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觀點:寶寶乖,這種不是iPad的東西叫雜誌…

編輯觀點:寶寶乖,這種不是iPad的東西叫雜誌…:

寶寶乖,這種不是iPad的東西叫雜誌…

上網時間: 2011年11月30日 打印版 發送查詢 Bookmark and Share 訂閱 字型大小:

關鍵字: 工程師 科技 人類 基本行為 iPad

大多數電子產業界人士都意識到,他們正在做的革命性技術研發工作,已經永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對此感到自豪嗎?…你可以這麼說。

他們願意負起全部責任嗎?…他們應該要,但首先讓我們在此檢驗一下其中現實。

我們之中的大部分恐怕很難想像某天會收不到任何一封電子郵件,或是無法用手機打電話;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收到來自親朋好友的手機簡訊,或是那些我們認識、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人所發出的,稍微有趣或是索然無味的推特(或是噗浪、微博)訊息。

你今天可能還沒上臉書(Facebook)更新近況,但絕對可肯定在你的朋友名單中,有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臉書首頁,而不是去洗手間。

那些自認方向感無敵的人,一旦開車到不熟悉的道路上,也會將GPS視為唯一的依靠;我們每天用悠遊卡、無線感應卡通過各種閘門,甚至出國旅遊時拿出的護照裡面也有RFID技術。

無論好或壞,今日的生活是無所不在的、與世界上幾乎所有人與所有地點的連結(或是相互糾纏)──包括實質上以及電子上的;越是如此,我們越選擇過那樣的生活。

著眼於近十幾二十年來的「社會進步」,我們所有人都對工程師社群虧欠良多;那些實際在做繁重工程師工作的朋友們總是安安靜靜,他們很少會去吹噓自己的成就。

就連像是德州儀器(TI)這樣的公司,曾在2009年嘗試以一系列「感謝工程師(Thank an engineer)」的視訊短片(參考連結)表彰工程師們的努力,看著那一群通常無名的勞動者如此赤裸裸地曝光在鏡頭前,感覺卻是小怪、小尷尬。

但是我對於工程師社群所推動的「社會進步」,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觀點;我最近看到一段視訊短片,它揭露了我們下一代人類基本行為的變化──而且主要是由新科技所驅動。

被iPad制約的小baby
被iPad制約的小baby (按連結另開視訊)

這段影片的主角是個年約1歲的小女娃、已經很習慣偶爾玩玩爸媽的iPad;然後我們看到她在接觸實體印刷雜誌時的挫折,因為紙本書籍的圖片不會回應她小小手指的滑動、放大縮小指令,在上面點擊也不會出現互動效果。

以前我曾經聽過,已經習慣用手機打簡訊的年輕一代人,在按門鈴的時候會自然地傾向使用大拇指,而不是我們傳統會用的食指(這是TI某發言人所分享的故事)。

我還記得在大約20年前曾遇過一個工程師,說他兩歲女兒被爸爸的Mac洗腦,有好幾個月時間都會在與她的人類同伴面對面展開語言對話時,先點擊兩下自己的胸膛。

當時聽來頗感震驚,但現在,我們的下一代恐怕會認為,如果Playboy雜誌插頁圖片上的人物不會接受指令站起來、或是走過頁面…那應該就是一台壞掉的 iPad !

能改變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是件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是令人害怕而不可預測的,伴隨著意外的後果;就像是一個小嬰兒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為了一隻神奇手指賣掉了她的想像力。

而更可怕的,是被要求為這樣的事情負起責任。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If it’s not an iPad, is Vanity Fair?,by Junko Yoshida)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