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多元化”求解

新能源汽車“多元化”求解

新能源汽車“多元化”求解

發佈時間: 2011-07-27 能源觀察網 點擊次數: 2

  據悉,預計本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再度發生變數。國家部委相關人士稱《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不會在7月份出台,可能將推遲到今年年底發布。對此,民族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26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動汽車並非新能源汽車的全部,多元化發展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效途徑。

  現狀存“憂”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不僅被推遲,還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而這一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高層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的看法。

  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求是》雜誌 ​​上刊登了題為《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的文章,文章深刻反映了現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現狀。業內人士由此認為,目前國內正執行的新能源汽車政策不久將被調整,傳統型的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車有可能重獲青睞。

  文章在談到新能源的具體實施領域或產品時明確表示,“技術路線、發展方向還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麼,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並不十分明確。”

  “事實正是如此,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開發剛剛起步,總體上還處於初級探索和跟踪外國技術階段,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依靠進口。”曹鶴說。

  而這直接導致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少人問津。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軍者比亞迪為例,其宣稱在電動汽車領域申請專利200項,DM(混合動力)領域的專利在300項左右。但是比亞迪面臨更多的還是質疑:“比亞迪舉世聞名的"磷酸鐵鋰電池",連學名都扯不清,也不是獨家專利;插電式混合動力F3DM去年只賣了365輛,純電動汽車 E6賣了53輛。”

  自主品牌與國際巨頭角力

  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曹鶴對導報記者表示,“從目前來看,誰也不知道最終哪種新能源技術會勝出,單純發展電動汽車,風險太大。假如50年後證明電動汽車並不合適,中國豈不是又錯失了發展機遇?”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選擇純電動還是混合動力,這背後其實是民營汽車企業與中外合資汽車企業之間的利益博弈。在國內,比亞迪是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民營企業先行者。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為開發綠色轎車投資數十億美元。

  “混合動力技術和燃料技術受重視,這很可能對日系車更有利。”有業內人士嚮導報記者表示,與民營企業比亞迪在純電動方向上的執著相比,一些合資企業在混合動力方面做得更為優秀。

  據了解,豐田旗下混合動力的明星產品普銳斯,在全球累積銷量超過了300萬台;本田方面也表示,旗下兩款主打混合動力車CR-Z和In-sight,將於2012年以進口的方式引進中國;作為德系和美系車的代表,大眾和通用在混動方面也都有充分準備。

  多元化更穩妥

  “《規劃》涉及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一定要慎重。”曹鶴告訴導報記者,“ 電動汽車不是新能源汽車的全部,多元化發展更有利於中國汽車產業進步。”

  記者註意到,6月22日,工信部官方網站公示信息顯示,《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審批。相關人士也曾表示,該《規劃》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佈。按程序,編制完成通過審批後,《規劃》即可公佈,但至今該《規劃》卻仍然“沉默”。

  據了解,工信部已指定國內3家汽車企業生產高比例的甲醇汽油車,這是國家層面首次主導開展甲醇汽油推廣試點工作。而在最近上海舉辦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作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車用燃料必須走多元化發展之路;其中,天然氣由於資源豐富、清潔環保、易於市場化,將成為車用燃料的主力軍。

  “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整個新能源產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可能需要5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其真正成為支柱產業則要等到石油等化石資源消耗殆盡之時。”曹鶴說,“而對於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來說,其能否在這一過程中存活下來,並成長壯大,顯然尤為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