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Weekly-黃齊元:靠併購讓產業升級|兩岸新聞|中時電子報

Fortune Weekly-黃齊元:靠併購讓產業升級|兩岸新聞|中時電子報

Fortune Weekly-黃齊元:靠併購讓產業升級

  • 2011-05-30
  • 旺報
  • 【記者林淑燕、洪佩玲╱採訪報導】

 當大陸低廉的生產成本不再後,已在大陸落地生根的台商該如何調整未來的發展之路?熟悉兩岸企業財務工程的台灣併購及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為,「引進來,走出去」把資金引進來,壯大經營實力後,往外併購知名品牌或技術進而走向國際化的產業升級模式,才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每年都至少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待在大陸的黃齊元,是國內少數對兩岸企業、外資圈都相當熟悉,人脈資源豐沛的創投業老前輩;早在十多年前,黃齊元就密集地在香港、大陸、台灣等地尋找創投資的機會,並且為不少台商或台灣企業規畫在台港上市掛牌或籌資等財務操作,更是許多來台發行TDR的大陸公司的幕後推手。

 引進資金改善經營體質

 熟悉創投業務的黃齊元說,台商進入大陸20年了,現在整個投資環境跟以前變化很多,廉價勞工、土地等優勢都已經漸漸消失,現在必須積極利用錢、品牌跟技術等優勢來創造新的核心價值。台灣產業必須從傳統水平整合,走向跨國垂直式產業鏈重組,合作夥伴可以包括外資企業、大陸企業和私募股權基金。

 台灣企業多半製造能力都相當好,而且台灣企業具備的國際化、行銷及人才等能力都優於亞洲其他國家,不少外資對台灣企業都相當有興趣;如果能引進財務性投資者的資金,用這些資金來進一步提升技術、品牌等更高層次的經營能力,台商也可以藉此創造更好的生存空間。

 以最近大陸汽車業的併購案為例,吉利汽車併購了富豪汽車(VOLVO),後來瑞典紳寶(SAAB)汽車的併購案中,原本大陸的華泰集團積極想併購它,結果日前談判破局後沒多久,就被龐大汽車集團買下。黃齊元分析,大陸企業為什麼這麼爭先恐後地想併購外國知名品牌,無非就是想藉由併購來改善公司治理、品牌價值等層次的經營能力,而這正是台商目前最欠缺,也最急迫需要改善的。

 黃齊元分析兩岸企業的互補關係,認為台商的競爭優勢是在人才、技術、管理能力、與國際接軌的經驗;而陸企的強項則是在市場、資金、與足以主導市場走向的大陸政策。這兩者之間,處處可見合作共生的機會。

 擺脫迷思不一定佔大股

 每天都在兩岸接觸各種併購機會的黃齊元建議,台商尋找合作對象之前,必須先放掉「我要占大股」的迷思。他舉最近上市公司奇鈜(3017)宣布和中國南車集團旗下的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合資成立株洲南車奇宏散熱公司,一起搶攻大陸軌道交通散熱市場的合作案做為台商與陸企合作的的最佳案例說明,在這個合作模式中,奇鈜持股45%,南車則持股55%,由於大陸「十二五」規畫中將鐵道建設列為重點項目,而南車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商,年營收有近新台幣2,000億元的規模,反觀奇鋐去年軌道散熱市場的營收約1.1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透過這樣的合作,新公司目標2015年營收可以達到8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各盡所能,互蒙其利的作法不僅是雙贏的策略,也是台商日後可以學習的模式。

 另外,黃齊元也說,除了這個迷思之外,台商還要有經營權跟所有權分離的觀念,藉由開放的管理態度,讓外面的資金及管理能力改造企業,得到快速成長的機會。他舉例在花蓮賣扁食起家的「花蓮香」,原本在台灣已有70家加盟店,去年獲得美國啟明創投基金投入1000萬美金,這個管理基金總規模超過5億美金的啟明創投,之所以看上花蓮香,關鍵點就是董事長陳瑞昌開放的觀念,願意把股權拿出來跟創投、員工們分享。

 陸 資不應該被擋在門外

 黃齊元分析,現在台灣投資在大陸的資金規模已經達到120億美元模,但大陸對台投資卻只有1.1億美元,國內政策上仍將陸資看成洪水猛獸,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被陸資淹沒。事實上,如果一味地將陸資擋在門外,對台灣企業並沒有好處。現在台商與陸企早已經因為策略上需求而處處可見合作痕跡,例如宏碁與北大方正、京東方與美齊、中國人壽與建設銀行等,與其將陸資擋在門口,不如以開放的心態,讓雙方合作的平台能夠更穩固,黃齊元認為,現在海峽兩岸的合作,應該開始從人流、物流,提升到資金流的階段。

 台商與陸企合作的4種模式

 畢業於美國史丹佛MBA、並且擁有超過20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的黃齊元,學經歷、背景跟外資有很深的淵源,長期以來的工作都在海峽兩岸為企業跟投資市場拉起合作紅線,不管是TDR、港股、紅籌股、H股、B股上市或籌資,都是他財務顧問的工作重心。目前他擔任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最近手中完成較有名的案子包括有85度C、杜康TDR等。

 黃齊元說,兩岸企業一定要把對方當成夥伴(partner)來看,經營之路才能走的更遠。他分析,目前台商跟陸企之間可以朝以下4種合作模式發展:

 1.以資源互補為合作前提:例如奇鈜與中國南車集團,或是中國人壽與建設銀行等的合作模式。

 2.在大陸經營零售業者,可結合私募股權基金擴大規模:由於消費市場的崛起,零售業在未來幾年勢必會出現極大的變化,商機更是處處可見,因此若能藉由引進私募資金,借錢使力的方式,趁著時機大好時拓點,將可快速擴大規模。

 3.台灣企業結合財務性投資者:主要是將資金用在收購品牌跟技術。

 4.兩岸企業攜手一起去併購海外品牌:成立跨海峽公司,將兩岸的資本做進一步的連結,成為合資公司後,一起建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