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哥本哈根會議落幕,協議結果讓全球大失所望。24日台灣環保聯盟說明現場觀察實況,認為哥本哈根會議是「政治妥協、寧濫勿缺」,中、美兩國的阻撓是會議破局的重要原因。
無法制定約束法律
台灣環保聯盟前會長徐光蓉說明,哥本哈根會議本應針對工業國家做出減量25%至40%的具法律約束力承諾,針對高排放的開發中國家的減量策略是否應具約束力或供外界驗證進行討論,以及工業國應提出調適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做減量,但完全不如預期。
徐光蓉表示,哥本哈根會議的目標要能達成,須建立世界各國對全球增溫與最高排放基準年的共識。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分為工業國、排放多的開發中國家與非洲海島聯盟與極低度開發國家三大陣線,徐光蓉說,主要排放國都希望增溫不超過2度為主,但對非洲國家而言,平均增溫應維持在1.5度。
由於對增溫多少沒有共識,會議一度僵持不下。而依照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建議,最高排放年應是2015年,但各國也都有爭議;目前工業國的減量目標和期程比科學家建議在2020年少40%,足足少了21%。
徐光蓉說,排放量大的開發中國家以南非、巴西、中國與印度為主,但減量期程要依BAU調整、減量目標則以降低生產耗能為主,「但BAU實際狀況如何難以確認。」徐光蓉透露,中國與印度甚至希望爭取更多排放空間、減量成效也不願受監督。
NGO受到多重限制
在高排放國家阻撓下,哥本哈根協議草案只有3頁文字,最後決議平均溫度不能超過2度,引發小島國家痛罵:「給我們幾個錢幣,就叫我們出賣我們的國家!」最後連排放最高年也沒有、只說「希望盡早達到」。徐光蓉說,唯一正面決議是希望工業國在2012年間拿出3百億美金協助受影響小國,但目前根本找不到這麼多資金。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王俊秀說,這次會議和之前很不同,「這次會議對NGO非常不友善。」台灣環保聯盟前會長林碧堯就被擋在門外。徐光蓉說,過去只要註冊參加會議,「所有地方都能去」,這次必須不斷換證,第二周更限制所有NGO等觀察員參與會議,從7千人一路限縮到3百人。
徐光蓉指出,不只NGO,就連政府官員也難以參與會議,相較之下,民間團體比政府有更多曝光空間。徐光蓉說,這次會議對台灣雖無立即影響,但部分開發國已提出減量目標,面對可能的貿易制裁,台灣不能繼續紙上談兵。
值得一提的是,環團原本預期在哥本哈根會議會再度上演擁核、反核之爭,但這次卻無短兵相接狀況。不過,德國強調在2020年將在不使用核能的情況下減少40%的排放量;法國環保部長也公開反核、但中國卻將興建1百座核電廠,明年墨西哥COP16,核能將成重要議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