
  提起10年前(筆者所在的日本派程公司(Asprova)也是這個時候進入中國的)的日資企業的在華工廠,生產形態大都是接單製造,生產那些在日本國內銷售的產品或者在其他發達國家銷售的產品。在接單生產的初期階段,生產資料大多由日本免費提供,而且生產線的成品率也絕不算高。為了構築高效生產體制,筆者曾對這些工廠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實很多工廠的問題還根本提不到生產體制的高度,而是處於連基本的生產業績及庫存管理等基本資訊都未能整理的狀態。

  在中國很早就開始有將工廠從沿海遷至內陸的動向,現在也經常可以聽到為了迴避「中國風險」轉而進軍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消息,但顯而易見的是只將工廠的「外殼」搬走,而工廠的實質、也即生產技術不一同轉移的話,就無法製造出滿意的產品。以前,接單製造產品的日企工廠起的是加工費低廉的外包工廠的作用。不過,既然是新興市場國家,生產技術及管理水準還無望與日本相同。因此,現實情況是很多工廠都在生產簡單且成本較低的部件。

  進一步讓日企工廠感到苦惱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府要求外資企業履行從中國本地廠商採購部件的義務。雖然中國政府要求外資企業按一定比例從中國本地廠商採購部件,但中國本地廠商卻不能嚴格遵守在日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交貨期及品質。日本的常識在中國並不一定行得通。

  不過,中國本地廠商在使用簡單加工技術反覆生產產品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了生產技術水準。目前,中國的部件工廠中,也出現了在品質上甚至讓日本供應商都感到驚嘆的產品,這是因為這些廠商經過反覆的摸索,實現了生產技術的累積的緣故。只要生產技術有實力,不僅能夠與日本廠商進行業務往來,還可以將歐美廠商及中國國內的頂級企業吸納為客戶。這樣,那些曾作為供應商的下單企業的中國本地廠商,由此變為了一對多的供應商。

  與伴隨著人口減少而逐漸縮小的日本市場不同,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因此,在中國本地的製造企業中,尚未出現在勞動成本比中國還要低的越南等國家設立委託工廠的動向。這是因為,在中國只要模倣得不要太爛,製造出的產品大都能獲得一定的銷量。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資企業的工廠卻面臨著是在中國市場謀生存,還是向東南亞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轉移的抉擇。

  Asprova也是伴隨著日本製造業的變化,自然而然地跟隨日本企業進入到中國市場的,雖說也是日資企業,但企業的主力卻在逐漸向中國人轉移。當然,這種情況下與日本相同的業務模式便行不通了。而且,就在Asprova探索中國市場的新銷售模式的過程中,中國發生著猛烈的變化。現狀是企業的變化無法徹底跟上中國的發展步伐。同樣不難想像,有很多日企的工廠雖然希望在中國國內進行銷售,但在銷售通路的構築以及商業習慣的不同等方面感到迷惑不解。

  從產品製造的觀點來看,日資企業需要擁有可低成本製造產品的智慧。比如,日本的電視機以前雖然擁有出色的品質及性能,但市場還是逐漸被南韓及中國企業奪走。不過,最近日系電視機廠商通過採取除主要部件外,其他部件使用便宜的本地產品,以及在中國完成全部製造的手法,降低了價格,逐步奪回了佔有率。

  本文主要介紹了從接單生產起步的日資在華工廠的過去與現狀。下文將介紹把最終產品的量產線從日本工廠轉移到中國工廠後的現狀。(特約撰稿人:藤井 賢一郎,派程(上海)總經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