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55年黑橋牌轉型_一條小香腸,用2000個通路 突破10億營收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55年黑橋牌轉型_一條小香腸,用2000個通路 突破10億營收:


55年黑橋牌轉型
一條小香腸,用2000個通路 突破10億營收


遠見雜誌2012年9月號 第315期
作者:高宜凡 │ 攝影:陳之俊
 170 0 82

 
     接下父親陳文輝創立的黑橋牌事業的陳春利,引入現代化經營概念,除了走連鎖通路,還開餐廳和觀光工廠,最近還準備進軍港陸,使逾半世紀的企業轉型成功。
     走出高鐵台南站,前往歷史悠久的安平工業區,聽到我們要找「黑橋牌」,計程車司機立刻說,「喔,那間的營業額不大,可是很有名喔!是我們台南在地的代表企業。」
     車子開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不是想像中陳舊的黑壓壓工廠,而是一棟美術館般潔淨的方形建築,全白外牆搭配落地窗,洋溢典雅的現代風,如同整個廠區的形象館與接待處,後方才是廣達5000坪的生產線。
     這裡是8月底開幕、斥資5000萬打造的「香腸博物館」,可一窺黑橋牌的起源及創業故事,走上環繞工廠的參觀步道,現代化的加工過程一覽無遺,預估一年能吸引15萬遊客,體驗台灣的香腸文化與黑橋牌的品牌元味。
     47歲的黑橋牌企業總經理陳春利,指著橫亙整個廠區的白色天橋解釋,「這象徵我們起家的地標(台南的烏橋仔),也表示公司一路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
     這位傳產第二代如何領著比他年紀還大的老品牌轉型?替LKK的香腸加入現代化的風味?

台式香腸代表,屹立半世紀
     說起黑橋牌,許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香噴噴的香腸。創立55年來,儘管僅有25家直營門市,自有通路不及統一、新東陽等競爭者,但仍然一直在香腸市場擁有近半的市占率,每年生產上億條香腸,幾乎等於「台式香腸」的代名詞。
     1957年的戰後台灣,自營肉鋪店的陳文輝自力研發,改善傳統醃製肉品鹹膩、乾硬的口味,還發明特製的烘乾木櫃,縮短肉品曝曬時間,逐漸把香腸從營養補給品,融入常民生活的料理。
     來到香腸博物館二樓,可看到當時的肉鋪攤模擬場景,紅磚砌成的低矮民房裡,有著一口大灶,屋外掛滿香腸。導覽的黑橋牌經理許瑞霖解釋,創辦人白天忙著翻炒肉鬆,入夜後把蔭涼的地板讓給弟妹睡,自己則在灶上蓋塊木板,勉強當床鋪。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