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中國技術人員嚮往!日企才能在中國成為勝者

要讓中國技術人員嚮往!日企才能在中國成為勝者

要讓中國技術人員嚮往!日企才能在中國成為勝者

2010/07/21 00:00
田中 隆一
三井住友銀行蘇州分行行長
  蘇州目前共有約1000家日資企業,除高新區和工業園各有約400家之外,其他地方還分散有150~200家。而從包括周邊區縣的大蘇州地區來看,這一數量還要高,估計約有2000家。蘇州對日資企業進行招商已有15年歷史,政府人員中也有很多日本通。蘇州的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而且還擁有太湖等優美的自然環境。當地的環保意識最近也在不斷提高。

勞動力由當地滿足

  最近人們常說來自內陸地區的外出務工者在減少,這一情況也同樣適用於蘇州。不過,其影響不是很大。這樣說是因為蘇州及其周邊地區以前就有很強的本地取向,對來自遠方的外出務工者並未形成很大的依賴性。而且,蘇州隸屬的江蘇省約有8000萬人口,整個華東地區更是達到了約1億5000萬人。應該說只是本地的勞動力就足夠用了。另外,蘇州的製造業也大多是面向身為消費“重鎮”的上海等地製造高附加值產品的廠商。這一內需取向在近一年裏得到進一步增強。這一點與通過勞動密集方式製造廉價商品後向海外出口的廣東地區大為不同。

  勞動者的本地取向也形成了良好治安環境。與外出務工者不同,由於都是同鄉,這也是不易幹出壞事的理由之一。

時限只剩下5年

  日資企業為在中國生存而採取對策的時限只剩下今後的5年。

  中國現在恰似20世紀70年代前後的日本。就像當時的日本那樣,大家都認為“明天是玫瑰色的”。但同時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是時間流逝的快慢。
  如今的中國,一年會發生相當於3年的變化。比如,日本從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到大阪世博會用了6年,而中國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只用了不到兩年。這種情況今後持續下去的話,日本20世紀80年代迎來的經濟高峰期在3~5年後就會在中國到來。

  在技術實力及研發領域,中國也在迅速縮短與日本等的距離。比如射出成型用模具,以前只是從日本進口,而現在中國已經能夠在國內製造。而且,對於那些從外國進口的先進製造設備,最近中國本土企業也可依靠自已的力量來維護了。中國的技術實力在迅速提高,估計在不遠的將來便可消除與日本之間的差距。日資企業雖說目前在技術實力及產品上還保持著較高的品牌形象,但今後5年不採取措施的話,這一優勢也將會喪失殆盡。

與優秀的中國技術人員為伍

  那麼,日資企業又該怎麼做呢?其答案就是,包括製造設備的維護在內,將從研發到製造的整個供應鏈移至中國,認真製造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

  對於那種在中國進行研發的話智慧財產就會無法得到保障的觀點,筆者想說的是,既然是在中國銷售產品,就很難只將技術一直庫存起來。而且,在技術開發競爭上總能勝過中國技術人員也是不太可能的。中國的技術人員數量大致為日本的10~20倍。展開正面較量的話,長期來看,日本基本沒有取勝的希望。

  對日資企業而言,重要的是要保持現有的良好品牌形象。目前日資企業別無選擇,只能趁著日本的技術尚未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引進中國技術人員,與他們一起來開發新技術和新商品。可以說,只有設法使中國技術人員一直懷著“想在這個企業工作”的想法,才是日資企業在中國謀求生存的正道。(特約撰稿人:田中 隆一)

■作者簡介

1984年4月進入住友銀行。1994年就任上海分行代理行長。2001年任上海分行副行長,2003年任大阪總行營業第一部次長,2006年任天津分行行長,2009年5月起任三井住友銀行蘇州分行行長至今。

■日文原文:中國人技術者があこがれる企業が勝つ

■相關報導
1.5億人的“上海經濟圈”(上):成長股為半導體及太陽能電池

【JPCA】松下電工擬在蘇州工廠新設LED電路底板有機類材料量產線,將產能將提高至1.5倍

蘇州環保重點治理“水、氣、泥”,每年GDP的3.5%用於環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