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专题 十年投资机构——VC/PE江湖大佬(一)

投资界专题 十年投资机构——VC/PE江湖大佬(一)

清科首页关于我们 - 投资速递 - 行业动态 - 数据 - 报告 - 会议

VC/PE行业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才姗姗起步,经历了漫长的曲折道路,从最初的启动成长到高速发展。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这个最时髦的事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路英雄豪杰,同时也塑造了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

本期专题点评的这些投资人,吴尚志、王功权、阎焱、沈南鹏、熊晓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或在商海鏖战多年,或人生经历重重坎坷。但在踏上风险投资这条路上后,他们一次次的创造了中国的资本神话,在推动中国VC/PE行业发展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些中国VC/PE行业的江湖大佬,他们人生经历的炽热岁月,将会被更多行业内人传承和借鉴。

吴尚志,1950年生。为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至2002年曾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负责中金公司的直接投资业务,2000至2002年任管理委员会成员。1993年至1995年,任北京科比亚咨询公司执行董事。1991年至1993年吴先生任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的高级投资官员,负责在中国的投资。1984年至1991年吴先生在世界银行任投资官员和高级投资官员。

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及工程博士学位。吴先生目前担任中国通讯服务有限公司、泛华保险、广东海大、太阳药业、慈铭体检等公司的董事。

从43岁到58岁,吴尚志花了15年时间,打造出中国本土PE第一品牌——鼎晖军团。

关键词

吴尚志,业界尊称“老吴”,生在红旗下,“老三届”毕业生,又是文革后最早一批出国喝“洋墨水”的。他中等个头,慈眉善目,衣着随意,身形略微有些发福,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在华尔街闯荡多年的投行精英,倒像是一位“下海”不久的中年知识分子。

业界公认,中国第一PE非“老吴”及其六人团队草创的鼎晖投资莫属。同行对其颇多佩服。李山——朱钅容基的得意门生,约翰·桑顿在中国的合伙人,说老吴才是国内PE投资的先驱。弘毅投资的赵令欢认为鼎晖的运作、关系、团队、判断都很强,是他尊重甚至有点偶像崇拜的公司。

蒙牛引进私人股权基金的故事早已为人熟知,管理层与资本的“对赌协议”也渐被理解。投资收益率约500%(的蒙牛,是鼎晖自2002年成立以来第一笔比较大的投资,也是第一次为公众所认识。过去十年,鼎晖投资的20多家企业中已有九家上市,六家市值10亿美元以上,业绩堪称一流。

当鼎辉开始参与收购中国头号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和华源重组后,以发掘民企眼光闻名的鼎晖迎来了国企改制“躲不开的命运”,这家中国最成功的本土PE基金接近了其综合投资平台梦想。

今天的老吴正在淡出交易第一线,在向一个目标10亿美元量级规模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角色转变。他掌控下的鼎辉也逐步从过去的传统行业成长基金向创投基金、收购基金甚至房地产基金延伸。


1978年-1993年 老三届与世界银行八年
爸爸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少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不发牢骚,这使我们能正确对待现实,积极进取,绝不消极。——《你是成功的父亲》

1970年,爸爸去了江西五七干校,吴尚志去吉林插队,妹妹尚群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只剩妈妈和弟弟尚友留在北京。插队之后,吴尚志到吉林油田当了一名工人。

吴尚志插队的时候还在初中阶段,父亲吴英恺始终鼓励兄妹三人,坚持自习,后来三人都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8年,吴尚志和妹妹都考取了北京钢铁学院第一期研究生,同时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当有机会去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吴尚志有所忐忑,因为英语和专业基础都嫌薄弱。这个时候父亲吴英恺在家庭会议上,几乎是武断地要求吴尚志去尝试这个机会。“一定要去,就是基础差,学不成学位也不要怕丢脸,出去长见识不要怕,要相信自己。”

接下来,吴尚志进入了世界银行,这是在1984年。他先后担任运营官和高级运营官职位。实际上有许多中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士,最初的工作地点都在世界银行,比如谢国忠,或者阎焱。

80年代正是私募股权投资蓬勃发展的时期,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和斯蒂芬-施瓦茨曼共同创建了黑石(blackstone)。吴尚志无疑是有所触动。“当年黑石起步也是很难的,跑了二十几家投资人,就一家出资;但是这些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是由于创造了有可预测的回报。”很多年后接受《财经》采访时他总结。

而从1991起他在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担任高级投资官员。有报道说,具体是帮助印度人贷款发展工业。

1993年,已在世界银行工作8年的吴尚志,放弃了已有的工作,与同在美国生活的妻子决定:回国创业。[详细]

1993年-2001年 中金:艰难的起步

选择企业,第一是看有没有持续的增长力。然后,看看能否在今后的竞争中站住脚,或者说,看能不能形成一个可以上市的规模。目前我们还是比较偏向投资于后期的、已有业绩的企业。因为对一个新东西作出判断,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瞻前的理念。

1993年夏天,吴尚志和同学一起回国开始PE基金募集计划。但一无团队二无业绩的现实,使得没有重要的投资人愿意把资金交给他。1995年初,仍无起色,他决定到大公司工作。

其时,身为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前首席代表的林重庚,向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提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在中国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希望帮助中国电信、中国石油这样的垄断资源企业海外上市。中金公司于是获准成立,林重庚为第一任总裁。

4月的一天,作为世界银行的老同事,林重庚来找吴尚志,希望他去中金公司工作。吴尚志选择了筹备中的直接投资部。但在中金,投行业务才是明星,直接投资部长期地位尴尬,老吴一旦有机会还是想做PE。摩根士丹利的高管盛情邀请他加盟,老吴回答说,“我现在42岁了,我要是24岁,我就跟你做。”

自1996年以来,老吴在中国最早开展直接投资业务的中金,主导投资总额达1.2亿美元,在中国移动、鹰牌陶瓷、新浪网等取得了丰厚回报,年均收益率超过30%,并培养了一支管理团队。

2001年,国家禁止证券公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中金将其直接投资部和投资业务分拆。2002年8月,由吴尚志、焦震、王振宇等六位前中金大将发起的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成立初期管理的是一支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海外基金和一支约3亿元的人民币基金。[详细]

2001年-今 鼎晖:一日PE 终身PE

中国PE一定有自己的品牌。PE是人的生意,也就是文化、人际关系的生意。洋人的中国PE团队都已本土化,鼎晖正努力成为中国的品牌。

7名有限责任合伙人包括苏黎士投资集团(Capital Z Investment II,L.P.)、国际金融公司、East Light(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子公司)、荷兰DNIB投资基金(为医护人员设立的退休基金)等。这一被称为鼎晖一期的基金,后来募集资金1.02亿美元。

2002年4月15日,吴尚志、中金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焦树阁等五人与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深圳市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CDH的管理运作。鼎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有限合伙制运营的私募股权基金。

到2005年年末,鼎晖涉及的项目中,蒙牛乳业、李宁体育、速达软件、分众传媒、雨润食品、永乐家电六家实现了上市,香港或者纳斯达克。随着募集资金规模加倍扩张,鼎晖关注行业的胃口相应变大,在房地产、新能源、医药、媒体、金融业均有所投资。

吴尚志事后总结:我看了02年到04年这些成功的退出的案例,看一看它的至少从PE角度回报是从哪里来?大概是两块,一个是投资的企业高速度增长,一块是上市以后资本市场给我们的溢价,这两块东西我们在融资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中国经济每年10%的增长,如果这么多聪明的创业投资家选点好的企业,这个增长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

要触及鼎晖及吴尚志的性格,有一个侧面:鼎晖投资慈济。两年前,鼎晖向北京慈济体检机构投资3500万元,占40%的股份,今年5月底,又对上海慈铭医院管理公司追加投资,并以此资金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大规模收购。老吴表示,中国医疗市场潜力巨大,体检行业将从团体消费向高层次或多元化的个人市场转换。

今天的老吴正在淡出交易第一线,在向一个目标10亿美元量级规模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角色转变。他掌控下的鼎辉也逐步从过去的传统行业成长基金(growth fund)向创投基金、收购基金甚至房地产基金延伸。鼎晖创投基金合伙人王功权说,“老吴像兄长一样特别诚恳,他的前瞻性、驾驭事情的综合能力、为人的修养和胸怀,很感染我。”[详细]


1993年,熊晓鸽代表 IDG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亲自担任总经理;同年,与广东银行合作,成立另一家技术合资公司。1998 年代表IDG 集团策划与国家科技部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向中国的技术产业提供十亿美元的创业基金。熊作为 IDG亚洲区总裁,将 IDG 信息服务企业的理念在中国发挥到了极致。他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信息的使者”IDG 投资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网站和高科技企业,获利颇丰。

熊晓鸽所领导的IDG VC公司在中国投资了搜狐、百度、腾讯、携程、如家和当当等多达200家公司,涉及领域包括软件、互联网、电信和酒店等。成功的投资,不仅促成了众多中国企业奔赴海外上市,也“刺激”了更多外资涌向中国,寻找投资项目。

如果硬要在中国的VC划一个横竖坐标,必定要为熊晓鸽留一个重要而醒目的位置。因为,熊晓鸽这位“麻衣相士”造就了一大批伟大而优秀的企业,他在所投资的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资本助力作用功不可没。

关键词

搜狐、腾讯、百度、3721、易趣、携程、当当网上书店、慧聪国际等一批知名企业都出自熊晓鸽之手,而这些企业很多已成为本领域中的领导者。到2004年,IDG在已经投资的110多个项目中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这远远超过了VC在美国的回报了。单是从1996年就开始投资搜房网,熊晓鸽放长线钓大鱼,十年后转让部分搜房网股份,取得了50多倍的回报。

1988年-1991年 记者生涯识风投
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比今天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从事风险投资之前,熊晓鸽是位地地道道的记者。熊晓鸽在海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且一干就是三年。其间,他结识了众多风险投资商,这帮助他打开了从事风险投资领域的第一扇门。

毕业后, 他在美国的卡纳斯出版集团下的《电子导报》(ElectronicBusiness)做记者,采访了很多在硅谷创业的华人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愿意和我谈,因为他们需要找钱。而我所在的杂志是英文主流刊物,很多风险投资家看我们的杂志。”熊晓鸽如此回忆和风险投资的渊源,“那时我才知道风险投资那么厉害。”

1991 年,熊晓鸽第一次回国。他在深圳碰到很多大学同学,他们满怀激情,想创业,但缺资金,“当时感觉深圳很像硅谷,不过他们对风险投资几乎一无所知。”

这时,熊晓鸽想起了“老麦”,也就是IDG 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巧的是,麦戈文曾于1989 年底在中国投资了一个项目,但投了之后一点钱没赚,便让熊晓鸽去看看。

经过考察,熊晓鸽发现这个项目在技术方面一点问题没有,只是市场不对路,所以产品卖不掉。“得在国外找买主。”熊晓鸽拿定了主意,此后他在美国参加了一场体育器材展销会,得到一家美国公司600 台的订单;此后该项目便扭亏为盈,赚了近200 万元人民币。

这一项目让麦戈文眼前一亮,熊晓鸽开始了他的风险投资生涯,带领IDG 去开辟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详细]

1992-2010年 IDG18年:三投季琦 难舍媒体情结

IDG董事长麦戈文先生给我们充分的信任,让我们在中国慢慢玩,我们也逐渐摸索出门道。
我的梦想很坚定,就是在中国打造时代华纳那样的媒体帝国,打造中国式的时代华纳,为国人提供互联网、出版、会展、音像、电视、电影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这是让我最有激情的。

早期做项目,没有管理团队,找不到管理人才,熊晓鸽就去找那些有科技背景、在国外接触过一点风险投资的留学生。

熊晓鸽第一个找到的是周全。到了美国,熊晓鸽在卡纳斯做记者,周全恰巧就住在卡纳斯公司附近,于是熊晓鸽常常和他讲起采访风险投资的事情,两个人很谈得来。后来,熊晓鸽把周全请到了IDG。

从一个人也找不到到今天配合默契的8名合伙人,熊晓鸽最知道团队来之不易。“到现在,最值钱、最难得的是团队,这绝对是一支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团队”,熊晓鸽不无骄傲地说。

IDG集团与京、沪、穗三地科委合资组建的三个创业投资公司,首任总经理都由熊晓鸽亲自挂帅。当时的做法是先建立基金,之后再不断地充实团队,这让当时的熊晓鸽看上去像是一个“光杆司令”。

为了选对人,熊晓鸽和他的团队用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考察受资公司的管理团队,而考察其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的时间只占到40%。[详细]

IDG曾三度投资季琦,在熊晓鸽的眼里,季琦是一位“牛人”——“他在10年时间作为创始公司CEO三次将所创企业带上纳斯达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业英雄。”熊晓鸽对季琦的评价不吝美词。

早在2000年携程成立的时候,他们就曾投资携程,而后包括季琦在内的携程系再创立如家快捷酒店时,IDG又积极支持他并给予投资。

2007年7月,汉庭宣布完成85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其投资方就包括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在谈到这三次投资时,熊晓鸽的自豪溢于言表,“一般来说投资要看市场和团队,但在中国投资主要还是投人。”IDG三次投资季琦还是看准了人。季琦曾透露,在2008—2009年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候,IDG还雪中送炭的给予了汉庭追加投资。这让老季非常感动。[详细]

在因个人情结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之后,熊晓鸽这位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的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杂志《时尚》集团、投资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近年来,IDG的触角伸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详细]


王功权,1988年辞职赴海南,开始经商, 1991年创办万通,曾任万通实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兼美国万通公司董事长。1996年起在美国进入风险投资行业,曾任IDGVC(中国)合伙人,现为鼎晖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

他曾是冯仑的十年搭档,被冯称为“可堪长交,可做大友”。他也曾是潘石屹的顶头上司,将潘一步步提拔至总裁之高位,甘为人梯。

作为万通创业六兄弟之一,当其他兄弟纷纷在地产领域掘金时,王功权却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风险投资,并已经坚持近15年。
当资本蜂拥而入时,曾任IDGVC(中国)合伙人、现为鼎晖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的王功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和传奇,先后投资了亚信、展迅、易趣网、3721、创联万网、框架传媒等,造就了一批青年亿万富翁。

虽然财富数不少,但他却低调异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既没有冯仑的名气大,也没有潘石屹的金钱多,所以经商之余,只好做一些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诗词、学佛、公益和慈善。

关键词

王功权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评价自己:一个商人加半个文人。他自称对古诗词的喜欢到了“痴迷”程度。曾经和冯仑一同创办过万通,领导过潘石屹,被周鸿一一直奉为老师,在IDG主导投资了易趣、3721、金融界、万网、框架传媒、中华学习网等,在鼎晖主导投资了奇虎网、华道数据等。2005年,王功权皈依在藏传佛教的益西加木措门下。这位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地产界的大腕,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皈依佛门时,风清云淡地说,不过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

他身上有着太多的商业神话和传奇色彩。

1991年-1995年 万通六君子之一:冯仑的十年搭档
携手扬浪商海里,风流几度争雄?华光艳朝染长空。纶斤飞卷处,猎猎万旗红。十五春秋似弹指,戏笑雨雪霜风。东方君悦庆重逢,中年情正好,苦乐一杯中。——《临江仙·万通六合伙人重聚步罗公韵》

在成就“VC神话”以前,王功权的名字更多跟冯仑连一起。他俩曾经在1990年作为牟其中的左膀右臂,目睹了“枭雄企业家”的沉浮。他们1991年创立万通,也经历了民营企业一轮轮的兴衰荣辱。

“万通六君子”是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王功权对万通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冯仑说,“一个组织里要是没有这样一个角色就死了。”后来王功权有两个绰号,一是“洋务派”,他主张引进西方的管理模式,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二是“新新人类”,他1995年去了硅谷,开始转向风险投资。
在从十几万元创业到资产为48亿元的过程中,王功权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1993年,他首先意识到海南地产泡沫的危机,嗅到宏观调控即将出台,即提出战略转型的决意。也正是此举,使万通躲过致命的一劫。

在万通资产达到48亿元规模时,“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局面出现了,他们迎来了组织进化途中的第一个岔路口:排座次,分金钱,论荣辱。王功权无数次陷入这种文人式的痛苦中。矛盾中的王功权再次选择了妥协,1995年,王功权主动将总裁位置让给了潘石屹,自己出任美国万通董事长,远走美国学习考察。[详细]

1998年-2005年 IDG六载: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
六载风流一梦影,朝金暮玉斑斓。纶巾羽扇笑商烟。齐肩击浪鼓,挽臂放华帆。巧趁东来风正好,旌旗漫卷青山。无须温酒待捷传。VC神话里,人道有八仙。——《临江仙·IDG VC六年有感》

在美国期间,万通公司负责人给王功权介绍认识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王功权也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个完全全新和陌生、但却充满挑战和刺激的世界。

1998年王功权应IDG投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周全的邀请,加入了IDG投资。“冯仑和周全对我的影响最大”,王功权这样描述当年的这段经历,周全的低调、超强的业务能力、按规则办事、任何事都尊重大家并且对事不对人的风格让王功权回想起自己在IDG的岁月“似乎都回忆不起来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王功权在IDGVC六年投资的项目有易趣、3721、金融界、万网、框架传媒、中华学习网等,而其中金融界和框架传媒是被他认为最得意的投资。

1999年12月,时兼任万通集团和IDG两家公司合伙人的王功权,10分钟内就说服了宁君,在宁君的带领下金融街迅速崛起,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然而,当2005年6月,在IDG的两支基金结束完毕后,第三支基金的合同放在了王功权面前,“我要是一签新的基金运作,又是几年脱不开身,我决定要休息一下”。[详细]

2005年-今 鼎晖新篇章:培养接班人 深化稳健的投资风格
卸冠弹尘去,披衣笑风来。情缘尽处莫徘徊。万里天涯何处不花开?几度春秋逝,两鬓青丝白。风风雨雨练襟怀。执手江湖不必两相猜。 ——《南歌子·辞职》
2005年9月,王功权遇到了现在的合作伙伴鼎晖投资董事长吴尚志,原本准备停下来写书的王功权却毅然改变了计划,加入了鼎晖投资,因为事实上就在6月离开IDG这三个月,王功权还顺便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选集。

  就在其他投资家忙着投资项目时,王功权却基本上脱离投资的日常工作。

其实,我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培养接班人,这几乎成为了我目前工作的全部。王功权说。在VC领域里,投资团队往往是几员大将带几名助手的模式,只要大将投资的“功夫”了得,这个投资公司也就被支撑起来了。但是,一旦“大将”有所闪失,即对基金产生一定影响。在他的努力下,从2006年5月募集新基金开始,鼎晖成为唯一在内部陪养出GP(普通合伙人)的基金,比如黄焱。
王功权的投资原则在很多场合说过:庞大的市场,创新的模式,恰当的时间,合理的价格,优秀的团队。“只有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才能降低投资的风险,巩固稳健的投资风格。不过,我格外偏爱责任心强、情感丰富的创业者。”王功权说。 [详细]

人生:皈依佛门所求无非心安 退休已有时间表
现在,王功权已有退休时间表,但不能说。引用《天下无贼》中“狸叔”的一句话“鼎晖高层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鼎晖投资将是最后一站,退休之后,将从事一份与佛教密切关系的工作,将会走得很彻底。[详细]

阎焱祖籍河北,1957年生于安徽,18岁时在安徽安庆潜山县有过三年的插队经历。1977年就读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进了当时三机部下属的合肥一家工厂。1984年,又考入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费孝通的研究生。两年后,阎焱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只身赴美。
1990年底,在普林斯顿修完学业的他进入了世界银行,从事中国企业和福利制度改革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成了一名专事研究工作的经济学家。并曾在享有盛誉的美国华盛顿Hudson Institute 担任研究员。
1994年,阎焱加盟AIG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担任董事总经理,主管在东北亚及大中国地区的投资业务。2001年,在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出任总裁及执行董事总经理职位。2004年,自主募集了6.4亿美元的阎焱从软银亚洲独立出来,并成立了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SAIF)。
在资本市场,他的经历已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而类似中海油,盛大、完美时空、全美测评(ATA)以及神州数码……这些都已成为如今踏入投资界的新人们必读的经典投资案例教科书。 他没有像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富豪一样退居幕后,直至今日,仍挂着首席合伙人的头衔,拼杀在风险投资业第一战线。

关键词

祖籍河北的阎焱从安徽知青到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从北大社会学硕士到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从世界银行到哈德逊研究所,从SPINT到AIG,从AIG基金最年轻的合伙人到软银亚洲信息基金的总裁,他的阅历堪称丰富。

成为10亿美元基金软银亚洲的掌门人对阎焱而言是在投资领域的一次攀升。软银亚洲在中国的投资比重较大,阎焱上任以后更大,现在在中国的投资占整个投资额度的70%左右。在四五年里,软银亚洲投资了四十多个案子,年投资回报率是97%,在亚太地区这或许都是最好的业绩。

他推动的AIG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对中海油的2亿美元投资,于一年半内获得1.5倍收益;他主导的软银亚洲对盛大网络的4000万美元投资,获得 14倍的收益。而投资盛大更使阎焱带领的软银亚洲在中国风险投资业声名远播。

1975年-1994年 三年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大学生
去插队时心里老有一种感觉,觉得有机会能上大学,因为‘文化大革命’时候是工农兵学院,到了农村以后可以推荐上大学。
人一辈子不管做什么,是有一个动力的,如果对生活很满足的话,就不会有很强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理,动力就是能量的差距,期望值越高就会越不停的push(推动)自己。

十七八岁的时候,阎焱处在能量差距的一个端点上—能量最弱的那个端点。1975年1月份,打了两年专业排球的阎焱选择了下乡插队,不想在未来成为一个排球教练。

在度过了热情的第一年后,对人生希望的打击一点一点积累,让青年阎焱越来越痛苦。每天早上起来完全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放眼是一片极其贫瘠的土地,想到自己可能会在此潦倒一生,阎焱感到绝望。

1977年恢复高考,阎焱很开心,并顺利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大学生。阎焱上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1986年,记忆力好、非常会考试的阎焱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赴美攻读一直比较感兴趣的经济学。

阎焱在美国很快如鱼得水。在花费了10个月消灭哑巴英语后,攻读国际经济的阎焱很快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学院的高材生,随后因为数学好以该系历史最高分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1990年底,阎焱放弃博士学位进入世界银行工作,成为专业从事研究的经济学家。然后世界银行的官僚气息和沉闷驱动阎焱在1992年放弃优厚的薪金福利跳槽,加盟美国知名的思想库“Hunson Institude”,研究美国对中国和北亚的政策。[详细]

1994-2001年 AIG:激情十年 最年轻的合伙人

投资这一行对人素质的要求、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最全面的,既要懂金融,又要懂行业,又要懂管理,又要懂与人打交道,怎么去判断人,另外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1994年底,阎焱加盟28亿美元的AIG基金。在AIG期间,阎焱负责在中国的投资,七八年间做了七八个项目,一个项目一般是两亿美元的规模。阎焱形容最早进入中国做投资的时候像“皮包公司”—拎着皮包到处走,而国人也多以为他是来捐钱的,当时人们以为基金就是福特基金那样的慈善基金。

AIG基金的幸运在于有中信、中国银行这样的股东兼顾问,而阎焱在政府、工厂的工作经历使他熟悉合作伙伴的心态,熟悉中国国情,所以阎焱在中国的投资还是赚到了钱。

阎焱比较得意的一个案例是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投资。2000年,中海油第一次纽约上市失败,中海油陷入低谷,其承销商中银国际找到了阎焱。2000年4月份,阎焱和以卫留成为首的中海油管理团队第一次见面,相见投缘。阎焱认为,中海油自1982年成立第一天就展开了与外商的合作,熟悉国际企业运作惯例,更重要的是其拥有的是一支以魏留成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这是阎焱所见过的国内最具开放意识的国有企业。阎焱于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对中海油2亿美元的投资,在这之后两个月,李嘉诚才跟入。一年后,中海油在纽约上市成功,一年半的时间,AIG获得了一倍多的收益。

到2001年离开AIG时,阎焱已经是AIG最年轻的合伙人。2001年1月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成立,在全球招聘总裁,要求是亚洲人,有企业管理经验、10亿美元以上基金管理经验、懂IT。在通讯公司工作过的阎焱在七八十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于2001年10月上任。[详细]

2001年-今 赛富: 盛大完美风暴与VC独立运动
没有一项工作像投资这样适合我。我在这行已经做了十年了,我没有一天是感到倦厌的,每天起来我都觉得是精神抖擞,觉得又是一个新的一天开始了,世界上哪有一个职业能带来精神上的回报,收入又非常好。

在软银亚洲时,思科当时作为惟一的LP,一共出资4亿美元。软银是软银亚洲的GP控股大股东,以阎焱为首的管理团队只拥有GP的“一小部分股权”。阎焱曾给投资人带来98%的年回报率,使软银亚洲成为2001年以来全世界投资回报最高的基金之一。

在赛富的投资生涯中,最声名显赫的一战是力排众议,用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网络,收回5.5亿美元的利润。
盛大2002年网络游戏做得如火如荼,当年的净利润有2000万美元之多。但盛大当时是一家身负两个法律诉讼的企业,同时CEO陈天桥要求投资必须在3000万美元以上,这些要求使得不少机构望而却步。

经过激烈的谈判,软银在2002年11月28日攻下一城,签了投资条款书。 2004年的5月13号,盛大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8个月后,在阎焱的主持下,软银亚洲成功地在股价高位退出,4000万美元已经变为5.6亿美元,这是互联网领域当时单笔最大的投资(2004年前),同时也是持股比例最少的投资——4000万美元仅持股21.5%。

2005年,阎焱和他的软银亚洲管理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了北京软银赛富投资,管理新设立的赛富亚洲投资基金(总规模6.43亿美元)阎焱出任公司首席合伙人,并成为赛富基金的LP。促使独立的具体原因还是盛大。绝大多数的原软银亚洲的团队成员都留在了赛富。在这个拥有羊东等7位合伙人的团队中,阎焱是领军者。因为在赛富这个团队中,他既是旗帜,又是所有重大决策的作出者,要对整个基金的成败负责。[详细]

人生:钟情高尔夫
鲜有人知在投资界几乎“百发百中”的阎焱对于高尔夫也情有独钟,甚至已“独孤求败”多年。酷爱运动的阎焱在年轻时曾是专业排球队的主力二传,江苏省大学生跳远冠军,而如今打高尔夫成了他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据悉,他已连续四年拿下风投界高尔夫赛事冠军。[详细]

沈南鹏为红杉(Sequoia)中国基金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红杉美国(Sequoia)是全球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旗下投资企业包括思科、苹果电脑、甲骨文、雅虎、Google等著名企业。红杉(Sequoia)中国基金第一期为两亿美元,投资于中国高增长企业。

关键词

2006年10月26日,如家快捷酒店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即上涨63%,市盈率超过100倍。作为在纳市挂牌的第一家非互联网、非IT类的纯消费品中国公司,如家快捷颠覆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这也是自2003年12月9日携程旅行网上市以来,沈南鹏联合创始的纳斯达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不同之处在于,3年前,沈担任携程网总裁兼财务总监,是一个繁忙的演员。而当如家上市时,沈的功能已经是一个幕后导演,是联席董事长。事实上,15年来,沈南鹏不断地变换舞台,在不同角色间如鱼得水,获得快乐和财富。

在作家好朋友余华的眼中,沈南鹏身上融合多种正反的特质:骄傲与谦虚,激进与保守,强硬与温柔。

1996年-1999年 辗转投行:亚洲最年轻的董事
当下的中国能提供的最大机会是梦想成真。这是一个可以梦想成真的年代,当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你会碰到挫折,可能遭遇失败。 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创业想法,你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它,这在20年前是不太可能,但是今天中国社会上每个人几乎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1992年,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沈南鹏经过五轮面试,被花旗银行华尔街分行录取。1994年,大量投资银行进入中国。沈南鹏抓住了机会,回到中国国内,成为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驻香港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两年后,他转投德意志银行,任中国资本市场主管。此时,他还不到30岁,是德意志银行亚洲最年轻的董事。

回头看,8年的投行生涯令沈南鹏受益匪浅。沈说,投行是一个站在顶峰的职业,投资银行家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上市公司CEO或董事长,他们对一个企业或行业的视野更宽广,洞察更深入。

沈南鹏感觉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增长需要自己倾心倾力,公司除了需要有人日常管理,还需要宏观的策略、政府关系,媒体关系,这些都是他的优势,所以1999年年底沈南鹏正式离开了投资界,专心携程网的工作。[详细]

1999-2004年 创办携程、如家:三年两度征服纳斯达克

一位叫朱瑛石的财经作家在一本书中写道:“在梁、沈、季、范四人组合里,没有‘皇帝’,也没有‘大哥’,他们创立的携程、如家,虽然经历多次高层人事变更,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震荡,都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一直保持着优异业绩;他们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高效团队的榜样,最终获得了共赢结局。”

在他投资的数个互联网企业中,最著名就是与梁建章等人合资创办的携程旅行网。沈南鹏以其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使携程在2001年末仍得到了以软银为主的大笔风险投资,安然度过互联网的寒冬期。他和梁建章、季琦、范敏四人在资本、管理、运营和专业上的完美组合,不仅让管理团队赢得“梦幻组合”的美誉,也使携程股价一路“飘红”,高居中国概念股的顶级梯队。作为个人第一大股东,沈南鹏获利颇丰。

携程融资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是,直到即将敲定投资的最后一个星期,其中一家风险投资的负责人还是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携程的商业计划书,当沈南鹏向他征询结果时,他要走了携程从5月到9月的财务报表。第二天早上,携程收到了这位投资人追加投资的决定——“所以,最漂亮的计划书没有用,关键是把计划书变成赚来的钱。” [详细]

但沈南鹏真正被推到聚光灯下,迅速成为明星人物,并不是在携程上市的2003年,而是在如家上市的2006年。作为沈南鹏参与创立的第二家公司,如家快捷酒店再度登陆纳斯达克,一度引领了传统行业连锁模式的“热潮”,并使得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国内消费服务市场的巨大潜力。这对此后风险投资从TMT到消费领域的高成长公司的投资转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家的开始也不顺利。因为如家并不是投资互联网经济的公司,而是传统的酒店行业,投资商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看好。因为它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代表高科技,而代表“传统”。可是如家代表了潮流,从2001年底开始创业,只用了5年时间就超越了历史更长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成为同类市场的第一名。

沈南鹏相信,如果没有第二笔资金,很难说携程的发展会怎样。他承认自己是幸运的,这些投资者最终相信了他们创业团队的实力,相信了他们的信心,相信了这些年轻人会做出成功的事情,而且他抓住了时机。[详细]

2006年-今 红杉四年:“创”与“投”的完美转身
当时我是在加州参加一个会议,认识了红杉的主要合伙人。由于我有过携程网的运营经验和以前投行的经验,张帆有出色的投资业绩,大家在一起谈得很投机,理念上很契合,于是,就共同成立了红杉中国基金。

2005年夏天的时候,沈南鹏决定告别创业家的角色。他在6月里与张帆开始谋划如何搭建一个专业性的创业投资平台;7月里,他们在美国与红杉资本合伙人“一拍即合”,偷偷摸摸地私定了终身;8月4日,携程网正式宣布其总裁兼CFO沈南鹏辞职并将转入创投领域发展,“沈南鹏将和红杉资本合作,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9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正式成立。在加入红杉资本之前,沈南鹏曾以个人身份投资了包括分众传媒、金丰易居、一茶一坐、岩浆数码在内的很多公司;红杉资本给予沈南鹏的,除了更大的舞台外,还有,一个组织,一种基因。

对于组建之初的红杉中国,背景不同的每个人如何逐渐养成共识与默契,这个隐性挑战的确在公司成立的最初两年让人们煞费苦心——按照其合伙人周逵的说法,所谓团队的默契,是那种大家一起工作长了之后,一个人对你说一个观点,你知道他说的是80%还是120%的真相——毕竟,红杉的同行们大多用了长得多的时间才打磨成熟。

沈南鹏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后,开始了真正的投资生涯。到2010年4月,红杉资本(中国)旗下的第三只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红杉(中国)管理的基金整体总规模超过20亿美元。

期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下了包括高德软件、匹克运动、人和商业、利农集团、麦考林商业、宏梦卡通、文思软件等在内的国内近百个项目。沈南鹏更被人称为“投资教父”。[详细]

人生:女儿是我的投资顾问
在沈南鹏香港中环的办公桌上,放着他和六岁半女儿的照片,而沈南鹏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女儿长大后,可以对她说:“虽然爸爸不再担任公司的职务,但有些和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我曾经是它的创始人之一或投资人,比如携程、如家……” [详细]

周全,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中国区总裁暨合伙人,在步入风险投资行业前,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技术人员。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4年获中科院硕士学位,几年后前往美国Rutgers大学攻读光纤专业博士学位。89年毕业后多次主持参与航天总署的光纤器件研究项目,曾获NASA两项发明奖,并持有美国光纤器件专利。1992年,周全应邀加入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作为IDGVC中国区最早加盟的合伙人,他已经在中国创投界摸爬滚打十余年。
参与投资过搜狐、金蝶、当当、易趣、3721、腾讯、速达、邦讯、慧聪等一系列公司 曾获两项NASA奖。

关键词

周全更像是一个聪明的隐逸者。一直以来,他行事低调,只把熊晓鸽和李建光等推到IDG的台前,使得很少有人知道他才是IDG真正的操盘者。谈到3721等明星项目时,就连IDG元老王功权也承认,IDG是集体作战:看投资的时候大家都去,最后由周全拍板。由此观之,IDG数年来的显赫战绩,周全功不可没。

1989年-1992年 摸索风险投资道路
“好比周全,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金融教育反而成了一个优势,没有任何既有的东西牵绊,没有思想包袱,就敢于放开手脚做事。尤其是在众多大型投资公司对中国市场迟疑不定的时候,他们凭着一股冲劲做起来,十几年铺开了一个非常大而扎实的资源网络,也做出了不俗的业绩。”---黄晶生

周全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4年获科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光纤专业博士学位。他曾获多项NASA奖,并持有美国光纤器件专利。
熊晓鸽第一个找到的是周全。到了美国,熊晓鸽在卡纳斯做记者,周全恰巧就住在卡纳斯公司附近,于是熊晓鸽常常和他讲起采访风险投资的事情,两个人很谈得来。后来,熊晓鸽把周全请到了IDG。
从简历看,在进入IDG之前,周全完全没有从事风险投资的经验。在十多年里,从摸索着在中国投资到管理一个在中国风险投资界非常成功的团队,没有公开的资料显示周全曾经历的故事或细节,但是,有一点能确定,现在,四十多岁的周全看上去已经有点头发花白。
IDGVC团队之所以有比较好的协同作战能力,从细节观察,总裁周全对IDGVC团队的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晚加入的李建光在IDGVC已经6年,可见其团队相当稳定。而外界和业内对IDGVC的评价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开始被评为“不土不洋”到现在被称为“土洋结合”,其间褒贬自现。

1992年-今 IDG征途

IDG的任务就是把有潜力的公司带到纳斯达克,在获得股市增值的时候套现,然后退出,这就是我们的盈利模式。

搜房的天使投资人,是IDG。李山和莫天全拿着一纸商业计划书,找到了IDG;短短一个月之内,IDG将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注入搜房,IDG总裁周全出任搜房董事。“主要还是看重人”,周全称。

在互联网最巅峰时期,区区的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很快花掉,当年年底,莫天全和李山到香港四处化缘,寻找新的投资者,原本计划注资2000万的香港上市公司突然放弃投资,让二人一下陷入了被动。

“当时我们打电话问周全,周全坚持让我们去找世界上最优秀的钱,去找世界一流机构的资金,”莫天全于是选择投资对象,从上市公司转向金融投资机构。高盛于2000年3月注资搜房,以500万美元获得搜房30%左右的股份。搜房开始了对香港地产资讯网、台湾家天下网、深圳房地产交易网等一系列的收购,搜房北京、上海、深圳、重庆、香港、天津公司亦相继成立,搜房网在房地产门户网站中基本站稳了脚跟。

创立的第二年,搜房就赶上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来说,那几年都是最痛苦的阶段。痛苦中的莫天全去找投资人周全,商量对策。

“当时周全拿出一张西装口袋里的卡片,上面写着一首诗,大意是: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在受苦,我们还得要坚持”,莫天全回忆到。

周全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则表示,在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作为风险投资人,最需要判断的一点是:在同样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创业团队是否能够具有当初投资人看重的优点。

“激情和执着,是莫天全最大的特点”,周全认为。在互联网泡沫最糟糕的时期,IDG曾经将所投资的互联网公司都召集在一起开会,相互打气。在最困难的时候,IDG给了搜房两次无需任何担保的过桥贷款。

周全认为,在搜房的发展历史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尝试过线下的家居连锁店,但最后还是集中在门户网站上。

  “我们非常鼓励创业者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周全告诉记者。

“我们比较注重投早期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跟软银亚洲以及其它的一些风险投资基金不一样。”周全表示,IDG投早期互联网公司的额度一般不超过500万美元,投资面比较广,另外,投早期的公司增值空间比较大。


朱立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联想投资总裁、董事总经理,联想集团非执行董事。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89年加盟联想,任深圳联想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
1993年朱自行创业,从事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业务,1997年9月,朱立南回到联想总部,一路从业务发展部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做到企划办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再到助理总裁、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最后成为了执委会成员。2001年,联想集团拆分,出任联想投资总裁。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评价朱立南为“思维缜密,遇事冷静,非常适合做风险投资业务”的领军人物,虽然被外人赋予了几分神秘色彩,他的幽默与儒雅却破解了他的神秘:“要把联想投资建成中国首选投资品牌、中国的顶级VC,让投资者愿意把钱交给我们去管理,让被投资者觉得这个资本有价值,让员工获得事业的成长。这就是我的目标。”

关键词

2004年8月,卓越网作价7500万美元卖给亚马逊,堪称联想投资投资并推出的最具影响力项目。只此一单,联想投资获益高达数千万美元。朱立南的风险投资没让柳传志失望,赚回了本金且赢余可观。
在中国泛海成为联想控股第三大股东后,柳传志对朱立南的栽培已是显而易见。柳传志一向谨言慎行,自然不会有肯定的回答,然而这字里行间对朱立南的器重已是溢于言表。

1989年-1997年 工程师—公司高管—创业者
如果非要我自己评价,我觉得做投资更适合我。这不仅仅是我的背景和经历,更多的是做投资是跟人打交道。而做制造业,或者做某个产品销售,必须要和公众去打交道,我跟个体的人打交道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我能够很快地跟人建立起很好的信任,这很重要。投资重要的就是和创业者沟通。

柳传志与朱立南相识于1989年。是年,深圳联想成立,朱是首任总经理。柳传志对联想在深圳、香港两地的业务很重视,时不时“南巡”视察。很快,朱立南找寻到了和柳传志的共同爱好,原来两人都是“发烧友”级的足球迷,于是一起看球,海阔天空地聊,相见颇欢甚是投缘。1989年朱立南在深圳筹办公司,柳传志下拨1700万港元放心交其支配,不予过问。其后4年,朱立南和柳传志走得非常近,柳对朱很是信任。

1993年朱立南潜意识里受深圳创业氛围影响,1993年朱立南出人意料地“脱离”联想,在深圳就地创业,以一介个体户之躯干了4年。自己创业的日子随心所欲、随欲而安,挣了钱,就给自己放假,休息够了再接着干。
那4年,朱立南与联想没有任何瓜葛与关联。1997年下半年的一天,朱立南突然接到柳传志的电话:“个体户挣点钱可以,可舞台太小,长此以往意义不大。回联想吧。”“他大概担心我就此自废前程,要拉我一把。”

1997年8月,柳传志在珠海出差,专门约朱立南谈话,聊了一整天,末了,朱立南都整不明白柳传志到底要他回联想干什么。柳传志没有给出职位的具体承诺,只是表白,“总裁室职能偏弱,需要加强。”恍恍惚惚,朱立南还是不明白总裁室、企划办的职能,但冥冥之中似乎也感觉到柳传志要委他以重任。柳传志也问过朱立南的职位要求,他说得坦诚而真挚,“从头做起,先给我个低职位,这样我有腾挪空间。”

1997年9月1日,朱立南转回联想上班,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北京这一待就是8年。” [详细]

1997年-今 联想投资:冷静的风险投资操盘手

要把联想投资建成中国首选投资品牌、中国的顶级VC,让投资者愿意把钱交给我们去管理,让被投资者觉得这个资本有价值,让员工获得事业的成长。这就是我的目标。

对于朱立南来说,2000年是要命的一年,柳传志要他对所有干部进行妥善安排,联想控股公司最终只留下50来人,其余人马则被调整至联想集团或联想神州数码。

大凡分拆都是垂直分拆,比如联想分拆可将神州数码分拆为联想集团的子公司。但联想分拆最终却是平行分拆,分拆的结局是出现两个平等公司,股票亦分拆为两部分,分别上市,各自独立。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这个创举解决了激烈的冲突,谈不上完美,但也不失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情的处理方式。朱立南也因此声名大振。奉命分拆结束,郭为、杨元庆均诚恳相邀,朱立南婉拒了。

2001年3月,北京新世纪饭店,联想投资成立新闻发布会,面对台下记者,柳传志指着身边的朱立南说,“这是我们的又一位少帅。”从此,外界对朱立南的定位,首先是投资人。朱立南“第三少帅”的名号由此确立。

其后,柳传志给了朱立南3500万美元,令其开创风险投资业务。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陈浩1992年加入联想,2001年与朱立南一同创建了联想投资;而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更是朱立南为联想系找来的千里马。

柳传志给予的3500万美元投注了16个企业,3个成功退出(卓越网卖给亚马逊、中讯软件香港上市、重庆宽带卖给中国网通),3个黯然失败,10个尚在运行。

朱立南在联想投资尚未成立之时,第一个项目已经着手操作,就是后来的卓越网。作为联想集团此前投资的金山软件的网络事业部,2000年时,卓越在网络界已经略具名气。因为看不到赢利模式,朱立南和其他伙伴将其从金山内拆分出来,定位为电子商务网站。

在卓越转型后的最初两年,朱立南甚至通宵达旦参与到管理细节的讨论之中, 精耕细作之下,卓越确立了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口碑。最终促使联想投资找到亚马逊,将卓越出售,获得了高达13倍的投资回报。

想投资后续募集的二、三、四期基金开始逐步扩大投资领域,投向IT之外的更大的领域。一共投资了近60家企业,投资组合企业中讯集团、林洋新能源、展讯、文思创新均已在海外成功上市。联合创建卓越网,7500万美元卖给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投资回报高达13倍;300万美元投资中讯集团,后在香港上市,平均获利7倍,深圳讯天在一年内被售予日本上市公司Index,回报率近4倍……5年半的时间IRR超过30%。

仔细观察联想投资的项目,就会发现在他投资的近40个项目中,将近有20多个项目都是几家VC合作投资的,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朱立南在面对同业竞争时的高明之处。 [详细]


赵令欢,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曾担任江苏无线电厂车间主任和分厂厂长等职,1987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北伊利诺依州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和物理学硕士学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赵令欢于2003年1月加入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创立及组建了联想控股旗下专事股权投资和管理业务的子公司――弘毅投资。

总裁赵令欢是联想迄今为止第一个担负领军人物重任的海归派。经过近两年的业务实践,弘毅投资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规,公司已经建立了一支有投资经验和发展潜力的管理团队,管理着包括联想控股、高盛、新鸿基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参与的两期基金,总体基金规模超过人民币10亿元。

关键词

进入联想之前,赵令欢一直是个企业管理者,经历了若干个企业。2003年,作为联想控股唯一的“空降兵”,他创建了弘毅投资。
如今,在其“野蛮”梦想的带领下,弘毅投资在短短5年中迅速崛起,成长为中国数一数二的本土PE。2007年,弘毅被投资企业的总市值达到1400亿元,这些企业所交的利税总额超过59亿元。目前,弘毅管理着超过200亿元的资金,并投资了中国玻璃、先声药业、巨石玻纤、石药集团和中联重科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1987年-2003年 留学回国,做投资,做并购投资
如果非要我自己评价,我觉得做投资更适合我。这不仅仅是我的背景和经历,更多的是做投资是跟人打交道。而做制造业,或者做某个产品销售,必须要和公众去打交道,我跟个体的人打交道相对来说更加适合,我能够很快地跟人建立起很好的信任,这很重要。投资重要的就是和创业者沟通。

1987年,赵令欢选择出国读书、工作,直到2002年才回国。尽管期间不少工作与中国有关,但八九十年代改革给中国商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赵并非切实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赵在回国初期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既没有考虑过做投资和并购,更没想到加入联想系。其间,他受邀成为杨元庆顾问,希望在各种事务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顶尖企业的眺望台上观察局势,让赵令欢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并购投资在中国的机会,这使他明确了三点:回国,做投资,做并购投资。其时恰逢柳传志开始考虑增加联想投资之外的投资种类,赵顺势加入联想,接手PE投资公司弘毅的创建。[详细]

2003年-今 弘毅投资:专啃国企硬骨头 将“人”的生意做到极致

弘毅是要做成一流的公司。怎么做到?最终要有最厉害的人。什么是最厉害的人?聪明,有技术。这样的人满世界都是,而且已经有技术比我们好的公司先做到一流,那我们怎么赶超?我的结论是,不能省汗水,不能省时间,这是公司核心价值观。”

2003至2004年间,赵令欢逼迫所有人拼命做国企改制项目;到2004年,弘毅团队日渐成熟,开始尝试民企模式;2007年下半年,跨国并购实验开始。对弘毅而言,中联重科等被投企业的全球级别业务规模迫使自己也要放眼世界,同时,2008年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助推力也使其根据形势做出更多尝试。但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已投资公司,根据对方发展需要和战略帮助其进行海外并购,中联重科便是典型。

赵令欢花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一方面请麦肯锡从行业角度从上到下扫描,找出十个值得关注的行业,另一方面则通过从联想抽调等方式聚集起一帮人,跑到全国各地去调研和商谈。到2003年四五月的暮春时节,一个概念开始在赵令欢脑中成形:可以先切入国企改制,然后在慢慢向外延伸。

另外,不可忽略的挑战是相较于嫡系的联想投资,“外来者”赵令欢不仅需要建立起团队,更要融入联想的文化。而在以内部文化强势著称的联想,空降兵要生存并不容易。

弘毅不希望小成功就让团队变得懒惰,因此淘汰率一直很高,现在大约在三四成左右,以前更高达五六成左右。新人进入弘毅18至24个月后,往往面临着去留考验,留下来的人都会很高兴地说“活下来了”,离开的人则彼此都很清楚双方不合适。

中联重科在弘毅2006年进入之前管理基础就已很强,改制以后治理更为严谨。一般的管理问题弘毅根本无需插手,甚至能从它身上学到很多管理经验介绍给旗下其它被投企业。在詹纯新思考要不要收购CIFA时,赵令欢觉得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和他一起关在屋里探讨了一夜,从战略说到战术,最终确立詹的投资信心。

2008年6月金融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赵令欢便觉得经济可能面临放缓。当时便向詹纯新指出,冬天可能快来了到7月份时,能从产品销量、库存等数字更直接感受到经济环境的詹决定重视这个建议。

中国政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尚无对应经验的赵令欢也不曾想到,这会对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的中联重科产生巨大提振作用。2009年1月,订单开始回升,但赵仍然担心货款到位情况,直到1月底发现中联重科已在超负荷生产还不能满足需求时,他才真正感到高兴起来。同年4月,中联重科的销售和利润都创下历史新高。

弘毅的努力也都得了不菲回报。3月初,中联重科在二级市场的复权股价在78元左右,是弘毅2006年4月30日每股收购价3.41元的20多倍。像先声这样还在改造中的企业达到目标后股价自然会大涨,这便是弘毅的收获时刻,即便是现在,也“已经赚很多了”。
2007年,弘毅被投资企业的总市值达到1400亿元,这些企业所交的利税总额超过59亿元。目前,弘毅管理着超过200亿元的资金,并投资了中国玻璃、先声药业、巨石玻纤、石药集团和中联重科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弘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将成功归结为,联想的背景优势让其在深入国企这一特殊领域时左右逢源。联想名片确实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作此结论的人忽略了在敲响大门后,弘毅团队扮演的角色。[详细]

刘昼,湖南怀化人,先后任职于湖南省木材公司、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广告总公司及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中国最佳本土PE管理人”,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总裁,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副会长、深圳商会副会长、深圳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曾任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电广传媒)总裁助理,主持过电广传媒IPO及公司债券的发行工作。从事投资行业16年。

就是这样一个湖南人,在而立之年,也就是10年前毅然决然放弃了上市公司总裁助理的优越职位。凭着一腔热血,离开家乡、南下深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投行业的闯荡之路。

关键词

刘昼率领达晨系创投全副武装等了10年,终于赶上了创业板第一拨。达晨投资的亿伟锂能、爱尔眼科和网宿科技三家公司成功???首批登陆创业板,诸多光环被安在了达晨的头上——“创业板最大赢家”、“创业板猎手”、“中国最佳退出创业投资机构”,刘昼被称做创投界的“金手指”。

1996年-1999年 从公司高管到创投舵手
那时的感觉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要开创一番全新的事业,经历了电广传媒的上市,我知道了资本市场力量的巨大和广阔的前景;惊的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早在1996年,刘昼就已涉足资本市场。后来,他又被选中加入电广实业上市筹备小组,直到电广实业成功上市。

“我比较完整地经历并参与了企业通过IPO及发行公司债进行融资的过程,这对我后来从事风险投资行业有很大的启发。电广传媒IPO时, 我是参与发行重要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个事情,充分认识到优质企业靠原始积累远远不够,一定要经历资本市场。”刘昼说,“那个时候一年做1 000万到2 000万的利润对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是好企业了,但是要积累四五个亿,至少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当年电广传媒IPO募集了4个亿的资金,当时企业的利润是每年3 000万~4 000万的规模,这个事情对我感触很大,也坚定了我后来做创业投资的决心。”

突然有一天,达晨的大股东电广实业(后改名为电广传媒)的董事长龙秋云对刘昼说,“给你一个亿,去开一个创投公司吧”。回忆起10年前达晨的出生,刘昼的兴奋之情洋溢于表。

“我们有信心,也有龙总一个亿的承诺,其实当时的一个亿还是蛮多的。” 刘昼回忆说。这一个亿后来分步到位,电广传媒的风险投资业务也应运而生。[详细]

2001年-今 达晨三级跳

你需要找一个适当的、有品牌的风险投资。这就像谈恋爱,要选择合适的,谈得来的,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富有的。既然是从恋爱开始,当然不能太冲动。所以,达晨很多项目从接触到最后合作,都会持续个两三年。

1999年初,刘昼来到深圳,开始为电广传媒进入风投行业做准备工作。2000年4月19日,达晨创投正式注册成立,达晨的创业投资生涯也从此开启。

2000年的达晨总共有10多个人,但核心的投资人员只有2到3人。2002年,整个中国创投行业还未展开就迎来第一次风暴。创业板“狼来了”,喊了几次也不见踪影,大多数人撑不下去了。2001年全球网络泡沫破灭,大把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就在此前不久,刘昼主导达晨完成了两笔投资:960万元参股同洲电子,1480万元参股拓维信息。

几乎每周,都会传来同行黯然撤离的消息。看着同行者一个个消失,走下去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刘昼和达晨开始苦苦挣扎。他回忆,到2005年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都过得非常艰辛,缺人、缺钱,缺退出渠道。为了度过整个创投行业的冬天,达晨每个人工资发得都很低。每年仅投资一两个项目。电广传媒的一些高管建议刘昼将达晨从深圳撤回长沙,至少可以省不少费用,有人甚至建议撤掉达晨。

为了让达晨生存下去,刘昼也曾尝试做创业投资以外的投资。比如法人股投资,甚至还尝试过不良资产处置以及房地产开发,但后来出于战略考虑,没有最终进行下去。

2005年深圳创业同业公会再次统计时,原本浩荡的创投队伍已作鸟兽散,要么退出、要么转型,只剩下10多家在惨淡经营。

  证监会2005年实施的股改让刘昼看到了曙光。股改的成功,出现了后来新股发行的全流通,而创投的主要退出渠道是通过资本市场IPO退出。2006年,达晨投的首个项目——同洲电子的上市,这笔投资,为达晨带来了近30倍的回报。2008年,拓维信息成功上市,目前达晨的投资回报亦高达40倍。

刘昼带着投资团队,马不停蹄地拉网式看项目,2006年达晨投资了4家企业,包括深圳金百泽(2006年5月)、广州华工百川(2006年8月)、湖北武大有机硅新材料(2006年6月),以及最近获批IPO的福建圣农(2006年11月)四家公司。
在这条黄金大道上,刘昼说自己很高兴看到有这么的同行者。这条路上即使还有磕绊,即使还有陷阱,但他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向上发展是条强悍的逻辑。他也不排斥,在上升途中不断进化。[详细]

靳海涛任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投资商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执行副会长和温州市投资协会名誉会长。他曾任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上市公司赛格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直接管理过中国境内的五家知名上市公司。靳海涛还曾担任全球策略投资基金驻中国特别代表。靳海涛有近30年的企业管理、投融资和资本市场运作的经验。

关键词

15岁当兵,10年前开始操刀风险投资业务,成功整合“赛格系”,尔后掌舵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并创下辉煌战功。

  作为中国本土创投行业老大——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掌门人,靳海涛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这位中国创投行业的领军人物30年的奋斗史更多地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1976年-2001年 从军人到商人 运作赛格系华丽转身
你在一个大的平台上,你交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是各种各样与你合作的或者可能与你发生关系的政府官员或其他的社会人士。那么,这段时间就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能力。这也非常重要,因为风险投资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观察判断人并与之打交道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15岁那年,靳海涛入伍当兵。经历了6年的军旅生涯。1969年-1976年任解放军24军班长、文书、新兵营书记。

1976年,靳海涛从部队复员从工人做起,然后读书,后来,成为国营761厂厂办主任兼书记,再后来,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系统工程局综合处处长、计划处处长、深圳市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1993年,靳海涛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深圳赛格集团,而这也恰恰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一段资本运作的经历也为他后来进入创投行业埋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个时候,靳海涛出任赛格集团副总经理,并参与到具体实施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过程之中。

靳海涛担任深圳赛格集团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后,又创建赛格股份并兼任总经理,在他任职期间,赛格集团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和规范经营,从一家净资产为负的亏损企业,变为一家有6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赛格集团任职期间,靳海涛主持过多个公司的重组、购并、转让、上市甚至清盘,仅发行股票就操作了6次。

经过了系列大手笔的整合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资本运作的实业集团,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非常成功:5家子公司(深达声、深中浩、深华发、深赛格、赛格三星)经过整合后亮相资本市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赛格系”。

与赛格系一起成长壮大的是靳海涛的资本运作经验、管理大型企业的能力以及与形形色色企业家打交道的能力。靳海涛坦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在赛格集团的资本运作经验,对他以后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帮助很大。

这一轮下来,资本运作、管理经验、看人选人——这些后来被创业投资家们屡屡提到的概念都在靳海涛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为他后来从事创业投资行业并入主创新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2001年-今 空降创新投 危难时大显身手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全流通时代到来。这对于本土创投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看到了退出的渠道,我感到创投的春天来了,不能再小打小闹。

2001靳海涛出任全球策略风险投资基金驻中国特别代表,正式操刀风险投资业务。3年以后,靳海涛加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成为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董事长。
在靳海涛之前,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前两任主管分别是阚治东(总裁)孙俊平(董事长)与陈玮(总裁)。靳海涛上任后,开启了高密度的投资策略和快速扩张战略,同时也开启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

“那个时候,公司的现金流很紧张。我们一方面努力将短期投资项目快速收回,另一方面,想办法增加银行信贷,因为收回短期投资有个过程,头寸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财务杠杆来支持。”
靳海涛后来回忆说,“原来曾经想过做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拓展些其他业务,但后来创投形式一好,也就没这个必要了,一心一意做好主业。”

与此同时,2004年5月17日,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一年之后的2005年8月23日,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也就在同年11月21日,黔源电力股改方案通过,中小板50家公司率先实现了全流通。中国创投行业的春天开始到来,与此同时,在靳海涛的带领下,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快速扩张、铺开网络、布局全国的时期到来。
那时的靳海涛开始考虑如何强化深创投的竞争力。最后,他提出民族品牌的打法,与资金雄厚的国际VC形成差异化竞争。
截止2009年6月,深创投累计所投资的220多个项目中,上市企业达到了38家。2007年公司投了40多个项目,投资额超过了11亿元;2008年全年实际投资项目58个项目,投资额超过了13亿元。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的背景之下,2009年上半年新增投资项目仍然达到15个。[详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