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發展氫能,積極推進低碳能源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加速發展氫能,積極推進低碳能源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加速發展氫能,積極推進低碳能源
毛宗強
大陸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

2010年7月10日
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榮幸地能有機會向會議報告有關氫能的情況。我的報告分3個部分,即氫能對CO2減排中的重大作用;大陸氫能的發展概況以及對兩岸聯手發展氫能的粗淺建議。

一、氫能對CO2減排中的重大作用

       很多文章已經談到CO2 減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只是想說明在CO2減排中,氫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減少CO2排放的主要途徑包括:節約能源、提高能源轉換及利用效率;調整能源結構,低碳能源;CCS/CCU。氫能在這三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1節能與提高能效

       氫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燃料電池,通過電化學反應直接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能量轉化過程中不受“卡諾迴圈”限制,能量轉換效率很高。一般汽油車從油井到最終車輪的總能源效率僅為13%,而氫燃料電池汽車從油井到車輪的總能源效率可達30%,是汽油車的兩倍多。另一方面,氫燃料電池的發電效率也高於常規發電技術。在較低的發電功率(0.01~1MW)情況下,普通往復式引擎的發電效率約為30%,燃料電池的效率可達40%;發電功率在1~100MW的範圍內,蒸汽輪機的發電效率也在30%作左右,而燃料電池的效率則達到50~60%;在較高的發電功率(100~1000MW)範圍,IGCC的發電效率最高可達到60%,但如果以燃料電池結合蒸汽輪機還將獲得更高的發電效率。相對傳統能源,氫能的利用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並最終實現CO2的減排。

1.2調整能源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額

       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氫能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可再生能源由於時空不穩定使其應用價值大為降低,氫能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氫可以將可再生能源的多餘電力儲存起來;其次,氫可以將風能的低品質電力變成優質電源;氫能可以使風能免除電網份額的限制;此外,氫能還可將可再生能源的電變為汽車的動力。可以說,氫能是連接可再生能源和用戶的最好橋樑,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穩定的氫能,再將氫能用於汽車或是發電,達到調整能源結構的目的,最終實現能源的低碳化,減少CO2排放。

1.3煤的低碳化利用中CO2收集與埋藏,即CCS

       當前的熱點:碳捕集與埋藏(CCS)主要有三種技術,即燃燒前捕集、燃燒後捕集和燃燒中捕集,其中燃燒前捕集技術在電力生產等方面應用前景廣闊。在這一方法中,化石燃料首先在氣化爐中部分氧化產生合成氣(CO和H2),再經水煤氣變換得到CO2和H2,通過分離,就可以從相對純粹的排氣中捕捉CO2,得到的H2則可以作為燃料或進一步利用。以華能集團綠色煤電IGCC+CCS項目為例,450MW級近零排放電站每年預計可捕集160萬噸CO2。鑒於CCS技術中CO2的儲存較為困難,提出CCU技術,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捕集到CO2後的資源化利用。CO2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催化加氫、高分子合成、有機合成、電化學法、人工光合成法和分解法等,其中催化加氫最為簡單有效。CO2通過催化加氫,可以得到甲烷、甲醇、乙烯等重要化工產品。目前,CCU的主要問題在於H2從何而來?從傳統的化石燃料來獲得顯然是不划算的,而且對於CO2減排並沒有幫助;如果能夠通過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來獲得H2,再用以固定CO2,將有效減少CO2的排放。

二、大陸氫能的最近發展概況

       完整的氫能工業鏈包括氫的製備、純化、儲存、輸送及最終使用諸環節。在大陸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各界人士的多年努力,大陸氫能已經具備預產業化的基礎。

2.1 氫能製備

       大陸是世界制氫產量大國,制氫技術中等國家。2002年全世界生產氫約4000萬噸,其中美國產量為820萬噸,大陸800萬噸,歐盟210萬噸。日本155萬噸。大陸是世界產氫第二大國。大陸的制氫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約占97%,其中煤占2/3,天然氣及石油制氫占20%多,水電解制氫約占3%。在煤制氫的設備中,大陸目前國產設備容量小,大容量制氫設備均是進口,是制氫技術中等水準的地區。

       神華集團建造並調試成功世界規模最大的煤制氫工廠,產氫氣量到達18萬噸氫氣/年。2008年5月5日,神華的煤直接液化煤制氫單元試車成功打通全流程,並生產出合格氫氣。試車連續運行數月,標誌著神華集團已初步掌握了殼牌煤氣化操作技術。

       煤制氫,除了上面的地面煤氣化制氫外,地下煤氣化也是最經濟的制氫方法之一。1888年俄國著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設想,由前蘇聯在1932年首先實施。大陸在這一領域處於國際中上水準。大陸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從事20多年開發研究,先後在徐州新河礦(1994年3月),唐山劉莊礦(1995年5月),山東肥城曹莊礦(2001年9月)以及新汶雙村礦(2000年4月),山西昔陽(2001年10月)進行工業規模試驗。多次大規模實驗表明,地下煤氣制氫比現行的地區煤制氫系統要安全,經濟得多。經變壓吸附處理後的純氫價格才0.5元-0.6元/標準立方米。

       氫的純化:工業副產氫氣或用化石能源重整制氫,得到的氣體中,含有60%氫氣及其他氣體。所以必須提純淨化。適用大規模工業用的提純方法主要是變壓吸附法(PSA法)。大陸的PSA技術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世界上最大的PSA處理氫氣能力達到28萬立方米/時,為神華集團煤制油的中間工藝採用。經招標競選,四川天一公司中標。2008年8月13日,由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為主要發起人設立的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工程設計的處理氣量為340000Nm3/h變壓吸附氣體分離(PSA)制氫裝置在神華集團一次試車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全部達到設計要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PSA制氫工業裝置,標誌著大陸PSA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準。

2.2 氫能儲存

       在北京中關村永豐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大陸第一座制氫加氫站,矗立著由浙江大學化工機械研究所研製成功的“世界第一罐”——世界最大固定式金屬材料儲氫罐。它的內徑為800毫米,高5800毫米,容量為2.5立方米,壓力達到70MPa,遠遠超出之前美國製造的單個高壓儲氫罐紀錄(直徑Φ600毫米,容量0.411立方米,30MPa),大陸產45Mpa金屬氫氣儲罐的內徑也到達1000mm;高為5500mm;水容積是5.0m3,表明大陸氫氣儲存水準世界領先。

       大陸還可以生產高壓氣氫儲瓶,據環氧樹脂行業協會專家介紹,纖維纏繞CNG(壓縮天然氣瓶)已投入正式生產與使用,“十五”期間產量逾14萬隻。北京已成為世界上以CNG為動力的公車最多的城市。已生產汽車燃料電池用複合材料氫氣瓶。

       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儲氫合金生產地。2007年,全世界儲氫合金LaNi5生產能力約為3萬噸。主要集中在大陸和日本。2007年大陸產能達近2萬噸,銷售1萬噸;日本產能1萬噸,銷售6千噸。大陸儲氫合金的生產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

2.3 氫能運輸

       氫的輸送:理論上氫的儲存方法有很多,但目前適合工業化使用的只有高壓氣氫,合金儲氫及液氫。前兩種方法應該更適用些。大陸已經具備生產350bar輕質車用儲氫罐的能力;400bar固定式儲氫罐具有世界先進水準。自從1964 年大陸首創鋼帶錯繞式壓力容器以來,製造內徑達1000 mm 的高壓容器已有7000 多台,該型容器已列入美國鍋爐壓力容器規範案例。大陸第一座加氫站採用這種高壓氫氣儲罐。其主要設計參數為:設計壓力42 MPa 、使用溫度為- 19~80℃、內直徑為1000 mm。

2.4 氫能加注

       氫的加注:目前,大陸氫氣工業出售氫氣時一般使用135-150bar壓力,而氫氣汽車要求至少裝200bar壓力,國際上通用350bar壓力,壓力越高,車載氫氣量越多,行駛的里程也就越長。大陸第一座能給氫汽車加氣的飛馳競力加氫站於2006年6月29日在北京永豐開發區落成。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自籌2000萬元資金,聯合大陸企業自主研發成功了大陸第一座制氫加氫站,採用電解水制氫的方法,大型高壓儲罐儲氫,以平衡快速充裝的方法給汽車充氫。該站生產能力為300Nm3/h,45MPa工作壓力,5m3水容積的氫氣儲罐2個,可儲氫氣約4000Nm3,使用隔膜式氫氣壓縮機升壓,整套系統的充裝速率可達4.0kgH2/min,連續充裝能力達到5-6輛大巴車,儲罐的氫氣利用率可達60%。創造出大陸第一座制氫加氫站,第一台高壓大容量氫氣儲罐,第一台高壓隔膜氫氣壓縮機,第一台氫氣加注機,第一套高性能高指標的氫氣升壓,儲存,加注系統。2007年在科技部的支援下,該站新研製了75MPa工作壓力的氫氣儲罐一台,氫氣隔膜壓縮機一台,使充裝速率提高到5kgH2/min,連續充裝能力提高到8輛大巴車,充裝一輛大巴車的時間從15分鐘縮短為10分鐘以內,並進一步提高了儲罐的氫氣利用率。達到了70%以上,並全面實現了制氫加氫站的設計理念,利用夜間低谷電制氫,一方面為電網調峰儘量利用好可能浪費的電力,一方面大大降低制氫的成本到2008年為止,大陸有4座固定式加氫站,北京2座,上海2座。北京加氫站的氫氣來源分別為加氫站現場電解水制氫和天然氣重整制氫。特別是北京的飛馳競力加氫站,充滿自主創新的活力。重要部件都是國產設備,大陸生產的35MPa、45MPa和70MPa的固定式高壓氫氣儲罐以及75MPa氫氣壓縮機已經安裝在加氫站,兩套150立方米氫氣/時的電解水設備,運行正常,這些都標誌大陸加氫站技術水準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奧運會期間加氫站累計為燃料電池轎車和客車加注氫氣409次,1281.8公斤。

       2010年上海新建一座加氫站,稱為《濟陽路加氫站》為上海的世博會的196輛氫燃料電池車加注氫氣。加氫站本身不制氫,氫氣來自外部的工業副產品,因此相當便宜。就規模而言,該加氫站堪稱目前世界最大。

2.5 氫的使用

       具有近期實際意義的主要是燃料電池技術及氫直接燃燒。

2.5.1 氫燃料電池

       大陸在上世紀90年代開展過短期的研究,後因航太發展的調整而終止。在“九五”期間,科技部給予支持,民間的積極性更高,大陸第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在1999年底展示,其燃料電池就由北京富源公司提供。“十五”期間,科技部加大了對燃料電池研究的投入,僅對燃料電池車一項,撥款就達5.8億人民幣,加上中國科學院、自然基金委、地方科委,國有及民營企業資金等估計帶動20億人民幣。到今天為止,大陸已經自主開發出燃料電池公共汽車6輛,燃料電池轎車10餘輛。

       據有關專家報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595輛各類新能源電動汽車累計行駛371.4萬公里,載客441.7萬人次,其中,3輛燃料電池大巴和20輛燃料電池轎車參加奧運會全程服務。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馬拉松比賽中,燃料電池車用作運動員收容車,成功完成任務。奧運會後,燃料電池大客車繼續進行公車的示範,作為中國科技部(MOST)、UNDP/GEF的“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商業化示範專案”的一部分,在北京801路公共汽車運行,直到2009年7月結束。

       “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商業化示範專案”的第二階段將在上海展開。示範專案的籌備工作在進行中,大陸公司成功競標6輛燃料電池大客車。

       上海複星集團及其子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於2008年4月7日至11日訪問丹麥,討論計畫2009年在丹麥示範神力的燃料電池大巴。這表明大陸的氫燃料電池及燃料電池發動機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均渴望走向世界。

       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4月16日,並於2007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燃料電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本公司系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上海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共同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現總股本為7700萬元人民幣,是大陸第一家致力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產業化的股份制企業。 新源動力依託大連化物所承擔 “九五重點攻關專案”—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已申請40多項發明專利  (http://xydl.dsycn.com/)。其網站的產品資訊、供求資訊、公司新聞、分支機搆、榮譽資質等分欄目均是空白。

       新源動力已分別在江蘇和上海市投資設立了兩個全資子公司。江蘇新源動力有限公司,以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關鍵部件批量生產為目標,將建成可年產5500KW燃料電池堆用關鍵部件的批量生產線, 成為大陸第一個燃料電池材料及部件的產業化生產基地.上海新源動力有限公司,將以車用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安裝, 調試,運行,資料獲取/分析,現場服務為主營業務,成為新源動力的系統集成,總成生產與技術服務中心。(http://www.jsfuelcell.com.cn/

       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全新一代的氫燃料電池自行車。伯明罕大學負責評測的Mathew Slin博士認為,攀業的氫燃料電池非常輕便,在電動自行車上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實用性。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丙倫介紹說,攀業公司已聯合江蘇紅豆集團旗下的千里馬車業製造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全新的"綠色天使"系列氫燃料電池自行車。整車針對燃料電池的特點進行了很多優化,車身結構採用鋁合金,車重30公斤,電池功率220W
http://www.ce.cn/cysc/newmain/list/cl/200808/20/t20080820_16557664.shtml)。

       上海攀業氫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空冷自增濕PhyX-5000燃料電池實現批量生產,出口到歐盟。這是繼2008年該公司燃料電池自行車成功銷往西班牙2008薩拉戈薩世博會後,又一個進軍國際市場的燃料電池新產品。此款空冷自增濕PhyX-5000燃料電池,功率達到5千瓦,為目前同類產品中最大。該產品可作為叉車、遊覽車、遊覽船的動力電源以及備用電源。(2009-4-16 13:08:39 精細化工線上,http://www.clii.com.cn/news/show.asp?ShowID=261128

       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5月22日,由武漢理工大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武漢理工大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和武漢市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註冊資金為5000萬元人民幣。公司依託武漢理工大學在材料學科的傳統優勢,以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核心元件為基點,致力於燃料電池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進程,並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公司研發中心以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及材料複合新技術重點實驗室為依託,擁有一流水準的高素質研發團隊、國際先進水準的研發條件及儀器,具有極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公司現有人數三十多人,公司目前主要產品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CCM/MEA及燃料電池模組的開發與應用,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目標是成為大陸最大的專業燃料電池膜電極供應商。膜電極元件是氫燃料電池最關鍵的部分,被稱為燃料電池的“芯”。從2000年開始,武漢理工大學課題組經過6年多的研究,率先在大陸研發成功膜電極元件,並獲得發明專利。目前它代表了大陸在該領域的最高水準,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據武漢理工大學潘牧教授出示給筆者的材料表明,從2007年以來,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經向美國本土的公司出口MEA高達12萬件[毛宗強和潘牧的私人通信材料]。

       據重慶時報2008年4月16日報導,重慶可利用自身優勢,在大陸率先普及氫燃料電池汽車。“中歐先進材料論壇”在渝舉行,來自歐洲和大陸的40多名專家共同探討全球新材料發展方向,尋找中歐在新材料領域的合作方式。英國倫敦大學教授郭正曉透露,世界各國新材料領域的科學家都在關注氫燃料電池汽車,但是找到物體來儲存氫,並將其放置到汽車車身中,一直是個世界級難題。目前,鎂是最理想的儲氫原材料,而重慶的鎂合金研究是世界一流的。“解決鎂在釋放氫分子的溫度問題,是中英雙方正在攻克的難題。”郭正曉說,氫燃料電池汽車要普及,先要解決輸氫管道和加氫站的建設問題,另外,如何降低成本和建設氫的生產基地也需要時間。“估計到2030年,重慶可利用水資源和鎂合金研究的優勢,在大陸率先普及氫燃料電池汽車”。(http://news.hexun.com/2008-04-16/105281401.html

       氫燃料電池公共汽車項目分別在北京、上海進行,分別購買6 輛公車、建設一個加氫站、示範公車運行總里程達160 萬公里。項目總資金約為3600 萬美元,其中GEF提1200 萬美元。中央和當地政府將提供2000 萬美元,其中400 萬美元由私人公司提供。上海計畫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工程,它將在2010 年世博會期間繼續執行。

       “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示範項目”從2009年起,一系列以清潔能源為燃料的混合型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將駛入上海街巷。 科技部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2007年11月15日在雙方合作的“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示範專案”啟動會上宣佈了這一消息。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全球環境基金出資560萬美元的此專案,旨在通過推動技術改造,在大陸城市地區帶動燃料電池公共汽車的商業化推廣,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污染。除了為上海帶來示範性的燃料電池公共汽車,該項目還支援燃料電池機動車的開發和相關技術標準的設定,以及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和相關政策的研究;並將進一步推動和支持大陸相關產業的發展。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專案啟動會的致詞中表示,“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是未來汽車技術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公交汽車尾氣排放是形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而與此同時,大陸的汽車數量又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燃料電池汽車以及其他清潔能源汽車不僅可以減輕全球環境變暖的壓力,也可以為減少大陸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性提供解決方案,項目的啟動還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該項目還在大陸設立資訊中心進行境內外相關領域技術、政策及產業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科技部將在其支持下設計一個適合大陸情況的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發展路線圖。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的BJ6123C6N4D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產品示範樣車開發和生產課題於2006年10月啟動,預計3年完成。目前“863”資助358萬元,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200萬元。參加課題總人數為23人。其中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6人,初級職稱3人。4人具有博士學位。本專案共制做3台示範樣車及1台平臺樣車共4台樣車。燃料電池客車商業化示範樣車,在20輛級批量時單車成本不超過350萬元,百公里氫燃料消耗率≤8.5公斤。

       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品質流量計是燃料電池系統的重要部件。北京七星華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品質流量計已經成果進入美國市場,銷售近千台,表示大陸產品的品質完全可以滿足國際大公司的需求。

2.5.2 氫能熱機

       大陸的氫能熱機利用和國外差距很大。

       大陸第一輛氫內燃機汽車出現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由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飛馳綠能公司和長安汽車聯合研製。採用40MPa國產車載壓力氫罐。

       氫氣/天然氣(HCNG)混合燃料車的推廣工作繼續在策劃、聯絡中,一些企業已經表示了願望,前景似乎光明。據Air Products等公司反映,一些歐洲國家(如:義大利)正把HCNG的商業化應用列入近期計畫。而且還聯合其它應用氫氣的行業,尤其是燃料電池和汽車行業,協調規模性共同使用加氫設施(以及維護)的計畫和運行方案。印度在正在大力推行HCNG車。

       使用HCNG能大大降低CNG燃料車尾氣排放已成為汽車行業共識。在操作安全技術方面,氫氣混合CNG形成實用的HCNG在歐洲已經成熟。因為大陸燃料電池應用有一定基礎,氫操作已積累一定經驗,氫能學會已具備指導,負責協調大陸氫開發工作的能力。建議政府通過氫能學會探討大陸擴大氫氣使用的技術可行性,並與各行業溝通共同使用氫氣的技術方案。如果HCNG車輛與FCV一起聯合推廣氫氣的使用,必將對促進大陸氫能源事業起到重大作用。

       綜上所述,可見大陸在氫能工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已經具有相當的基礎。如果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那麼大陸的氫能利用就會飛速發展,為大陸的能源戰略做出切實的貢獻。

2.6氫能科學研究

       氫能和燃料電池的科學研究得到進一步支持,在基礎課題(973計畫)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氫得到重視。2008年科技部對江蘇省承擔的風能離網應用的973課題、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車載儲能儲氫課題進行了期中考核。專家對課題組取得的進展表示滿意、要求上述兩個973專案分別在風電離網制氫、高壓容器與儲氫合金複合儲氫技術方面給予特別的努力。科技部專家還對西安交通大學承擔的太陽能制氫的973項目作了結題驗收,認為科技部有必要繼續支持該專案的研究。最後決定再給予一次為期5年的資助,同時也資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從不同的途徑開展太陽能制氫的研究。

       科技部對應用性研究(863計畫)非常重視。部署開展了“分散式小型天然氣及液體燃料制氫技術”,計畫開發出高效集成的小型分散式天然氣和液體燃料制氫系統,為燃料電池發電和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提供高效集成的制氫技術。具體要求催化劑轉化率≥98%;催化劑壽命≥1000hr;產氫規模:5-50立方米/時;產品氣中CO≤30ppm;系統能量轉換效率≥75%。開展了“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技術”,計畫研製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與太陽能聚焦供熱耦合制氫系統,形成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研發平臺。要求連續多相流混送的生物質品質濃度達15%,完全氣化的氣體產物中的氫氣體積濃度達55-60%,可有效富集分離CO2,生物質超臨界水多相流混合物的處理量達1t/h,氣化系統的總能量利用效率達70%以上。開展了“直接太陽能光解水制氫催化劑及系統集成技術”,計畫研發高效光催化劑及製備工藝、太陽能光解水制氫反應器,並將光解水制氫與太陽能聚光相耦合,研製出高效穩定連續流聚光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示範裝置。要求直接光解水制氫能量利用效率不小於4%;催化劑壽命不小於200小時;反應器總採光面積大於25m2,總容量大於200 L,聚光器聚光效率大於50%;連續流聚光太陽能光催化反應制氫示範裝置系統穩定運行不少於200小時,單位體積反應液產氫達到400L/d•m3。

       事實上,科技部863專案“十一五”期間的氫能專題系統研究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制氫新技術、化石能源制氫(包括副產氫純化)、核能制氫研究、小型非穩態化石燃料高效制氫技術、化學氫化物水解制氫技術、制氫/儲氫一體化技術、低成本太陽能制氫技術、微型燃料電池氫源技術、制氫和燃料電池系統匹配的關鍵技術、新型光電化學制氫技術、高效廉價制氫催化劑等其它制氫新技術。這些研究在200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2.7氫能新政策

       2008年11月27日在重慶舉行的“城市發展與汽車節能減排高峰論壇”上,財政部官員表示,財政部將採取對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直接採取財政補貼措施,初步預計到2012年,財政部將向新能源車的推廣使用投入200多億元。2個月後,2009年1月23日財政部和科技部聯合發佈了《關於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09]6號)給北京市、遼寧省、吉林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雲南省共13個省市政府相關部門,明確指出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人民幣25萬元。 2009年2月17日,財政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四部委聯合在北京又召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會議。會議決定,對長度10米以上的城市燃料電池公車,補貼金額為人民幣60萬元。這是所有購新能源汽車補貼中最高額度的補助。雖然目前氫燃料電池車在大陸還沒有商業化,但是政府的決定明白無誤地傳遞了政府支持氫燃料電池車的態度,肯定會影響投資的去向,有利大陸氫燃料電池車的開發。

2.8氫能標準

       2008年“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燃料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繼正式成立,標誌大陸氫能標準步入正規化。原先,大陸氫能標準都由其他專業標準委員會代理。2007年6月標準化研究院上報國家標準委申報籌建大陸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08年3月得到國家標準委的批復,大陸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號為SAC/TC309)成立,26名正式委員。稍後,大陸燃料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號為SAC/TC342)也獲准正式成立,46名正式委員。2008年大陸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09)組織研究、建立和完善“氫能標準體系”,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修訂大陸氫能標準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建議,提出大陸氫能標準化發展戰略、政策和有關措施的建議,指導氫能標準化事業穩步、快速和健康發展。2008年完成氫能標準《氫氣、氫能和氫系統術語》和《氫氣加氫站技術規範》2項國家標準。申報列入國家標準委《2008-2010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發展規劃》,準備立項的標準專案7項。大陸燃料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42)則於2008年完成《固定式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安全》等18項標準;並上報了《燃料電池應急電源》等新的專案。

2.9氫能國際合作

       各國都有加強氫能合作的願望。這種合作將支援未來的氫能和電動汽車技術,以建設一個安全,有效和經濟的世界範圍的氫能生產、儲存、運輸、分配和使用的大系統。在美國的積極宣導下,《氫經濟國際夥伴計畫》(IPHE)部長級會議于2003年11月19日至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大陸、義大利、英國、冰島、挪威、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歐盟委員會的代表共同簽署了《IPHE參考條款》,標誌著IPHE計畫正式建立,大陸成為了該計畫的首批成員。

國際能源署(IEA)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個政府間的能源機構,是在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危機後,於1974年11月成立,隸屬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一個自治機構。國際能源署由27個成員國組成,總部設在巴黎,擁有來自其成員國的190位能源專家和統計學家。

       大陸目前還沒有申請成為其成員。IEA的高官多次來大陸,遊說大陸入會未果。2009年初,現任國際能源署(IEA)總幹事田中伸男(NobuoTanaka)又一次來到大陸,希望大陸入會[news.cnfol.com/090320/101,1277,5615894,01]。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成立於1966年,系聯合國系統中的專門機構,工發組織宗旨是同170多個成員國合作促進和加速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及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工發組織總部在奧地利維也納, 在36個國家和區域設有辦事處、13個國家設有投資與技術促進辦事處。

       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氫能技術國際中心(UNIDO-ICHET)成立於2003年,得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土耳其能源部的授權和贊助。UNIDO-ICHET設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市,其任務是在發展中國家推進證明可行的氫能技術。目前擁有二十名工作人員負責科研,行政和技術,另外在全球聘請技術顧問。大陸清華大學毛宗強教授是全球六名顧問之一。UNIDO-ICHET在大陸開展有限的工作。

三、對兩岸聯手發展氫能的粗淺建議

       兩岸氫能界已經有一些合作,並取得一些進展。例如兩岸就氫能標準已經開過兩岸專家會議;兩岸大學之間的氫能交流等。這裡本人就兩岸氫能發展,提出一些粗淺建議,算是抛磚引玉。

3.1 兩岸共同開展氫能研究、示範項目

       兩岸應根據目前氫能開發和利用的狀況,近期和2020年氫能發展應在應用、示範、基礎研究等方面分別選擇安排一些重點科技項目。應用部分,如氫氣—天然氣混合燃燒及其大規模應用,爭取在五年內推廣,進入商業化;示範部分,包括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分散式燃料電池電站、高效煤制氫及二氧化碳處理技術、氫能內燃機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兩輪車、氫燃料電池特種車輛、燃料電池備用電源、氫氣供應網路和新一代燃料電池等等,爭取在五年內完成示範,10年內推廣,逐步商業化。基礎部分應選擇涉及氫能未來發展方向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各種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制氫技術和新型燃料電池等研究和開發,從現在就應安排,爭取在2020年前有所創新和突破,進入示範階段,這些技術包括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核熱化學制氫、生物質能制氫、高溫聚合體電解夜(PEM)燃料電池、再生式燃料電池和生物燃料電池等等。

3.2 共同規劃氫能藍圖、商討氫能政策、法規制定,標準融合

       氫能發展的軟課題研究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氫能的戰略地位、技術路線的選擇和論證、安全和環境影響評價、氫能經濟分析、產業化發展、相關標準制定和市場准入,等等。
兩岸應該共同協商,制定出兩岸氫能發展路線圖。

       制訂氫能發展路線要有綜合大系統的理念,根據終端使用特點和要求來論證 和選擇氫能制取、儲運和轉化的各種方案,改進和發展新技術,比較它們的成本,提供大量廉價的氫能以適應不同終端使用的要求。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