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for Quest: 鋼鐵人電影版裝甲與相關科技介紹

Q for Quest: 鋼鐵人電影版裝甲與相關科技介紹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鋼鐵人電影版裝甲與相關科技介紹

鋼鐵人是引領我進入美漫世界的契機,也是我瞭解最深、最感興趣的角色,因此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這位英雄最具魅力的特色:裝甲與科技。但自1963年起連載至今的漫畫版光是正史就已經累積了將近40套裝甲,各個都有其來歷,對我這個Vol.4才開始入門的新讀者而言,光是深入研究就已經是個浩大的工程了,要把這些龐大的資訊正確地介紹給別人更是難上加難......

相對於漫畫版的漫長歷史,2008年開始上映的電影版介紹起來的確容易許多;碰巧這幾天HBO正在主打《鋼鐵人2》、美漫板也有板友對電影版的裝甲設定很感興趣,因此我整理了手邊現有的資料,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對電影版的鋼鐵人有更詳細深入的認識。

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有些內容是我透過現有資訊所推論出來的,未必是正式設定,若官方有其他解答,仍然以官方的內容為主。

一、鋼鐵人的動力科技
鋼鐵人裝甲在分類上屬於「動力裝甲」,是一種由外部動力源供能動作的外骨骼裝置。動力裝甲的運作方式與傳統盔甲有別,是以電腦感測著裝者的關節動作後再輸出能源帶動,因此在操作上不只對著裝者本身體力的消耗極少,更可以發出超乎常人的力氣。

但可想而知,大量的能源消耗一直都是此類裝甲最大的問題,因此動力源始終都是動力裝甲的生命。在電影裡,鋼鐵人所使用的動力來源是小型化過後的「弧形反應爐(Arc Reactor,電影翻成方舟反應爐似是將Arc誤植為Ark)」,這個裝置在電影裡出現過數個版本,以下依序介紹:

1.弧形反應爐原型
位於軍火工廠的反應爐。
最初的弧形反應爐是由東尼之父霍華德˙史塔克(Howard Stark)與蘇聯叛逃的科學家安東˙萬科(Anton Vanko)於1960年代合力設計的。但在原型完成以前,安東即被指控從事諜報活動並被驅逐出境,這個插曲連帶引發了數年後鞭狂(Whiplash)復仇的事件。

原型的弧形反應爐至少有兩座,其中一座
負責東尼家中廠房的供電;另一座則位於史式工業的軍火工廠,並在奧比˙史坦(Obadiah Stane)與東尼的戰鬥中因人工超載而毀損。雖然史坦曾說弧形反應爐只是個「不具經濟效應的噱頭」,不過從反應爐被實際運用的情況來看,此話應是指研發投入的成本過高而且不及小型化過後的功效,並非指反應爐供給的能源不足。

但弧形反應爐事實上仍只是個半成品:原本應置入核心的元素在當年的科技限制下是無法合成的,因此霍華德最後使用了對人體有害的鈀(Palladium,Pd)作為替代的反應原料,並將新元素的資訊透過神盾局轉交給東尼,期望東尼能在科技許可的年代下將反應爐的科技完成。

2.小型化弧形反應爐(應急品)
問世以後,弧形反應爐的發展即陷入了數十年的瓶頸,直到東尼被十環幫(The Ten Rings)俘虜的事件發生時,這項科技才開始有了突破。

「東尼˙史塔克也有心的證據。」
由於東尼在暴徒襲擊的過程中被飛彈波及,不只身受重傷,砲彈的碎片也深植心臟難以取出,同為人質的殷森 (Yinsen)遂在其胸口植入了一枚連接到汽車電池的電磁鐵作吸附之用,以避免碎片進入重要器官。但這畢竟只是暫時性的急救措施,因此東尼利用十環幫 提供的軍火材料製造了小型化的弧形反應爐,不只提供電磁鐵幾近永續的電力、也供給逃生用的裝甲能源。

這個弧形反應爐所使用的鈀金屬是由飛彈的零件中取出,共計1.6克。雖然每秒估計可產生30億焦耳的能量,但如此龐大的能源在Mark 1裝甲使用時就已近乎消耗殆盡,在Mark 3與Iron Monger決戰時卻又陰錯陽差地成為東尼唯一可依賴的能量來源,也因此造成了東尼在電影第一集末尾的苦戰。
3.小型化弧形反應爐(完成品)

新一代的武器......
東尼死裡逃生並返家後,隨即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製造了第二個小型反應爐,用以替代被俘虜時所打造的應急品。

與上一代相比,這個弧形反應爐不只結構更簡單,能源的輸出更強也更穩定,足以因應飛行、發射衝擊光束等新一代裝甲增加的功能,儼然已進入完成品的階段。但這個反應爐伴隨Mark 2的首次飛行與Mark 3的遠征後即被史坦強行奪取作為Iron Monger的動力源使用,並在最後決戰的爆炸中與Iron Monger一同毀滅。

4.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第二型完成品)
在公開身分後的六個月內,東尼完成了新型的Mark 4裝甲,並開始進行救災、打擊十環幫餘黨等活動而活躍於世界各地。隨著新裝甲的頻繁使用,製造新反應爐的需求自然也應運而生。

可隨意取出鈀金屬板的設計。
這款弧形反應爐的功率已經到達了每秒可輸出80億焦耳的程度,而且外觀比前一款簡單、功能也更重視拆卸與替換的便利性。反應爐底部的電線設計被取消,再也不需要與東尼體內的電磁鐵連結,因此更容易自胸口取出,也更容易補充能源:只要打開反應爐的底部後,就可以隨時替換反應所需的鈀金屬原料。(備用的金屬板平時則收藏在東尼的雪茄盒裡)

但東尼長期的使用與依賴卻也暴露了弧形反應爐致命的缺點--鈀金屬中毒,這種重金屬中毒的現象無法痊癒,只可透過服用葉綠素汁與二氧化鋰的注射減緩症狀;新型裝甲龐大的能量消耗更是加速了感染的過程:隨著鈀金屬板替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東尼血液內的毒素指數也越來越高,因此尋找替代的反應原料成為了當務之急。

5.小型化弧形反應爐(第三型完成品)
新反應爐使用新元素作為核心。
正當東尼面臨死亡邊緣、絕望地發現任何現有的元素都無法替代鈀金屬時,神盾局捎來了霍華德的遺物與訊息,終於讓弧形反應爐藉東尼之手邁向最終完成的階段,並重現設計之初預想的面貌。

這款最新型的反應爐使用了霍華德˙史塔克當年在科技限制下未能合成的新元素,不只讓反應爐達到了最佳的狀態,輸出的能源更是龐大到「足以讓核能反應像3A電池一樣」;更重要的是,新反應爐在裝上胸口之後意外地吸收了東尼體內殘留的鈀金屬毒素,奇蹟似地解除了東尼的死亡危機。

附帶一提,東尼在這個片段裡驚呼新反應爐的味道像「椰子混著金屬」,據說這是部份吸毒者對毒品味道的描述,因此這句有點黑的台詞應該是小勞勃道尼的自嘲。

6.小型化弧形反應爐(仿製品)

鞭狂的兩款仿製品,新製的(圖右)轉速較高。
除了東尼製造的幾款以外,弧形反應爐也曾出現過仿製品。例如安東˙萬科之子伊凡(Ivan Vanko)為了向史塔克家族復仇,就曾利用父親遺留的設計圖製造了小型化的仿製反應爐,並以鞭狂(Whiplash)裝甲對東尼發動攻擊。

根據東尼與伊凡在牢房的對談,這種仿製品與東尼設計的版本有別, 使用了「反能量穿過離子化電漿管道」的方法,而且轉速低了許多,因此效率不佳、輸出能源有限。之後,伊凡利用了賈斯汀˙漢默(Justin Hammer)提供的資源私下製造了第二個仿製品,並加倍了反應爐的轉速,藉此供應新一代鞭狂盔甲的動力。

二、鋼鐵人裝甲功能概述
與弧形反應爐相同,鋼鐵人的科技也是因為東尼被俘虜的經歷而有了發展的契機,並在其歸國之後不斷改良、強化。目前電影登場的幾套裝甲大致上仍是朝泛用的方向發展,相信未來也會與漫畫一樣,出現深海裝甲、太空裝甲......等因應特殊任務特化某些機能的種類。

掌心的衝擊波光束是鋼鐵人最著名的武器。
武裝方面,裝甲可以賦予著裝者超乎常人的力氣,這點自不待言;除此之外,幾乎所有裝甲在胸口與手掌都配有衝擊波轉換裝置(Repulsor Trasmitter,RT),可以發射掌心衝擊光束(Repulsor Beam)、胸口單一光束(Uni-Beam)這兩種制式武裝。掌心光束的衝擊波可在一般模式下調整強度,或將之聚集在高能電漿中以脈衝光束模式發射、飛行狀態下也可以作為姿勢制御之用;而單一光束主要的功用在於保護胸口內部的弧形反應爐,因此使用的機會較少。

防護方面,裝甲除了有合金可防禦各種攻擊外,內部也設置了各式各樣的維生裝置。例如:胸甲區塊設有感測裝置與內部氧氣供給系統,可隨時監測著裝者的生理狀況,並在缺乏外部供應的情況下提供至少一小時的氧氣循環;內建的過濾系統也可以因應著裝者排泄的需求,在危及情況下,過濾出來的水甚至可以飲用。

裝甲的自動導航功能。
除了應急之下打造出來的Mark 1以外,每套裝甲的控制系統都設在頭盔當中,不只可以透過衛星與東尼的電腦管家老賈(J.A.R.V.I.S)遠端連線,螢幕上也有抬頭顯示(HUD)功能,可以讓著裝者輕易地取得各種資訊並在射擊時提供瞄準的輔助。另外,主控系統也包含了自動導航裝置,可以設定路線或動作模組後讓裝甲自行運作。當然,東尼在設計鋼鐵人裝甲時也預想到了頭盔被破壞或是主控系統失靈的情形,因此裝甲有些功能是可以手動開啟的,例如:Mark 2腰部的圓盤轉動後可啟動裝甲背後的氣動減速翼;Mark 3的前臂部份可自動展開供緊急防護之用......等等。

裝甲的動力來自弧形反應爐的供應,必要時也可以切換到緊急備用電源使用。由畫面上的表現來看,Mark 2的反應爐與本體之間並沒有任何能源線連接、東尼也可以隔著西裝穿上Mark 4裝甲,因此可以推斷,弧形反應爐是使用類似微波供能的方式提供裝甲動力。

攜帶與穿著方面,雖然裝甲本身有手動穿脫的設計,但平時的穿脫都是由東尼設計的機械手臂負責,這套裝置可以快速將裝甲拆卸為各個組件後自動收納,十分便利。另外,東尼設計的裝甲中也有像Mark 5這種重視攜帶性的型號,可以在危及的情況下自動展開穿上。

三、鋼鐵人各式裝甲介紹
目前電影裡登場的鋼鐵人系列裝甲共有七套,造型主要是由Phil Saunders、Adi Granov與Ryan Meinerding等繪師進行設計。以下還會介紹一些電影中並未出現的概念設定:

1.Mark 1
Mark 1是東尼在被十環幫俘虜期間所打造的裝甲,是所有鋼鐵人裝甲的原型,也是電影版中比較有詳細數據設定的裝甲。

裝甲本身與作為動力來源的弧形反應爐一樣,都是以飛彈等十環幫所提供的史式工業武器拆製而成,因此材質混雜:包括鐵、銅、鎂,以及各種合金。防禦力雖遠遠不及後來所製造的型號,但已經足以抵擋一般子彈的攻擊。

Mark 1的腰部有迴轉平衡機構,四肢關節則皆以伺服電動機帶動,不只手臂可產生900磅(約408公斤)的推力,雙腿在液壓機構的輔助下,推力更可高達1500 磅 (約680公斤),因此東尼著裝後可以發揮超乎常人的力氣。但這套裝甲畢竟只是應急之下的急造品,許多關節機構因為難以小型化必須外露而有防護不足的問題:例如帶動右大腿的履帶裝置在東尼逃生時就被子彈擊中而故障,因而造成了東尼受困火海的危機。

Mark 1的藍本雖然是漫畫版最初的灰色裝甲,但並不像該套裝甲一樣,設計之初就配有掌心光束等制式武裝,因此攻擊面較為貧乏。除了拳腳以外,Mark 1的遠距離武裝只有小型飛彈發射器與火焰放射器(雙手各一)兩種,但前者炸傷了十環幫的首領,後者則重創了十環幫的軍火庫,都有不錯的使用效果。另 外,Mark 1也是唯一一套沒有內建頭盔中控系統、必須透過外部開機的裝甲,不只發射武器、腿部噴射等功能都必須手動操作,開機時耗費的時間也造成了殷森的喪命。

Mark 1受困火場。
移動方面,Mark 1已經配有了初步的飛行系統,但腿部噴射在東尼升空途中即發生故障,使得裝甲一度毀於降落失敗的意外。

由於東尼成功逃生後並未將散落的零件帶回美國,因此Mark 1最後落入殘存的十環幫手中、透過設計圖重新組裝後輾轉被史坦搶奪,成為Iron Monger的設計原型,直到東尼與史坦決戰後才又被重新回收。目前這套裝甲收藏在東尼家中的裝甲庫裡。

2.Mark 2
回國並宣佈關閉軍火廠之後,東尼隨即投入了Mark 2裝甲的設計與研發。

這套裝甲最大的特色在於飛行功能的強化,不只提高了腿部噴射的推力與穩定度,更新增了雙掌的衝擊波轉換器以達成姿勢制御輔助的目的。腿部噴射的推力雖然沒有詳細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電影中的表現,光是1%的推力就足以讓一個成年男子在離地約50公分處漂浮;而原本設計目的僅在輔助飛行的雙掌轉換器,也在意外之下發現了衝擊波模式,進而成了日後鋼鐵人系列的制式武裝。


由於Mark 2首重飛行功能,因此整體造型變得更為圓滑流線、關節等重要部份也因為外部裝甲的層層包覆而獲得完善的保護;而裝甲本身也設有壓力轉換艙、氣動減速翼......等裝置,可以因應飛行時各式各樣的狀況。另外,這款裝甲也在頭盔中裝設了控制系統、配合抬頭顯示器的運作與老賈的連線輔助降低操縱難度,達到了著裝者與裝甲合為一體的狀態。

但相較於東尼之後所製造的幾款型號,Mark 2所使用的抬頭顯示器其實尚在實驗階段。除了投影顏色為藍色外
、資訊提供的視窗也較為雜亂,飛行時更需要切換到另一種顯示模式,對使用者的負擔較大,因此自Mark 3裝甲出現以後,這種抬頭顯示器就被捨棄不用了。

Mark 2抬頭顯示器的投影畫面。
雖然Mark 2奠定了新一代鋼鐵人功能與外型的基礎,但材質方面卻隱藏著致命的缺陷:Mark 2所使用的裝甲雖輕,但強度不足、容易結冰,因此只要飛行高度超過海拔40000呎之後,系統的主要感測器就會因裝甲的壓力改變而失靈。這項嚴重的缺點讓東尼在首次飛行的實驗中差點喪命,也給了Mark 3裝甲誕生的契機。

目前,這套裝甲已經被軍方改造成War Machine裝甲,由東尼的好友詹姆斯˙羅德(James Rhodes)使用,詳細的資訊請容下述。

3.Mark 3
經過Mark 2首次飛行的經驗之後,發現裝甲缺陷的東尼立即著手改造外殼的強度,最後的完成品就是這套Mark 3裝甲。

Mark 3裝甲的外表與Mark 2的外觀相同,但裝甲所使用的材質是東尼父親霍華德在二戰期間所開發的鈦(95.5%)金(4.5%)合金。這種合金原先是被使用在「熾天使(Seraphim)」戰略衛星上,不只強度更高,重量也與Mark 2所使用的材質相仿,因此可以維持裝甲整體的重量比,不致影響飛行的速度。不過,這種合金實際上只是霍華德在超級士兵計畫「Project: Rebirth」中發明的試作品,強度並不如最終完成品(即美國隊長的盾牌)般達到近乎無堅不摧的地步,因此鋼鐵人的裝甲在未來仍有繼續強化的可能。

塗裝方面,Mark 3一反先前兩套裝甲單色、深沈的外觀,改成了與原著相同、紅金相間的經典配色,而這個特徵也成為了日後幾套裝甲的慣例。有趣的是,老賈原先在進行組裝模擬時是將Mark 3的配色設定成全機金色的,這段小插曲實際上是在向漫畫正史的第二套裝甲致敬:在漫畫初期,東尼發現大眾對第一套灰色裝甲感到恐慌,因此在強化裝甲之餘將之改成金色的塗裝,也因此獲得了「金色復仇者(Golden Avenger)」的外號。

整體而言,這套Mark 3裝甲已經可以說是鋼鐵人系列的完成品。武裝方面除了承襲Mark 2既有的衝擊光束與腰部誘彈外,身體各處的衝擊波轉換器也加裝了熱塑型透片;左右前臂的裝甲內各藏有兩枚小型飛彈,可以穿透坦克裝甲進行攻擊;肩頸部位的裝甲也可展開,配合頭盔的多對多瞄準系統發射微型飛彈。而
裝甲的材質更新以後,Mark 3裝甲的飛行高度已經不受限制、速度上也可以輕易突破音障進入超音速飛行,讓穿著這套裝甲的東尼足以在短時間內趕往戰場,甚至勝任與F-22戰鬥機纏鬥的任務。

另外,Mark 3頭盔內的抬頭顯示器與主控系統也經過升級,除了投影顏色變為白色外,彙整的資訊也更為簡單明確,降低了操作上的難度。而為了讓裝甲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揮保護的效果,裝甲手腕部份的機構可在主控系統失靈的危及情況下展開為護盾,增加防禦的面積。


Mark 3開始所使用的新型抬頭顯示器。
Mark 3裝甲自完成後總共執行過兩次任務:在古密拉(Gulmira)小鎮的戰鬥中,東尼憑藉著裝甲的優勢成功摧毀了十環幫據點的軍火庫;而在與奧比˙史坦的決鬥中,Mark 3雖然遭受重創,最後仍在小辣椒的幫助下勉強取得勝利。戰後,Mark3經過了簡單的修復,目前也存放在東尼家中的裝甲庫裡。

4.Mark 4
即使Mark 3的完成度已經相當高了,東尼在史坦事件過後仍繼續著手於裝甲的改良,而最後的成果就是這套Mark4。

相較於內部的改變,Mark 4與Mark 3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外部造型。雖然兩者乍看之下相去無幾,但實際上Mark 4整套裝甲除了頭盔以外的造型皆經過重新設計:包括肩寬變窄,胸頸區塊小型化
、四肢線條變得有稜有角......等等;加上配色與裝甲接縫的修飾可以注意一下腹部刻線的巧思),整體看來更為修長流線,也更為精實。

武器
配置方面,Mark 4承襲Mark 3的慣例,包括掌心衝擊波、雙手前腕的小型飛彈、肩膀內的微型飛彈、腰部內藏的誘彈......這些武器仍繼續保留,位置也沒有再行更動;但裝甲整體的火力經過強化,例如前腕小型飛彈的數量由雙手各2枚提昇為各16枚、肩部微型飛彈的搭載量也改為雙肩各40枚,兩者配合頭盔的瞄準系統後皆可多對多同時發射。

另外,裝甲的中控系統與抬頭顯示裝置的投影也略有更動,但比起Mark 3差異不大。

雖然Mark 4在電影第二集的表現不多、戰鬥場面也只有電影中段與Mark 2對戰時的拳腳攻擊;但實際上,Mark 4是東尼使用時間最長、次數最多,也是目前唯一一套不曾遭遇過重大損壞的裝甲。在兩部電影間隔的六個月內,Mark 4曾參與過至少兩次的空中救災、執行數次掃蕩十環幫餘黨及索馬利亞海盜的行動,甚至曾讓東尼如入無人之境般進入剛果軍隊的營地並成功救出美軍被俘虜的SPAC駕駛員,可謂是鋼鐵人系列中最活躍的一套裝甲。但也正是因為Mark 4的頻繁使用,造成了東尼鈀中毒加速的危機,並引發電影第二集中一連串的事件。

最後,隨著弧形反應爐的升級與Mark 6裝甲的出現,一度位居最先進裝甲的Mark 4也終於功成身退,目前這套裝甲也收藏在東尼家中的裝甲庫裡。

5
.Mark 5
隨著公開身分與世界情勢的改變,東尼所面臨的挑戰自然也更加嚴峻。縱使鋼鐵人裝甲的功能已經幾近完備,如何隨身攜帶與迅速著裝仍然是一大難題。因此,東尼在Mark 4之後緊接著製造了Mark 5裝甲,藉以保護自身安全、因應任何突如其來的危險。

這套裝甲平時是以公事包型態折疊收納,並由東尼的保鑣快樂˙霍根(Happy Hogan)銬在手腕上保管、防止偷竊;裝甲整體的重量不明,但成年男子單手即可提拿、打開後也
能作為一般的公事包使用,攜帶性與功能兼具,因此十分便利。另外,為了電影合理性的要求,劇組在設定這套裝甲時曾仔細計算過各處的表面積,因此理論上Mark 5的確是可以折疊成公事包大小的。

Mark 5裝甲本身具有半自動著裝功能,公事包初步變形後即會伸出四肢開口;待著裝者手腳放入、並將上半身部份拉起後,雙腿骨架亦會順勢帶動展開。接著再將雙手部位拉出,身體其餘部位就會自動閉合,完成裝甲的著裝。


但礙於輕量化的需求與變形機構設置後的空間不足,Mark 5無論是
防禦面或攻擊面都只有最基本的程度。除了裝甲比起其他型號單薄外,武器也只有衝擊光束可供使用,甚至瞄準與發射系統的反應速度都略慢了許多,因此只能作為應急防身之用,無法進行持久的戰鬥。另外,由於Mark 5在電影中並未展現飛行的能力,因此這套裝甲是否可以用來飛行則不得而知。


電影裡或許看不出來,但東尼將上半身部位往上拉時腿部也跟著拉開了。

外觀方面,除了胸口衝擊波轉換器的外殼呈現六角形以外,Mark 5裝甲也一反鋼鐵人系列的慣例改為紅、銀配色,這兩點皆是在致敬漫畫中的Silver Centurion(銀色百夫長)裝甲;而將裝甲收納在公事包中隨身攜帶、快速著裝的點子也是漫畫初期即有的嘗試;加上動畫版也曾有公事包直接變形成裝甲的設定,因此這套裝甲在設計上的致敬意味十分濃厚。

在Mark 5出現以前,新裝甲研發的目的皆在改良前一型號使用上的缺陷與不足、並取代舊裝甲的使用,但Mark 5卻開了特殊裝甲研發的先河,讓鋼鐵人系列的多樣性開始增加。因此,即使Mark 5在鞭狂襲擊賽車場的事件中首次使用即嚴重損毀,未來肯定還會有強度更高、功能更完善的手提裝甲出現。

6.Mark 6
隨著新元素的重現與弧形反應爐的大幅升級,鋼鐵人裝甲自然也有了配合動力源調整的必要,因此東尼以Mark 4的設計為基礎,略作修改後完成了Mark 6裝甲,並在短時間內趕往紐約的博覽會場解決鞭狂襲擊的危機。

外觀上,Mark 6與Mark 4的造型大致相同,唯一的差別在於上半身的改變:Mark 6
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為了在配合新型反應爐之餘仍能維持整體平衡,更改為三角形的樣式,而胸部裝甲板的造型也因此略有變動;配色方面,Mark 6四肢的金色部份比起Mark 4變得更多,並在上臂與膝蓋增加了銀色點綴,因此整體的形象更接近漫畫早期的樣子。

但Mark 6的配色似乎是電影製作後期為了增加辨識度才定案的,因此在大多數週邊商品與宣傳圖上仍然可以看到這套裝甲採用與Mark 4相同的紅金配色。

由於Mark 6是以Mark 4的設計進行修改所完成的,因此除了出力提昇以外,控制系統與武裝方面的差異不大,
唯一增加的武裝只有手背護甲裡內藏的高能雷射。雖然這項武器只能使用一次,但威力足以將漢默工業(Hammer Industries)生產的鋼鐵機兵(Drones)瞬間切割成兩半,配合發射時的動作更有大範圍掃射的效果,因此這項武器不只在博覽會一戰中一次擊毀了所有的機兵,也化解了東尼與羅德被包圍的險境。另外,Mark 6裝甲發射掌心衝擊波的反應速度比起前幾套裝甲更快、威力更強,飛行速度也大幅提昇,而這些強化都是因為弧形反應爐能源輸出的增強才得以實現。

手臂護甲的高能雷射啟動。
雖然Mark 6在最後決戰中與War Machine合力擊敗了新型的鞭狂裝甲,但裝甲本身也受到了多重損傷、頭盔甚至在歷經高速飛行等衝擊後毀壞。總結來說,東尼在短時間內研發的Mark 6仍然只是威力強化版的Mark 4,各方面仍有待加強才足以發揮新型反應爐應有的威力。

根據目前網路上流出的復仇者
聯盟先導預告(這個片段會出現在《美國隊長》的片尾名單後),Mark 6裝甲似乎會在該部電影中繼續被使用,但日前Marvel也公佈了Mark 7的概念設計海報,因此鋼鐵人裝甲在復仇者聯盟中勢必會再次強化。

7.War Machine
在漫畫中,War Machine編號Model 11,是一套由東尼所研發,並在其假死後輾轉交由好友羅德繼承鋼鐵人角色的重火力裝甲。隨著時間流逝,這套裝甲歷經數次版本的改良,不只變成了羅德個人專用的裝甲與鋼鐵人系列最有名的分支,也造就了另一位為人所熟知的英雄名號;但在《鋼鐵人2》中,War Machine卻是在微妙的輿論聲浪與壓力下,由羅德強行奪走Mark 2後、軍方與漢默工業共同改裝完成的實驗型軍用裝甲,不只是政府安頓民心的手段,更是美國軍方不再倚賴鋼鐵人的象徵。

雖然War Machine的出現看似是羅德與東尼決裂的結果,但Mark 2在生日派對上被奪走的事件其實是東尼在將死之際所做的最後一步安排:將裝甲交給可以信任的軍中好友,不只可以舒緩來自政府的壓力,也可以防止鋼鐵人的科技被濫用,這點從東尼暗自在Mark 2胸口加裝動力源、默許羅德通過著裝時的安檢認證就可得而知。

由於War Machine裝甲首重戰場上執行任務的需求,因此改裝的重點在於火力與防禦面的強化,這點自外觀上的變化顯而易見;但為了在整體重量增加的情況下保持飛行速度,推力自然也有強化的必要,因此這套裝甲在背部與小腿肚等部位增加了額外的推進系統,可在飛行時展開配合腿部噴射使用,最高可讓War Machine的飛行速度達到8馬赫之多;頭盔內的控制系統與抬頭顯示器也更換成軍方的版本,更重視戰鬥時的實用性。

「我要用『前妻』對付他!」好久沒有在戲院笑得這開心了。
武裝方面,除了Mark 2原有的衝擊波發射能力外,War Machine也大幅增加了各式火器與武器莢艙:除了雙手手腕的固定器上各裝有改造後的9mm衝鋒槍(上)與5.56mm步槍(下)外,背部也裝有一挺M134 7.62mm機槍。這挺機槍以機械手臂帶動,並以彈鍊連接至藏有60000枚彈藥的背部彈艙;透過弧形反應爐的動力提供,可以每分鐘4000轉的速度向各種方位發射。另外,裝甲兩側肩部的夾艙也具有投射能力,側向展開時可同時射出6枚40mm小型榴彈、正向展開時則可發射攜有RDX(環三亞甲基三硝胺,即旋風炸藥)的對碉堡用飛彈,這種飛彈被賈斯汀˙漢默稱為「前妻(Ex-wife)」,理論上威力強大,但在對鞭狂一戰完全起不了作用。

雖然War Machine裝甲在博覽會上曾一度被鞭狂透過遠端遙控入侵系統,並與鋼鐵機兵一同襲擊東尼;但在黑寡婦(Black Widow)解除其控制之後,羅德即使用這套裝甲與東尼一同擊退了所有來襲的機兵,並在兩人掌心衝擊波的合擊下擊敗了威力升級後的鞭狂。由於東尼與羅德的裝甲在此役中皆受到了嚴重損壞,因此未來或許仍會有新型號的War Machine出現,但究竟這套裝甲之後將隸屬軍方還是成為另一位獨立於軍事體系外的英雄,仍有待電影版的劇情發展。

8.其他概念設計

除了被正式採用的7套裝甲外,兩部電影的設計師在電影製作之初也曾描繪了幾款裝甲的概念設定,例如:第一集製作時預想的Mark 4(上圖左一)與War Machine(上圖左二)都有著加厚的強化裝甲與外露的武器夾艙,這兩款概念設計奠定了之後正式版War Machine的造型基礎;深潛裝甲(上圖右二)與匿蹤裝甲(上圖右一)則各自有著充滿功能性的外觀,只可惜這兩套裝甲並未在電影中登場。

另外,構造複雜的Mark 5也有著數種造型廢案,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The Art Of Iron Man 2》這本美術設定集。

四、反派裝甲介紹

目前鋼鐵人電影中反派所使用的裝甲多半與鋼鐵人的科技有關,因此以下一併介紹。

1.鐵霸王(Iron Monger)
由於Mark 1裝甲在東尼逃出十環幫據點時降落失敗而損壞、東尼也並未將散落一地的殘骸回收,因此十環幫餘黨收集了Mark 1殘餘的零件,並依照東尼留下來的設計圖重新組裝。爾後,覬覦鋼鐵人科技的奧比˙史坦自十環幫處奪取了Mark 1,並私自在史式工業設立了研究據點,分析鋼鐵人的科技後開始製造自己版本的裝甲。

Iron Monger雖譯為「鐵霸王」,但原意所指的其實是「販售鋼鐵(武器)的商人」,不只暗示史坦與東尼立場的對立,也表現出史坦唯利是圖,期望透過這套產品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的欲望,因此,Iron Monger將會是新一代量產武器的藍圖,也是史坦野心的第一步,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史坦即使殺死東尼、奪走弧形反應爐也在所不惜。

如同史坦所言,Iron Monger的設計並不如東尼的鋼鐵人裝甲般「保守」。這套裝甲使用史坦自東尼搶奪而來的反應爐完成品作為動力來源,無論整體出力、武裝火力,甚至是裝甲 強度皆經過高度的強化,有著遠勝過Mark 3裝甲的性能;但相對之下,這些強化也造成了裝甲體積過大的缺點:為了配合機體結構,Iron Monger的操縱方式甚至改成了著裝者於中央區塊駕駛、介於動力裝甲與機器人間的方式,因此裝甲的動作反應較慢、靈敏度也較差。另外,這套裝甲也有著與Mark 2相同的結冰問題,因此最後決戰時東尼曾利用這點短暫地解除了自身的危機。

即使Iron Monger在戰鬥中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最終決戰時仍被Mark 3破壞了光學瞄準系統,只能打開駕駛艙目視應戰;而東尼也利用了這點拖延時間,讓小辣椒得以超載史式工業的原型反應爐炸毀屋頂。最後,Iron Monger與史坦一同墜落,並在反應爐的爆炸中灰飛煙滅。


2.鞭狂(Whiplash)
「鞭狂」伊凡˙萬科是與霍華德˙史塔克共同研發弧形反應爐的安東˙萬科之子。安東死後,伊凡為了報仇,遂利用父親留下的反應爐設計圖製造了小型化的仿製品,並設計鞭狂裝甲前往摩納哥襲擊東尼。

最初的鞭狂裝甲與其說是動力裝甲,倒不如說是單純的電熱鞭供能輔助裝置更為貼切。
雖然揮動電熱鞭所發出的能量已經足以破壞Mark 5裝甲、也能阻擋鋼鐵人的掌心衝擊波,但這套裝甲充其量只能算是簡易型的外骨骼,不只缺乏外部裝甲覆蓋、防禦面性能趨近於零,就連著裝者增加的力氣都十分有限,只能用來輔助揮鞭。因此當鞭狂被霍根駕車撞擊時,伊凡並無法透過反應爐提供的能量脫困;東尼藉纏繞電熱鞭的方式拉近雙方距離後,這套裝甲在近戰上也毫無反擊之力,終於因為反應爐被取下而敗北。

雖然鞭狂裝甲能力的匱乏主要肇因於伊凡有限的技術,但這套裝甲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大眾心理的衝擊與挑戰鋼鐵人的宣示效果,因此性能與威力並非重點:只要鞭狂的出現足以讓輿論「如鯊魚般嗜血前來」,那麼伊凡即使被關進監牢也能獲勝,而摩納哥事件最後也確實造成了這種效果。


3.
鞭狂Mark 2 (Whiplash Mark 2)

賽車場一役敗北被補後,伊凡˙萬科被賈斯汀˙漢默自獄中救出,並開始了與漢默的合作關係。

漢默雖然對東尼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但畢竟只是個金錢為重的商人,不敢做出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因此伊凡假借打造量產型裝甲的機會,利用漢默的資源暗中製造了新型的弧形反應爐仿製品與第二套鞭狂裝甲,計畫透過博覽會的展示完成自己的復仇。


比起前一套裝甲粗糙的模樣,
意在殺戮的鞭狂Mark 2有著更完備的性能。這套裝甲的原型是漢默工業的鋼鐵機兵,但造型經過大幅度修改,除了最大特徵的兩條鞭子外,頭盔的樣式有所不同,腰部也多了類似武士盔甲的裙襬。(電影如此設計或許是為了配合決戰場地的日式庭院,原本War Machine還有一場彈藥用盡使用前臂短刀劈砍的戰鬥戲,但最終的腳本刪除了。)

雖然鞭狂Mark 2的主要武裝依然只有兩條電熱鞭,但由於胸口反應爐的轉速加倍、能源輸出更強,因此新型電熱鞭的威力也更高,配合手臂捲鞭收納裝置的使用,甚至可以將敵人纏繞後再拉近距離出拳攻擊;裝甲腳底也配有與陸戰型機兵相同的固定爪,踩踏時可作為加強攻擊之用,因此這套裝甲的近戰能力十分優秀。防禦力方面,鞭狂Mark 2的裝甲防禦力比起量產型鋼鐵機兵也強化了許多,即使War Machine的機槍掃射或是Mark 6的微型飛彈皆無法穿透。

但與第一次戰鬥的經驗相同,由於電熱鞭單純接觸放熱時的威力無法有效快速地破壞鋼鐵人的裝甲,因此鞭狂Mark 2最後仍敗在電熱鞭纏繞後敵我雙方即陷入僵局的窘境。加上伊凡在以為即將獲勝之際解除了頭盔的保護,因此被東尼與羅德兩人掌心衝擊波的合擊正面擊中,只能在將死之際啟動自爆裝置與裝甲同歸於盡。

4.漢默工業動力裝甲原型
自從東尼公佈身份、鋼鐵人的活躍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以後,世界各國也競相加入了動力裝甲的研發競賽。除了伊朗、北韓等國家,史式工業停產軍火後即開始承包美國國防部軍火案的漢默工業也開始了動力裝甲的量產。

雖然曾有SPAC失敗的經驗(這段劇情出現在官方補完漫畫
Iron Man 2 : Public Idnetity》中,相關故事請參照這篇文章:鋼鐵人電影世界觀的延伸與補充),但漢默的技術畢竟遠遠不如東尼,因此這套裝甲原型在機構設計上有著致命的疏失:腰部關節的旋轉角度沒有任何安全限制,因此原型在首次實驗即發生意外,造成了測試駕駛員身受重傷後無人自願測試的窘境,已經開始量產的裝甲生產線也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停擺狀態。

之後,賈斯汀˙漢默在賽車場事件中被伊凡˙萬科的才能深深吸引,將之自獄中救出後委託其進行裝甲的修改。伊凡雖然以「人會出錯」的理由將漢默的原型改造成遙控型鋼鐵機兵,但這實際上只是伊凡為了將來自己能全程控制這批機兵進行復仇計畫的藉口。

5.漢默工業量產型鋼鐵機兵(Hammer Tactical Assult Drone)

經過伊凡的改造後,漢默工業總共量產了32架鋼鐵機兵,並依性能與任務取向特化成陸軍型、空軍型、海軍型與海軍陸戰隊型四種。這些機兵在首次展示途中即被伊凡控制,並與War Machine一同追擊身著Mark 6裝甲的東尼。最後,在東尼與羅德的合作下,32架機兵全數被擊毀,並被伊凡啟動了自爆系統。

鋼鐵機兵的裝甲以複合材質製成,除了用作防禦與整體構成的金屬外,尚包含了陶瓷與彈性材料,理論上可防止一般子彈或反坦克彈,甚至HEAT
(High explosive anti-tank)反坦克高爆穿透彈的攻擊;但實戰運作上,這種裝甲對Mark 6與War Machine的攻擊毫無招架之力,9mm衝鋒槍的彈藥連擊就足以貫穿,更遑論鋼鐵人裝甲的掌心光束,因此防禦力不如預期。另外,每架機兵的腿部皆具有噴射裝置與穩定系統,因此即使非空軍型的機兵也具有飛行能力。

總重30磅(約13公斤)的頭部是機兵的中樞,除了負責瞄準、掃描、接收指令外,亦可透過無線點對點傳輸的方式與其他機兵進行通訊;頭部下方也設有保護蓋,可在近戰時向上蓋起保護內部裝置。每組機兵都有自己溝通的語言,透過頭盔系統的輔助,操作者只需要簡單的指令就能讓機兵小隊以內建的動作模組自動執行任務並殲滅設定的目標;但機兵的自動系統目前仍有缺陷,偶爾會發生閃避上的錯誤,造成被友方砲火誤擊、飛行時相撞等意外。

由於鋼鐵機兵經過任務需求上的特化,因此每個種類皆有其特別的武裝

陸軍型機兵採用的是沙漠塗裝,最大的特徵在於左肩的M242 25mm加農砲與發射時穩定機身的腳掌勾爪;右腕配有M32 MGL連發式榴彈發射器,並內藏6枚榴彈與3枚短程小型飛彈可供發射;左腕則配有M2火焰放射器(電影中未使用),由機體軀幹共1加侖容量的儲油箱提供燃料。陸軍型機兵在博覽會一戰中主要是提供對空砲火掩護,但在過程中曾誤擊了一架空軍型機兵。

空軍型機兵採用深藍黑色的塗裝,由於著重的是空戰纏鬥能力,因此主要強化的部份在於推進器的增加與飛行時副翼的設置;武裝則有手腕與背部的機砲,以及手臂內藏的小型飛彈。八架空軍型機兵是博覽會中最先與War Machine一同出動追擊東尼的,但一架被友軍誤擊,兩架在橋墩下撞毀,其餘則被東尼引導撞上博覽會中央的地球儀而全數毀滅,因此最後在日式庭院一戰中並沒有任何殘存的空軍型機兵加入戰鬥。


海軍型機兵採用淺灰色塗裝,最大的特徵是手臂(各3)與肩膀(各6)上共計可發射18枚大型飛彈的飛彈莢艙,主要用於大規模的轟炸任務,因此伊凡將之用來破壞博覽會的各個設施。

海軍陸戰隊型機兵採用迷彩塗裝,主要武裝除了手腕上的機砲外,尚有兩把電熱鏈鋸(但電影中未使用,原定與War Machine短兵相接的戰鬥場面也被刪除了);雙手合併後亦可展開護盾作為防禦之用。由於海軍陸戰隊型機兵著重的是近距離戰鬥,因此在博覽會一戰開始時並沒有加入追擊東尼的行列,而是留在主展覽場舞台上待命;直到黑寡婦攻入漢默工業本部、伊凡離去前才將之啟動。

五、週邊科技
除了不斷進化的裝甲與敵人外,鋼鐵人的迷人之處當然還包含了東尼周遭各式各樣的科技。電影在這些小地方細心的鋪陳也毫不馬虎,因此以下也會一併介紹這些裝置。

1.J.A.R.V.I.S

暱稱「老賈」的J.A.R.V.I.S是東尼的電腦AI管家,總管東尼家中的一切電子設備。除了輔助東尼搜尋資料、研究設計,甚至入侵他人主機等功能外,老賈平時也負責辨識來客、掌管東尼家中的安全。尤其工作室、裝甲庫等重要區域,
一般人若是缺乏一定層級的密碼與老賈的安全認證是無法隨意進入的。另外,老賈也能提供模擬測試,並自動控管廠房組裝裝甲的排程進度,因此鋼鐵人裝甲的製造在其輔助下便利了許多。

事實上,老賈
在電影版的設定中也與漫畫一樣真有其人。真人版的老賈是以前服侍史塔克一家的老管家,也是東尼在缺乏父愛的成長環境中最溫暖的避風港;雖然官方補完漫畫並沒有提到老賈本人之後的下落,但J.A.R.V.I.S或許就是東尼在對老賈的情感投射下、以其為藍本所製作出來的AI吧。

另外,電影版的J.A.R.V.I.S是由英國演員保羅˙貝特尼(Paul Bettany)負責配音。

2.立體投影裝置
很有趣的垃圾桶。
立體投影設備是東尼家中除了J.A.R.V.I.S以外最重要的裝置,這項系統不只可以在東尼工作時進行輔助,平時也是老賈與東尼互動不可或缺的手段。

隨著兩部電影的進展,這套投影系統的變化也顯而易見:
《鋼鐵人》裡,東尼所使用的投影裝置是個桌子般大小的平板,只有在需要使用時才能手動以遙控器自電腦螢幕中將圖形輸出成3D模型;但到了《鋼鐵人2》時,這套投影系統已經全面裝設在工作室的地板上並老賈自動操作,不只可隨意編輯需要的資訊,甚至還能用投籃遊戲的方式移除不需要的投影(系統還會顯示分數),可見東尼所使用的科技在進步之餘也兼顧了人性化的需求。

註:這裡有個關於投影特效的影片,蠻有意思的。

3.機械手臂
除了J.A.R.V.I.S之外,東尼家中尚有兩具獨立的AI機械手臂,一具暱稱「Dummy」,一具則叫做「You」。這兩具機械手臂的底盤皆有裝置可供自行移動,手掌的部份也可以裝上攝影機、滅火器、放大鏡等器材輔助東尼的作業,但平時最常被用來打掃東尼的工作室。

比起
J.A.R.V.I.S,Dummy和You的AI比較低階,雖然聽得懂東尼的指令,但不會說話;執行任務也常常笨手笨腳的,往往不是打翻葉綠素汁就是急著在東尼還沒著火時朝他身上噴滅火器,因此東尼總是好氣又好笑地威脅要把他們「拆掉做成酒架」或是「捐到市立大學去」;但由電影第一集的剪報中可得知,這系列機械手臂其實是東尼17歲自MIT畢業以前所製作的作品,東尼甚至還因此獲得了第四屆MIT機器人設計獎,因此這兩具機械手臂對他而言意義非凡;而Dummy和You偶爾也會在情況危及時特別機靈,例如當東尼深受麻痺之苦時,就是其中一具機械手臂替他拿到弧形反應爐的。

4.鋼鐵人裝甲庫
隨著電影的進展,鋼鐵人系列裝甲的數量越來越多、收納上也需要更多空間與防護措施,因此東尼在公開身分後設計了一套裝甲庫,並收納Mark 1至Mark 4等四套裝甲。

雖然這套系統在
《鋼鐵人2》中只出現過展示平台的部份,但在電影的概念設定中,鋼鐵人的裝甲庫實際是一個龐大的多層空間,構成部份包括可向內敞開的展示平台、電動滑軌與底部的收納空間。

平時展示在外的平台上有四個可放置裝甲的隔間,每個隔間內皆設有電動滑軌,可滑動的底座上亦有鎖扣可固定裝甲的腳掌。
展示中的裝甲可透過電動滑軌垂直移動至下層,並由大型機械手臂搬運至收納空間更換其他裝甲展示;機械手臂亦可將裝甲搬運至著裝系統上,待拆解後即可開始著裝。

可惜的是,目前電影中並沒有這套系統實際使用的畫面,但相信到了
《復仇者聯盟》或是《鋼鐵人3》上映時,觀眾就能在大螢幕上親眼目睹裝甲庫的運作方式了。

5.裝甲著裝系統

雖然鋼鐵人裝甲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加入了隨意穿脫的功能,但裝甲畢竟有一定的重量,手動穿脫也有耗時過久的缺點,因此東尼設計了一套著裝系統輔助鋼鐵人裝甲的穿脫,以期迅速確實。

這套著裝系統由數組大小有別的機械手臂構成,
每組手臂皆負責不同部位的組裝,透過系統內建的組裝程序可同時進行數部位的穿脫。在最初的版本中,這套著裝系統的機械手臂平時是以折疊方式收納在東尼家中的地板與天花板裡;但在《鋼鐵人2》裡,機械手臂改成了全部收納在底板中的方式,不只空間較為節省,亦方便改裝至博覽會的舞台上。

6.「耶利哥」飛彈(Jericho Missile)
「耶利哥」飛彈是史式工業軍火廠關閉前所製造的最新型武器,也是意外引發鋼鐵人誕生的契機之一。

「耶利哥」之名應是出自聖經中「耶利哥城」的典故:此城城牆高聳堅固,但被上帝用神威震毀,因此借用其名作為飛彈的名稱,暗示其威力強大、無堅不摧。由於
「耶利哥」飛彈使用了衝擊波科技,並在內部裝載了多枚小型飛彈,可在發射後一併啟動造成大規模的傷害,因此東尼稱之為「只需要發射一次的武器」。

7.音波麻痺裝置

在電影第一集中登場的小型音波麻痺裝置是史式工業設計的試作品。這種裝置可發出高頻音波並造成對象15分鐘的短期癱瘓,因此使用者必須戴上特殊耳機保護自己不受波及。由於這項裝置過於危險、容易作為犯罪之用,因此軍方並未批准其量產計畫;但奧比˙史坦仍保留了一副,並用來奪取Mark 1裝甲與東尼胸前的小型弧形反應爐。

另外,在漫畫中某些型號的鋼鐵人裝甲也配有類似的武器,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一次使用是絕境裝甲(Extremis)在
《Civil War》中對反註冊派英雄發出的大範圍攻擊。

8.智慧型手持裝置
自從東尼下令停產軍火以後,面臨轉型的史式工業開始與其他企業合作,運用其數年來累積的經驗生產各種科技產品,而東尼在軍事委員會上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就是史式工業與LG共同研發的成果之一。

這款智慧型手持裝置最大的特徵在於輕薄又完全透明的面板,因此攜帶上十分方便;
除了支援上網與多媒體播放等功能外,甚至可直接對準電視螢幕、將之作為外接顯示器後遠端傳送影片播放。東尼透過這款手持裝置的功能向委員會揭露了世界各國研發裝甲的事實,也讓賈斯汀˙漢默顏面掃地,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騷動。

9.其他科技產品

除了以上列出的幾種裝置外,
《鋼鐵人2》在透過病毒式行銷宣傳電影之際,也對電影世界觀的拓展不遺餘力。在史塔克博覽會的網站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虛構企業的網站與其科技產品:例如AccuTech的HazTech外骨骼、CORDCO的音波滅火裝置,以及Stark Fujikawa所製造的Stark Hud抬頭顯示器......等等。這三家虛構的企業都是史式工業的子公司,而這些產品也都與鋼鐵人裝甲所使用的技術有關,由此可知,東尼為了改善大眾的生活是願意有限度地釋出鋼鐵人科技的,而鋼鐵人問世後對科技產業所造成的啟發自然也不難想像

六、參考資料:
1.《鋼鐵人》DVD:對白參考,幕後花絮也是本文部份資訊的來源。
2.《鋼鐵人2》DVD:可惜台版的幕後花絮只有藍光有,希望不會因此遺漏一些重要的設定。
3.《The Art Of Iron Man:電影第一集的美術設定書。
4.《The Art Of Iron Man 2》:電影第二集的美術設定書。
5.《I Am Iron Man !》:第一集電影的官方補完漫畫。
6.《Iron Man 2 : Public Idnetity》:第二集電影的官方補完漫畫,兩本之前都曾作過介紹
7.
Iron Man - 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Armored Super Hero》:漫畫版資訊的參考。
8.Iron Man 2 Official Site:電影版官方網站,有Mark 6與War Machine裝甲各處機能介紹。
9.Iron Man 2 Interactive Trailer:電影第二集的互動式預告,Mark 1與鋼鐵機兵的數據就是出自於此。
10.Iron Man's Armor - Wikipedia:其他補充資訊的對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