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為什麼1208人要看安藤工地?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為什麼1208人要看安藤工地?:

為什麼1208人要看安藤工地?
 
遠見雜誌2012年2月號 第308期
作者:劉育東
分享:轉寄facebookplurktwitter
 
     如果我告訴大家,自去年10月起,亞洲大學藝術館「工地」開放報名參觀,大家能想像有多少人會來嗎?去年10月(一天辦三梯次)一梯次約30人、11月一梯次將近100人、12月破百、上週六最後一梯來了199人。人數之多,我都些許震撼了。過去四個月的四個週六,自北中南竟有1208人來台中看工地,一個僅僅蓋到一樓的工地。

為什麼這些人要來看安藤忠雄的工地?
     我們常覺得全民美學急待提升,也羨慕歐、美、日等國一般人民的美感素養,能造就巴黎、佛羅倫斯、巴塞隆納、以及許許多多優美的城市與精緻的小鎮,我們另一方面也感慨中國傳統美學的沒落、台灣和原住民美感的流失,這些都隨著經濟發展而早已失去。現在許多有心人士投入美學教育,倡導文化之旅、編寫生活美學教科書、舉辦環境美學演講,大家都正在為台灣的美感環境與教育投入心力。
     我經常想,環境與素養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簡易而具體來觀察,受過小學教育的人,都會知道音樂家貝多芬、莫札特,而後慢慢學習,教育過程中我們還會學到貝多芬耳已失聰但仍堅持演奏的故事,莫札特四歲就是神童、14歲已是巨人的故事。即使大家從沒有機會聽過貝多芬的交響樂、也沒聽過莫札特的協奏曲,正是這些名字與故事,讓我們具有文化底蘊與美感經驗。
     另外,作為一個受教育的人,在哲學上,我們未必聽過開創心理學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但一定聽過亞里斯多德;在雕塑上,我們未必聽過羅丹,但一定聽過米開朗基羅;在繪畫上,我們未必聽過塞尚、高更,但一定聽過達文西、畢卡索。那麼,建築作為人類文化藝術的一環(古希臘人稱建築為三大藝術之一),然而我們聽過哪位建築師的名字(即使從來沒看過他的建築)?

建築美學從工地開始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