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未來!Facebook想要實現的網路世界

恐怖的未來!Facebook想要實現的網路世界:

恐怖的未來!Facebook想要實現的網路世界

2012/02/27 00:01

  如果Facebook的股票在5月份上市,公認其股票市價總值會達750億美元。從這一數額可以看出該公司作為社交媒體巨頭所擁有的人氣及實力,但Facebook要實現的網路形態真的是最好的嗎?對此,美國也疑問之聲甚多。

Facebook的經營模式

  Facebook的業務模式是廣告式。以用戶放在網上與朋友共用的個人數據為基礎,通過向廣告主提供最佳廣告空間來獲得廣告收入。

  順便一提,Facebook2011年的收入為37億美元,其中32億美元為廣告收入。而同樣以廣告模式獲得收益的谷歌,去年的廣告收入為365億美元,由此可以推斷,Facebook的收入將來很有可能大幅增加。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採用相同的廣告模式,谷歌與Facebook的做法卻完全不同。

  谷歌將網路視為個人活動的平臺,以個人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的內容或以Gmail書寫的內容等資訊為基礎,通過廣告獲取收益。而Facebook將網路視為個人與親朋好友分享所有資訊的平臺,鼓勵網友將個人的所有資訊都放到Facebook上,並以這些資訊為基礎,開展廣告業務。

  如此看來,也可以認為Facebook正在進行將網路變成共用平臺的社會實驗,股票上市與即將實現的鉅額市價總值意味著實驗的第一階段獲得了成功。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在接受美國一家電視臺的採訪時表示,「你想一個人去看電影,還是想和朋友一起去?應該是想和朋友一起去」,「我們希望將所有的事物都社會化」。

  無論這是一種信念還是為了使業務成功而採取的一種方法,極端地說就是,對Facebook而言,網路上沒有個人隱私才是理想狀態。

Facebook于2月份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股票上市申請(點擊放大)

個人資訊流失網路的恐怖
但個人資訊被隨意公開到網路上的狀態真的是非常理想的嗎?

  日本迄今發生過不少諸如用Twitter等炫耀愚蠢行為的年輕人,從網上收集個人資訊並將之公諸於眾,從而導致輿論譁然的事件。上周就有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身居奈良縣總務部長要職的官員在Facebook上批評了一家報紙,從而引發了爭議。

  這些事件不過是因為未意識到社交媒體公開的資訊及言論會被許多人看到而引起的小事故。但在社交媒體發達的美國,對網上個人資訊的使用水準遠遠超過了日本。

  例如,律商聯訊(LexisNexis)就通過名為「Accurint for Law Enforcement」的服務,收集個人在社交媒體上上公開的資訊並將其提供給政府機構。另外,美國IRS(國稅局)也通過Facebook等收集逃稅人的收入及住址等相關資訊。美國公民移民服務局(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為了確認個人的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尋找假結婚的證據等,也一直在關注社交媒體上出現的照片及言論等。

  當然,美國民間企業也同樣在關注社交媒體上的資訊。一項調查顯示,70%的招聘,都曾以在社交媒體上找到的資訊而拒絕過應聘者。

  不僅如此,美國甚至還出現了把收集社交媒體上的資訊作為業務的企業。一家名叫Spokeo的企業,其開展的業務就是,對客戶希望調查的人,在社交媒體上收集其所有資訊並提供給委託方。這家企業甚至還提供這樣一種服務:只要女性提供男朋友的郵件地址,就能查出社交媒體上出現的與之相關的所有資訊,以判斷他是否在欺騙她。

  進一步來說,因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訊氾濫,根據收集並分析這些數據的結果,企業會對個人作出帶有顏色的判斷,這種趨勢似乎已開始出現。比如,個人申請貸款或信用卡時,不是根據個人信用記錄,而是由從社交媒體上獲得的、與申請人擁有相同背景的人的相關資訊而決定拒絕,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

  一名居住在亞特蘭大的男子就在渡完蜜月後發現,信用卡的最高額度從1萬800美元降低到了3800美元。原因並不是這名男子做了什麼違規的事情。信用卡公司在發來的信函上寫著:「您最近所到的地方,出現了很多未能按時付款的信用卡用戶」。順便一提,儘管法律有規定可對錯誤資訊提起訴訟,但卻無法對企業使用哪些數據作出強制規定。這是不是很過分?

  而且,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根據社交媒體上收集的數據而作出的行為可能會帶來社會影響。比如,根據某人的居住地區及背景,向特定人群一直提供某種特定廣告時,會對這些人的興趣,甚至未來的可能性都施加影響。

摒棄「社交萬歲」觀念

  儘管這些問題在美國已被指出過很多次,但日本仍有網路專家等對社交媒體或Facebook大唱讚歌,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當然,社交媒體肯定有很多優點。但本文提到的問題時有發生也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社會應該廣泛認識到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優勢與弊端的兩面性。

  至少鼓勵用戶將所有個人資訊上傳至社交媒體與他人共用的Facebook,迄今沒有打算公開自己的財務狀況等企業資訊。所以,言行不一的企業所提倡的價值觀不應該無條件贊同,這種意見並不過分。

作者簡介

岸 博幸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媒體設計研究系教授、日本Avex Marketing公司董事。1962年出生。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專業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1986年進入日本通商產業省(現為經濟產業省)。之後,曾在日本資源能源廳、內閣官房IT擔當室等任職,並擔任過竹中平藏大臣的秘書。曾參與不良債權處理、郵政民營化等機制改革。1998~2000年兼任其與坂本龍一等共同成立的媒體藝術家協會的事務局長等,並從事與音樂、動漫等內容業務相關業務。2004年起兼任慶應大學副教授,2008年起任現職至今。


■日文原文
フェイスブックが目指す世界の「怖さ」

■相關報導
臉書和歐巴馬背後的影武者

Facebook描繪的未來:聚集8億人的新經濟圈

【專訪】Facebook首席運營官:不斷擴大的「交友圈」,社交技術縮短世界的距離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