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R 試車報告-Merceds-Benz B-Class氫燃料電池車美西縱走,試駕篇

U-CAR 試車報告-Merceds-Benz B-Class氫燃料電池車美西縱走,試駕篇:

2011/04/28本文已被閱讀 34,590
撰文/小亮‧攝影/小亮
2011年的春季,我,碰觸了未來。


在2天的時間內,我開著車,經歷了500公里的路途。但,我1滴油都沒有加。


沒有加1滴油?聽起來像是空想,或說是就像是從小到大科幻片所描述的未來世界。沒錯,這項體驗的確是屬於未來的,因為所試駕的,是Mercedes-Benz在2015年才預計推出上市的動力科技─Fuel Cell燃料電池。


為了迎接後石油時化的來臨,Mercedes-Benz早已投入大量的資源,多軌進行新世代動力科技的研究工作,不論是大型電動車、微型電動車,甚至是未年都會區創新的交通模式等前瞻研究領域,都有Mercedes-Benz投入的身影。而燃料電池的領域內,Mercedes-Benz亦已投入超過15年的資料。終於,Mercedes-Benz所掌握的燃料電池技術,讓燃料電池系統的體積縮小,足以放入市售的小型車車體之中,而反應效率亦已提高至讓燃料電池的車輛在補充1次燃料後,足以行駛超過400公里的里程,達到實用的標準。燃料電池商業化的時機已然來臨。


Mercedes-Benz長期投入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究,自1994年起便不斷推出以Necar 1領軍的New Electric Car燃料電池動力車。而搭載最新世代燃料電池系統的B-Class F-Cell,正是這次試駕的車種。


為了向全球展示這項嶄新的成就,Mercedes-Benz以旗下最新的氫燃料電池科技,打造出3輛B-Class F-Cell原型車,以125天繞行全球4大洲、14國的壯舉,來展現其科技的實用性與穩定性。而Mercedes-Benz更邀請了全球120家媒體,參與環球之旅,讓媒體能親身體驗並見證這項屬於未來的技術。有幸受邀的U-CAR,讓試車組跨越了4年的時空,提前體驗了零污染排放的未來科技。


在慶祝Mercedes-Benz 125週年的活動上啟程,B-Class F-Cell從2011年1月30日起,預計以125天的時間,穿過4個大陸、14個國家,展示後石油時代科技已經成熟的科技實力。


高效能電化學模組,加氫排水不加油


現行的車輛,多以內燃機引擎做為動力系統,透過引燃注入汽缸內的石化燃料,使得燃料分子與氧氣劇烈的反應,產生爆炸,推動活塞與曲軸,將燃料內含的化學能,轉換為動能,進而推動車輛。


不論是柴油引擎或是汽油引擎,都是利用燃料石化燃料,以產生動能的設計,在面對石化燃料耗竭的未來外,還有廢氣排放的問題。


而燃料電池,同樣是將燃料內含的化學能轉換,只是在過程之中利用觸媒的中介,讓燃料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將化學能轉換為電能,再用以驅動馬達,達成產生動力的目標。由於反應過程並不似內燃機引擎產生大量的廢熱,而機件運轉的機構亦較為簡單,損耗較低使其整體系統的效率能有較內燃機引擎來得良好的表現。而燃料電池中所使用的燃料為氫氣,反應後僅產生水氣,對於受到全球暖化效應所苦的現代社會,更是一大誘因。


燃料電池利用化學薄膜做為觸媒,讓燃料與氧氣直接化合,過程中產生電池做為馬達供電之用。


投身Fuel Cell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多年,從1994年的Necar 1開始,Mercedes-Benz已在燃料電池領域進行長時間的研究。而研究過程除乘用車外,更包含大型公車以及貨運車輛,以掌握燃料電池系統在各種應用狀況下,取代引擎系統的相關經驗。而這次所試駕的B-Class,正是Mercedes-Benz在乘用車領域內的最新力作。


除了在乘用車領域進行試驗,Mercedes-Benz亦在柏林推出燃料電池公車,並提供UPS燃料電池版的貨車,以快速累積更多的燃料電池車輛的行駛里程與操作經驗。


市售版本相同鈑件,三明治結構完整保留車室空間


在美國奧勒岡州Portland市郊的Daimler Truck北美總部,是U-CAR試車組參與梯次的起點。搭乘接泊的車輛,遠遠地就可以看到3輛螢光綠塗裝的B-Class被一群好奇的觀眾所包圍。原來是Daimler Truck北美分公司的人員,亦正把握機會,認識這輛跨時代的產品。


試駕行程的起點,選在Daimler Truck位於奧勒岡州Portland市郊的總部大門前。身為汽車工業的一份子,Daimler Truck的人員亦好奇地圍觀這輛跨時代的產品。


從外觀來看,參與環球之旅的燃料電池版B-Class與一般市售版本的B-Class並沒有不同,除了那為了吸引路人目光的螢光綠色塗裝外,不論是外觀或是車室空間,都與現行的B-Class相同,對於臺灣的消費者而言,或許沒有天窗也是一個外觀上的不同,但是整體而言,這就是一輛一模一樣的B-Class。Mercedes-Benz的人員亦表示,這輛B-Class的鈑件,與市售版本的完全相同。


從外觀來看,B-Class F-Cell與目前市售版並無不同。當然,為吸引世人目光的獨特塗裝例外。


同是身為汽車工業的專業人員,自然習慣性地將車頭的上蓋打開,想要了解這輛產品最根本的不同。而原本裝置了引擎的空間,也的確看起來與大家熟知的配置不同。


但事實上,B-Class燃料電池車的精華並不在這裡,拜Mercedes-Benz在Smart以及A-Class、B-Class所使用的三明治車體結構設計,B-Class的燃料電池反應堆以及鋰電池的部份,都隱藏在座艙之下,在這裡所能看到的,僅是電池、水箱及週邊的配件,連驅動的馬達都不易看到。


與U-CAR之前試駕的市售B-Class柴油車相比,車頭空間內的配置有明顯的不同,而B-Class F-Cell的關鍵結構,均藏在三明治結構之中。也因為獨特的三明治結構設計,讓B-Class F-Cell的行李廂空間,得以完整的保留。


獨特加速踏板,免剎車日常行駛可能


發動B-Class的介面,其實與一般的B-Class沒有什麼不同,一樣是插入鑰匙後扭轉,或許是為了屈就現有元件的設計,光是開啟電門還不夠,還必須要再扭轉到點火的檔位,驅動系統才會作動。而一如過去所試駕的電動車一般,系統啟動後並不會有習慣的引擎點火聲,除了空調系統的作動,以及些許供氣系統的作動聲外,車輛沒有振動,安安靜靜地停在原地。


B-Class F-Cell的起動方式與一般Mercedes-Benz的車輛相同。


雖然原廠的人員急急地催促,小亮依舊不敢輕忽,緩緩地踏下加速踏板,溫柔有禮地邀請B-Class與我一起出發。


加速踏板踏下去的前3 公分行程,B-Class並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這當然不是B-Class故障,而是Mercedes-Benz對於燃料電池控制系統的設計。


在過去駕駛Hybrid油電混合車或是純電動車的經驗中,加速踏板與一般汽車的油門踏板設計相同,只要一開始踏下,系統便會開始做動,而當加速踏板完全放開,系統便會進入能源回充的狀態。


這樣的設計,當然有能量回收上的優勢,但是對於一般的駕駛人而言,仍有需要習慣的地方。


除加速踏板的操作與一般市售車不同外,B-Class F-Cell的儀錶組亦與一般市售車不同。最左側的水溫表改成燃料電池反應堆狀態表,在起動後30秒內便會可進入Max的最佳效率狀況。而右側的轉速表則變成了輸出功率計,而系統預設是在0之下的最大充電區,以便能有效回收能量,隨著耗氫量的增加,邊框亦由代表Economy節能的綠色轉為重視Boost動力輸出的紅色。


而Mercedes-Benz的工程師在加速踏板的設計,則採用了不同的思維。他們將能源回充與否的權利,交回給駕駛。在加速踏板行程的前段,代表系統以不同的效率,回收車輛的動能,對於駕駛而言,自然會產生減速的感覺;而當加速踏板踩下3公分左右,功率計顯示在0的狀況,代表這時候系統沒有進行能量回收、也沒有進行加速,讓車輛可以在相當於空檔的狀況下滑行。而當加速踏板再踏深點,自然而然進入了加速的狀況,而B-Class亦如一般車輛般地向前行駛。


當在行駛時,鋰電池成為燃料電池系統中的緩衝區,當把加速踏板鬆開到0以下,會產生制動效果,同時利用動能對電池充電,回收能源。為了維持系統運作,Mercedes-Benz工程師大多讓電池維持在40%以上的蓄電量,當巡航時,燃料電池亦會適時將多出的能量充至電池,以待日後使用。


這樣獨特的設計,相當的有趣,能量回收系統的減速效果當然沒有一般的碟式剎車那麼大,但是仍相當明顯,因此在離開Daimler Truck北美總部前的市郊道路上,因為車流稀少、路況易於掌握,整輛車的行進,不管是滑行、加速或是剎車,只要調整加速踏板的深淺即可控制,相當的方便易用。而當然,這樣的設計,亦讓整個能量使用的效率達到最好。


獨特設計能加速又能減速的「加速踏板」,在路況開闊的環境下,讓駕駛可以完全不需使用剎車踏板,便能對車輛有全面的掌控。


在行駛一段短短的市區道路後,GPS系統帶著我們轉向縱貫美西的I-5高速公路。在市區道路中,試駕的人員均已對於B-Class F-Cell的加速踏板操控有著基本的認識,Mercedes-Benz的人員迫不及待地要在高速公路上,向我們展現B-Class F-Cell的實力。


為了讓行程順利平安進行,B-Class F-Cell配置了耐候型GPS以及一般車用GPS,以確保不會迷路。車上更配置有全球追蹤求救系統與滅火器,以防萬一。而手套箱內的數據蒐集裝置,會把車輛狀況即時回傳試駕控制中心,除掌握行駛安全外,更蒐集長程行駛的數據,以做研發分析之用,規劃周全,處處可見Mercedes-Benz對於安全及細節的重視。




相當於2.0的動力表現,全程一檔起步的紮實動力


甫開上了匝道,自是要加足了馬力,趕上主線車流的速度。而這正是考驗B-Class F-Cell加速能力的時刻。


加速踏門漸次地加深,搭載3人的B-Class F-Cell,隨著功率計輸出的不斷提升,車速亦線性地上升。


本質上屬於電動車範疇的燃料電池車,由電動馬達擔負起驅動的任務,與汽油引擎運作結構上的不同,讓電動馬達並不需要有著多檔位的變速箱搭配,直接靠輸入電流的控制,便能夠利用廣大轉速域來進行配速的工作,讓B-Class F-Cell的加速表現,十分地線性,沒有變速箱,不存在換檔的問題,隨著踏板的踩下,十分流暢。而由於馬達設計的結構,讓其在各個轉速均能保持固定的扭力輸出,更讓加速的過程,有著與內燃機引擎車完全不同的紮實感。其加速的感覺,就像是靜止的車輛以1檔起步,隨著踏板的踏下,輪胎湧出紮實的加速力道。在尋常的經驗中,由於齒比的配置,在很低的速度就必須換上2檔,用加速力道的減損,交換引擎的轉速餘裕,以便能繼續的加速。


搭載燃料電池系統的B-Class F-Cell,雖然車重超過1,800公斤重,但是在充沛的扭力輸出以及電動馬達的線性表現,其加速表現就像全程以1檔加速般紮實。在100 kW全輸出下,我們很快就來到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


但是燃料電池車則是完全的不同,由於馬達驅動先天寬闊的轉速域,讓B-Class F-Cell並不需要考慮換檔以及轉速限制的問題,可以不斷地拉高轉速,彷彿沒有限制一般。而更重要的,在轉速繼續上升的過程之中,加速的力道並沒有衰退。這就像是開著1輛可以轉速直上3萬轉的車,重頭到尾都能以1檔的充沛力道,一路加速到時速120公里而不間斷,這種獨特的加速快感,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以性能車的角度來看,B-Class F-Cell的加速力道還稱不上是凌利。但是相對於目前市售的2.0等級房車而言,B-Class F-Cell的加速表現是略勝一籌,超過原廠設定以2.0房車性能為參考的比較標準。


原廠設定B-Class F-Cell的動力表現以2.0房車為基準。在實際行駛中,其性能表現甚至有略勝一籌的感覺。


不像慣常的德國Autobahn,美國高速公路的速限與臺灣相彷,試車組收斂起激昂的右腳。而中控臺上的行車電腦系統,則向試車組展現了B-Class F-Cell另一個重要的面向。


高效率系統,每100公里0.8公斤氫氣


對於後石油時代的驅動技術而言,最大的考驗莫過於行駛里程的問題。在現在汽車工藝中,400公里的行駛里程,是業界普遍認同的實用標準。代表每次補充能源之後,能正常行駛400公里的路程,對應現代人生活的方式,讓補充能源的動作不必太過頻繁,具有實用的可行性。而新一代B-Class所使用的F-Cell技術,便已順利跨過這道門檻。


與大家已經習慣的油電混合車一樣,B-Class F-Cell的中控臺上亦配置有系統顯示幕,從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車輛中動力及能量使用的狀況。為能達到能量回收的目標,B-Class F-Cell亦配置有1.4 kWh的大容量鋰電池,做為電力的緩衝存放區。從顯示幕中可以發現,當試車組正大腳加速的那段愉快的過程,不僅是燃料電池反應堆提供馬達電力,系統亦從鋰電池中汲取電力,以供應馬達全力輸出使用。而與儀表組上相同,系統同樣以紅色的動畫,提醒駕駛,這是在極耗能的狀況,而當然,此時的耗氫量,亦是屬於破表的滿檔狀況,每100公里里程的耗氫量超過3公斤。若不節制右腳,加滿的氫氣槽亦將快速耗盡。


全力加速之下,顯示幕中間的鋰電池以及右側的燃料電池反應堆,均全力供輸電流給左側的馬達。而在耗氫量的圖表中,亦出現1段段滿載的耗氫讀數。由於美國高速公路的限速以及車流狀況,讓試車組無法長時間地全力加速。


從中控電腦來看,在全力加速的那段時間,氫氣的消耗量是破表的,所以並沒有辦法在電腦上清楚了解氫氣消耗的狀況。但是當試車組以臺灣駕駛習慣的100公里時速在平坦的路段進行巡航時,據電腦的計算,每100公里路程,僅需要0.8公斤的氫氣,相當地「省氣」。若以搭載4公斤的氫氣來看,高速公路巡航將有突破500公里的機會,表現不凡。而試車組亦試著將車速降低至時速50公里左右,再以30KW的定輸出方式來行駛。B-Class的車速穩定而和緩地增加,而耗氫量則是在每100公里1.7公斤左右。由於時速100公里時,系統的輸出值大約是15KW,兩者的數據表現是一致的。亦再次顯示出B-Class F-Cell的實力。


在I-5上以時速100公里定速,隨著路面狀況,需要功率約在15 kW上下,耗氫量約在每100公里不到1公斤氫。而若以定功率30 kW持續行駛,耗氫量則在每100公里1.7公斤左右。在加滿氫氣約莫4公斤的狀況,的確有機會達成400公里的里程。


重量分配更優異,彎道操控令人驚豔


當然,原廠希望讓媒體體驗的F-Cell技術,不會僅限於高速公路的巡航,展現出全方位的實力,才能證明F-Cell取代內燃機引擎的可能性。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口,試車人員隨著GPS系統的導引,駛下了高速公路,開到洛磯山脈西緣的山區,在彎蜒的道路上,體驗B-Class F-Cell在山道上的表現。


為展現F-Cell全方位的性能,試駕的路線除了筆直的I-5高速公路,也有洛磯山脈邊緣的鄉間道路,配合多變的氣候,讓試駕人員體驗B-Class F-Cell在各種環境下的表現。


而另人欣喜的是,B-Class F-Cell的操控表現,比起一般市售版的B-Class,還要來得好。


面對連續而狹小的彎道,掌握著B-Class的方向盤,方向盤回饋的力道較印象中的B-Class要來得沈穩,而雖然路感依舊模糊,但是轉向的精確與直接,卻是比記憶中的B-Class來得優異。而隨著彎道的左搖右晃,B-Class在車身重心的轉移上,較原先試駕的B-Class來得更為平順而穩定。


由於配重較一般前驅版本的B-Class來得好,因此B-Class F-Cell的動態表現,較目前內燃機版本來得優異。


感到好奇的試車組略一思量,便已明其理。B-Class延續A-Class以來的前置前驅設計,讓其車體的配重,並不如傳統Mercedes-Benz房車產品那般優良,加上高車體以及臺灣消費者熱愛的天窗配置,讓市售版的B-Class更有高重心的問題。


而在F-Cell版本的B-Class上,在車艙下方的三明治結構中,塞入了氣瓶、燃料電池反應堆、鋰電池等元件,讓車輛的重量分配,較一般市售版的產品來得好,加上環球版的B-Class未配置天窗,讓重心低的優勢更為顯著,亦是讓F-Cell版本的B-Class操控更好的原因。


而在與Mercedes-Benz人員討論操控性能提升的議題時,原廠人員更表示,為了配合燃料電池系統的安裝,F-Cell版本的B-Class在移植了新一代SLK的後懸載系統,融入了跑車的血統,亦是讓其操控更為精準的一大主因。


原廠人員表示,為能容納氫氣瓶及鋰電池的空間,後方結構移植了SLK的元件,亦是讓其操控更佳的原因。


在Mercedes-Benz的精心安排之下,500公里的路程揉合了高速公路、市區道路、山區道路等各種不同的元素,而美國西岸的氣候與洛磯山脈的結合,亦讓試車組在晴天、雨天、乾地、溼地等各種用車環境中行駛。在各種環境的使用下,B-Class F-Cell均能滿足市售車輛的各式要求,展現完全實用的成熟,讓試車組相信,這是一輛足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車。




車重+雪胎,剎車偏軟


不論是耗能、操控、駕駛反應,B-Class F-Cell都提供比試車組預期中更好的表現,令人激賞。若要說對於B-Class的駕駛上有所不滿意的,那大概就只剩下剎車的表現。同車的2位臺灣媒體,均在第1次掌握B-Class的方向盤時,便提出剎車無力的現象。而試車組在長途試駕後,亦有類似的感覺,與另一輛B-Class的德國記者討論,亦有同意我們的觀察,顯見這並不是單一現象。


為能減少輔給的需求,B-Class F-Cell歐洲雪季出發時的雪胎,即便熱帶的Miami以及亞歷桑那州的沙漠。
就Mercedes-Benz的工程師表示,B-Class F-Cell的所有開發標準,均通過Mercedes-Benz的各式檢測,其剎車性能檢測自然與市售版相同。而由於後勤補給作業的龐雜,讓Mercedes-Benz選擇讓B-Class使用出發時所配置的雪胎,不符使用狀況的輪胎設定,自然可能造成剎車力不符合預期。不過Mercedes-Benz的工程師亦表示,在原型車的設定上,對於一般使用者對於輕踩剎車的使用習慣並未被納入考量,亦可能是讓其與市售版產品反應不盡相同的原因,將會回報,做為上市前微調的參考。


為了這趟環球之旅,事前準備以及全程的支援工作陣容浩大,除了3輛B-Class F-Cell之外,還有各式的保姆車、攝影車、補給車,佔空間的輪胎成了補給的一大困難,因此B-Class F-Cell全程以雪胎環球。


車輛產品已經成熟,基礎建設成最大問題


在經過2天、500公里的路程之後,我們無聲地滑過美加邊境的關卡,朝著100公里外的Vancouver前進,亦代表著試車組這趟帶有奇幻成份的旅程,即將踏上終點。


開車穿越加拿大邊境,代表試駕行程到達尾聲。而工作人員與B-Class F-Cell,在飛往澳洲後,由上海登陸,穿越歐亞大陸,拜訪北歐之後,回到德國。


整體B-Class F-Cell產品的成熟度是讓人稱許的,而僅排放水氣的運作,對於溫室效應嚴重的現代,更是一大賣點。但很可惜的,即便B-Class有如此多的優點,這趟500公里的路途,卻不是一趟0排放的環保之旅。


雖然B-Class F-Cell全程沒有排放傳統的廢氣,但是為了讓試駕行程得以繼續,Mercedes-Benz必須請合作化學氣體大廠Linde派出氫氣運送車,到每天的補給器進行加氣補給。


由於氫氣供應建設的不足,整個環球的行程之中,Mercedes-Benz除了同行的保姆車之外,更需準備行動加氫補給車隊,才能讓B-Class順利前往下一站。包含著聯結式氫氣運送車、發電機車、加氣泵浦車以及備援的加氫系統,浩浩盪盪的車隊,在B-Class環球的同時,也留下了長長的碳足跡。


在整個試駕過程中,一直到了終點Vancouver,試車組才看到真正的加氫站,彰顯了氫能源普及面對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在其他補給地點,車隊便需要如此大陣仗,以發電機車搭配泵浦車以及氫氣車,才能進行加氫。而加氫前還必須手動進行接地的動作,以免行駛累積的靜電造成火花的危險。


而這正是Mercedes-Benz環球之旅的目的。透過B-Class F-Cell的環球之旅,Mercedes-Benz除了要向全球消費者宣誓F-Cell技術已經成熟,預告後石油時代的來臨,亦試圖彰顯全球氫氣基礎建設的不足,呼籲各國政府與相關企業,共同投入氫氣基礎建設,以便能無痛迎接後石油時代的到來。



試車報告
B For Men!Mercedes-Benz B200 2.0T試駕
2006/08/12

車壇新聞2011/06/02見證未來移動概念,M-Benz燃料電池車實現環球壯舉
車壇新聞2010/12/315.5升V8引擎植入,Mercedes-Benz B-Class強悍變身
車壇新聞2010/09/17電力之秋,Mercedes-Benz A-Class E-Cell電動車登場
車壇新聞2009/12/13Daimler替代能源佈局,B-Class F-CELL與Smart電動Fortwo將上路
車壇新聞2009/08/31世界首發,M-Benz宣佈B-Class F-CELL燃料電池車年底量產
車壇新聞2008/12/16多元環保動力,Mercedes-Benz預告BlueZero概念車北美亮相
TV.影音2008/11/20停車達人-Mercedes-Benz B 200T
車壇新聞2008/03/20強化跑旅形象,Mercedes-Benz發表小改款B-Class

(多關鍵字搜尋,請以半形「,」隔開) 進階選項
王者氣度-Bentley New Continental GT國內搶先首試
集優雅復古的GT跑車外觀、極盡奢華之內裝鋪陳、足以將其推進至超過300公里極速的強悍動力,以及舒適沈穩不躁進的動態表現,新世代Continental GT架構出Bently新世代GT跑車的格局,更讓人在試駕後忍不住回味再三,思考著其所兼容多種特質所創造出的形象,不正是代表著車主的氣度與格局。《 全文

因應潮流‧少又如何-BMW 528i 2.0T試駕
2011年初,BMW發表了首顆擁有TwinPower Turbo技術的4缸渦輪增壓引擎,旗下運動休旅X1便成了首輛搭載此顆引擎的車款,緊接著又於7月份宣佈將同一顆引擎擴展至Z4與5系列當中,進而取代原本的直列6缸引擎。很快的,BMW總代理汎德於年底引進,並以2012年式的身分進入市場,至於本次試駕車款則為新年式528i。在落實Downsize的概念下,引擎由6缸減至4缸的528i會有何表現,讓我們一探究竟。《 全文

動感風貌詮釋-Lexus GS美國試駕,乘用篇
繼先前筆者於美國El Toro Airbase前海軍陸戰隊機場跑道上,體驗了新一代Lexus GS車系於動力及操控上的進化之後,接下來此篇試車則會著重新一代Lexus GS車系於外觀、內裝及配備上的演化。第四代GS車系於2011年的美國圓石灘汽車嘉年華上正式現身,有別於前三代車款一脈相承的造型風格,第4代車款在造型上進行了大幅的進化變身,量產車款也大量沿用了LF-GH概念車概念車型設計元素為第4代GS車系帶來全新的風貌。 《 全文

豪華新演繹-Mercedes-Benz M-Class奧地利試駕,乘用篇
此次筆者因應Mercedes-Benz Taiwan的邀請,前往德國参與第3代M-Class全球媒體新車試駕活動,為了讓與會的媒體能夠更深刻的體驗新一代M-Class的各項細節,原廠除了安排自德國慕尼黑機場行駛至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的長途試車路線外,更特別於奧地利安排了On-Road與Off-Road的專業試駕場地,此篇將先行針對新車產品部份進行介紹。《 全文

換上潮帽‧帥勁奔走-Mini Cooper S Coupé 1.6T試駕
BMW集團接手Mini品牌之後,不單單是推出傳承經典的Mini One,亦翻閱品牌過去歷史,而打造出Mini Clubman與Mini Cooper Countryman等車款,以逐步建構完整的家族體系,並也同時不忘創新、求變,全新車種-Mini Cooper S Coupé便在2009年法蘭克福車展便露出一絲曙光,正式登場之後,大膽富有創意的車頂便成了全車最為鮮明的特色。而親眼見到之後,更能直接體會到Mini品牌從不缺乏的創意,再一次於Mini Cooper Coupé發揮出來,使其不管身處何處,都無疑會是個新焦點,試駕當日也確實引來不少路人的目光。《 全文


更多試車: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