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交響樂音樂創世 觀眾多次全體起立沸騰致謝 - 神韻-神韻晚會

神韻交響樂音樂創世 觀眾多次全體起立沸騰致謝 - 神韻-神韻晚會:



10月28日強級颶風警訊下的紐約曼哈頓,烏雲與大地連成一片混沌世界,如同回到宇宙之初,在著名的卡耐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一個孕育已久的聲音爆發了——神韻交響樂團在此進行世界首演,《創世》由90多名演奏家輝煌呈現。和諧的震顫不僅復活了正統音樂,更因東方新元素的注入,創造出人類音樂的新輝煌。圖為28日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的觀眾爆滿,演出結束後,全場觀眾多次全體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致謝。(攝影:戴兵/大紀元)

神韻交響樂音樂創世 觀眾多次全體起立沸騰致謝

西方交響樂豐厚鋪墊 中國樂器畫龍點睛 全體藝術家們兩次謝幕三部安可



【大紀元2012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紐約報導)女媧以泥土造人形,當靈魂被注入其中時,人就活了起來。10月28日強級颶風警訊下的紐約曼哈頓,烏雲與大地連成一片混沌世界如同回到宇宙之初,在著名的卡耐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一個孕育已久的聲音爆發了——神韻交響樂團在此進行世界首演,《創世》由90多名演奏家輝煌呈現。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小號、長號、法國號、大號,定音鼓、小鼓、大鼓等龐大規模的管弦西樂器,匯成渾厚的樂章;當二胡、琵琶、笛子等傳統中國樂器獨特的音符注入其中時,和諧的震顫不僅復活了正統音樂,更因東方新元素的注入,創造出人類音樂的新輝煌。

五名歌唱家與全體樂團演奏家兩次謝幕 觀眾仍不離去

當日,劇院觀眾爆滿,沐浴在這其中的觀眾們,無論膚色,心意相通,在指揮棒每次下落的一瞬間,都不約而同地鼓掌喝采。演出結束後,四層樓音樂廳滿座觀眾起立鼓掌。Milen Nachev、Antonia Joy Wilson、Keng-Wei Kuo三位指揮家、五名歌唱家與全體樂團演奏家兩次謝幕,觀眾仍不離去。

為答謝觀眾厚愛,三位指揮家再次分別登場,指揮演奏了三部安可(encore)曲,《手絹舞》、《雪山歡歌》和《雲羅仙韻》三支歡快的中國民族舞曲,為神韻交響樂團的世界首演點下了完美的休止符。

召喚神傳文化記憶 還音樂創作初衷

東西文化的古老傳說中都有創世之說。神韻作曲家為神韻交響樂團演奏的中西樂器特別譜寫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創世》,基於中國《大唐雅樂》,其描述的場景始於天堂,那時很多神受到來自更高層次的召喚(鑼聲),從天而降開創人類文明。

另一根據《大唐雅樂》的五音創作的交響樂《敦煌夢》,講述絲綢之路石窟中的雕匠在夢中受神佛啟示,醒來後一揮而就雕出佛像、飛天。

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C大調雙小號協奏曲(Concerto for Two Trumpets in C Major)、里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貴族的行列》(Procession of the Nobles)和貝多芬《愛格蒙特序曲》,一段一段的經典交響樂章,領聽眾走過西方音樂的輝煌,提醒莫忘西方音樂詠頌神的初衷。

西方交響樂豐厚鋪墊 中國樂器畫龍點睛 神韻孕育其中

短促的聲聲木管,代表了滿族格格們獨特的木質鞋的踢踏聲;二胡領奏,預示著優雅的格格們的到來;隨加弱音器小號的加入,《滿族舞》漸入高潮;二胡的再現,又將格格們優雅地帶走。

單簧管與雙簧管,象徵藍天白雲,長號吹響了西藏號角神聖的召喚,弦樂奏出的短音代表四面八方聚集的人們的腳步,在琴弓上有著婦女的歌,在豐收的慶典上,有信仰的藏民們要將哈達獻給神。

傳統中國樂器為漢族、滿族、藏族等舞曲奠定了十足的中國民族文化味,在西方交響樂的詮釋下飽滿地呈現了中華大地的風土人情。

經典音樂手法表現當代主題 回歸道德信仰

此次首演包括幾部以經典音樂手法表現當代主題的交響樂,創作者中有一些因修煉法輪大法而在中國遭受迫害的神韻藝術家。《無悔》由一段歡快的中國民間音樂代表中國農村的一對母子的幸福生活,音樂急轉代表警察將信仰法輪大法的兒子抓走並迫害致死,此時二胡的領奏表現了母親的心神俱焚,而木管六重音開始代表仙女下凡引兒子升上天堂。音樂震撼,催人淚下。
首次公開演奏的《慈悲的展現》由五個部分組成,展示了善惡有報的天理的力量。管弦樂開始形成神聖的宇宙場,小號吹響了法輪大法的傳播之聲,樂章的變化代表人類道德的下滑,而此時歡悅的雙簧管出現代表修煉法輪大法的人們仍保持品德,豎琴、長笛、鈴代表信仰帶給人們生活的平靜安寧,樂章過渡到小提琴,深入下去,黃銅管奏出迫害的殘酷,然而,小號的回歸代表了善良的最後勝利,最後,人類新生活在輝煌燦爛的合奏樂章中誕生。
神韻藝術團五位著名男、女高音歌唱家黃碧如、喚醒、天歌、耿皓藍、洪鳴分別登場,在交響樂的伴奏下演唱中文歌曲,具啟發意義的歌詞感慨悲壯歷史,探討人生意義,更指出一條返本歸真的路。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