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儼然已成為全球汽車業的一片樂土,如果現在哪家跨國汽車企業沒有把中國市場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恐怕才是罕見的新聞。 節節攀升的汽車產銷量將中國推向世界汽車製造業大國的巔峰,但市場繁榮的背後卻難掩國內汽車產業自身實力羸弱的真相。 當眾多車企在去年全球車市的一片哀鴻中發現了中國這個1365萬輛的巨大市場時,彷彿抓到了救命稻草。 包括豐田、大眾、通用、日產、本田、現代-起亞在內的全球汽車巨頭們紛紛轉舵駛向中國,這一年,主流跨國車企在華銷量都取得了20%以上的增長。 隨著銷量的猛增,中國市場迅速成為跨國巨頭們利潤的主要來源地。
2010年一季度,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獲得稅前利潤7.03億歐元,其中2.86億歐元來自中國市場,是去年同期的3倍。 而近3億歐元的利潤已經占到大眾集團全部稅前利潤的40%。 為了賺取更大利潤,大眾汽車決定在華繼續追加投資16億歐元。至此,未來3年,大眾投入到中國市場的資金將達到60億歐元。
世界汽車產量第一的豐田汽車,2008財年虧損44億美元,但據媒體報導,豐田在中國的兩家合資公司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2008年的利潤在10億美元左右。 本田汽車2009財年淨利潤為31.8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淨利潤便達到28.6億美元之多。 為了在中國攫取更多的高額利潤,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巨頭把亞太區總部設在中國。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分析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格局是國際資本以40%的資本,佔據50%的份額,攫取70%的利潤。
市場容量的迅速擴張是利潤最穩定的來源,業內人士普遍預測,今年中國車市將延續去年的發展態勢,持續強勁增長,全年產銷量將有望突破1700萬輛。 市場進一步膨脹的結果便是,更多的利潤被國外巨頭們揣進口袋。 但是,高速增長的市場背後,卻是中國汽車工業仍未掌握全球汽車先進技術的窘境。
早有業內專家對國內汽車產業“大而不強”感到擔憂,環球財經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早就發現,國外巨頭賺的是設計、新材料、新技術的錢,而中國目前主要承擔的卻是生產商的角色。 縱觀國內大大小小百餘家整車生產企業的生存現狀,無一不是始終在汽車製造業產業鏈下端踱步徘徊,鮮有在自主品牌方面躋身國際一流隊伍的企業。
近日,國際汽車製造商組織(OICA)公佈了2009年全球汽車產量統計數據。 據統計,通過兼併中航汽車旗下的兩家微車企業昌河汽車和哈飛汽車,中國長安以142.58萬輛成為中國汽車企業中產量最高的汽車集團,位居全球汽車企業排名第13位。 北汽集團、東風汽車、一汽集團、奇瑞、比亞迪以及上汽集團則分別排名世界車企的第18位、20位、21位、22位、24位及25位。 幾乎被絕大多數主流國外汽車集團甩在身後。
在中國國內對於汽車企業產銷量的統計中,一直是以汽車企業集團下包括的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在內的所有汽車產銷量為依據,但這種排名掩蓋了自主品牌發展的真實情況。 而從OICA的統計中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汽車製造業在全球同行業中的競爭地位。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於武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就中國而言,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方面,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包括在整車技術方面,自動變速箱就是空白,在汽車電子技術方面,我們跟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越拉越大,還有在汽車輕量化技術方面的空白等等,總之在汽車製造核心技術方面,我國跟國際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付於武如是說。 附表部分國際汽車企業利潤構成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企業 時間 利潤 中國地區利潤 大眾汽車2010年一季度 7.03億歐元 2.86億歐元 豐田汽車2008財年 虧損44億美元 盈利10億美元左右 本田汽車2009財年 淨利潤31.8億美元 28.6億美元 通用汽車2009年四季度 國際部稅前利潤7.38億美元 超過3.6億美元 福特汽車2009年全年 27億美元 21億元人民幣 現代汽車2009年全年 25.7億美元 超過40億元人民幣(北京現代)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