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應對新能源革命的三個誤區與創新戰略轉型

中國評論新聞:應對新能源革命的三個誤區與創新戰略轉型

應對新能源革命的三個誤區與創新戰略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1 00:36:59


  以新能源革命與低碳經濟為內容的生態經濟的興起,對中國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啟動從目前的學習型“跟從戰略”向基於自主創新的“原創戰略”轉型。然而,目前我們走向原創之路,困難重重。如何清除在認識、體制與模式約束方面的諸多障礙,是推動中國創新戰略轉型需要關注與解決的難題所在。

  第一,走出把新能源競爭看成是產業投資競爭的誤區,聚焦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才是新能源革命競爭戰略的目標所在。

  以新能源革命與低碳經濟為內容的生態經濟的興起,在國內掀起一股新能源投資的熱潮,短時間內竟出現了新能源投資的產能過剩。據中投證券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矽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而目前光伏製造業主流企業開工率不到七成,預計今年多晶矽製造產能將是需求的兩倍。以至於國家相關部門對部分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提出警示,但未能降低新能源行業的投資熱情。儘管對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國內出現在新能源領域圈地式的投資,卻傳達了一個需要我們關注的重要信號,這就是目前各級地方政府與商家,對正在興起的新能源革命,並沒有把它看成是一次產業創新帶動科技創新的新經濟革命,而是仍然以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傳統招商引資模式來對待這場新能源革命,認為只要獲得了新能源投資的主導權,就可以占領新能源產業的新高地。殊不知,如此應對新能源革命,最終結果只能是在原有的投資方式與增長模式中低層次徘徊,再次陷入老病複發的窘境。

  我們必須認識到,正在興起的新能源革命與低碳經濟,首先是一個科技創新的革命。占領未來新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產業投資競爭,而是聚焦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的競爭。從表面上看,奧巴馬總統上台以來推出8000多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似乎也是一個為了解決就業、圍繞產業投資的方案。其實奧巴馬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本質上是一個推動美國科技創新的戰略方案。奧巴馬的新能源投資計劃,是基於智能電網等一系列核心技術的創新計劃。包括5年內建立全民電子健康檔案,以減少醫療差錯、節省數十億美元醫療保健費用;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學校現代化項目,更新1萬所學校的設備,改善大約500萬兒童的學習環境;將高校理科學生獎學金增至3倍等。這一系列投資項目,將對美國科技創新產生雙重的拉動效應:一是這些投資都是基於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創新需求的投資。所以這些投資創造了科技創新的需求動力;二是這些投資又是為科技創新提供條件的投資。如對教育的投資。相比較而言,我們對新能源的投資,仍然是一個局限於引進技術、局限於製造業領域的低層次的投資。

  第二,謹防陷入技術引進依賴的陷阱,強化中國經濟的安全與自主創新意識,促進以原始創新機制為核心的內生增長模式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招商引資獲得了GDP的快速增長,獲得了技術溢出效應帶來的產品快速升級換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外源型增長模式”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負效應開始向大於正效應的方向轉變。要縮短技術差距,我們只能走以引進、學習、消化的跟從創新戰略。儘管我們付出了出讓市場份額與外國技術壟斷的代價,但我們畢竟獲得了GDP的快速增長,獲得了不為所有、只為所用的技術溢出收益。

  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在應對新能源與低碳經濟的挑戰中,如果我們繼續走以引入為主的跟從創新戰略,那麼我們付出的代價將是引進依賴的陷阱,最終被新能源經濟套牢,使中國經濟與世界新能源革命擦肩而過。

  其實這不是駭人聽聞,而是前車可鑒。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世界經濟開始從傳統的製造業走向信息經濟時代時,當年的日本也像今天的中國,正陶醉在引入消化西方技術獲得高增長的喜悅中。從70年代開始,美國就啟動了以原創為動力的信息技術革命。而日本卻在貿易順差與日元升值的壓力下,啟動了刺激內需的國民休閑計劃,將經濟高速增長獲得的資本積累投資到回報率更高的房地產,結果日本在80年代因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經濟危機,之後陷入長達十年之久的蕭條期。儘管目前經濟學界對80年代之後,日本進入經濟蕭條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在80年代的日本,面對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沒能啟動科技創新的原創戰略,仍停留在日本製造的優越感中,錯失了發展的良機,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日本的教訓告訴了我們一個必須高度重視的經濟增長規律:這就是一個後工業化國家,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從承接發達國家的轉移產業中獲得經濟高增長,通過二次創新縮短技術差距。但很難通過這樣的外源模式,來應對新經濟革命與新技術革命的發展,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因為當一種新技術或新興產業,還能夠為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帶來超額利潤時,他們的產業不會轉移,技術更不會轉讓。這個規律對日本如此,對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工業化初期可以利用外資與產業轉移完成財富和資本的原始積累,可以快速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但我們無法依賴外資與技術溢出效應獲得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獲得關係國家安全和國家級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更不可能獲得搶占未來生態經濟制高點的技術。這種技術只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原創。

  目前由於新能源開發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兩頭在外”,我國盲目上馬的部分新能源產業,有可能引發深層危機。即使能夠獲得技術轉讓,尚處在高成本階段的新能源產業,再加上高額的專利費,有可能使盲目上馬的新能源產業陷入虧損境地。其次,為了追求GDP和政績盲目上馬的新能源或低碳產業,在所謂引入的新技術中可能會陷入引入技術的陷阱。因為我們引入的可能是屬於缺乏實驗的理論上先進的技術,從而使中國成為新技術的實驗基地。其結果我們除得不到技術外,還要付出承擔新技術實驗的代價。

  第三,謹防陷入“不差錢”的創新陷阱,讓原始的自主創新活動在制度創新中內生扎根。

  科技創新需要投入,這是常識,但是我們對創新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個常識上是不夠的。目前,為應對新經濟革命的挑戰而啟動的自主創新的原創戰略,在本質上是一個制度機制的創新。目前使自主創新成為中國生態經濟發展的動力,面臨著三大障礙:一是自上而下追求以GDP高速增長為目標的績效考核機制,是一個旨在激勵各級地方政府一味追求項目投資、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短期規模擴張的增長機制。在這樣一種激勵制度下,自主創新只能是一個口號。二是目前存在且不斷強化的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權力尋租的市場經濟,是抑制創新的最大制度障礙。創新來自公平競爭的市場,如果不通過公平競爭就能獲得利潤,那麼創新就是多餘的。三是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激勵創新收益保障的稅收政策,抑制了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張孝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 本網内容授權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