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xi與John Lewis帶大家進行一場「全員工持股之夢」
by Mr. 6 on December 15th, 2010, 目前有 10 則留言, 分享到塗鴉牆
今天忙碌,摘了好久前在非凡新聞周刊寫的一篇專欄文章,談到一個有趣的話題:「全員工持股」。它指的全員工持股,已不像這些拿股票當紅利的公司,每人手上都有股票,而是更進一步的到「每人都能管理公司」的程度,這樣一間公司聽起來超理想化,但真的ok嗎?請見以下這篇文章──
最近這一星期,英國媒體在談論一個有點深奧的話題──「全員工持股」。
也就是說,一間公司的股票不是由少數人掌有,而是只要你在裡面工作,就可以很快的取得該公司的股票。最近,英國政府原本是打算將一些公家機關郵政系統給「民營化」,讓它變成一個股份持有的公司,沒想到,大家討論到最後,變成在討論「公司員工持有股票」的好處,意外的,又掀起一場已經有幾十年沒再討論的陳年舊事!
其實,仔細想想,如果要讓全體員工都擁有股票、都持有公司的一部份,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是個「創舉」,不是嗎?大部份的公司,並不是這樣運作的;即使是員工認股、配股,公司本身的多數股權仍是由「老闆們」所持有,少數人在董事會中決定公司的重大決策,而員工身為「快樂的小股東」,可以從公司提升的市值得到好處。董事會裡極罕見到小員工,頂多只有公司的超級大主管。
但,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英國的資本家就提出了這樣的全員工持股模式,他們稱為「John Lewis模式」。John Lewis是一間已有百年歷史、給英國中產階級消費的連鎖百貨公司,原本是由Lewis家族所持有,但在1929年,原家族的持有者就做了一個決定,不只「退出董事會」,還順便將整間公司的控制權給了他們的員工,而且是「雨露均霑」,人人都有,還設立了完善的制度,從此以後,就連新進的員工也可以很快拿到股份,真的做到「全員工持股」!
這樣,發生了什麼事呢?
先拋下John Lewis後來的狀況,先不談,像這樣的「全員工持股」模式,後來也出現在英國另一家公司裡,這間公司叫做「Baxi」,專做家用暖氣,沒什麼大了不起,但Baxi可是好好的將「全員工持股」的計畫,大聲的喊,讓全世界都聽得到!這間公司比John Lewis更被人記得它是「員工持股」的公司,每一次一提到科學家最新研究,當員工擁有公司的一部份,工作效率也可以提升,他們就會提起Baxi和它的制度,也會引用Baxi的管理者的經驗談。
不過,Baxi的「基本面」呢?也就是它的公司的經營狀況?
Baxi自己,竟在2004年被CBPE私募基金給買下重整,還在去年賣給了荷蘭的競爭者。當然,這是一個產業中有些企業都難免逃不過的命運,但是也有些人說,這樣的下場,算是證明了「員工持股」並非好事。
為何並非好事?
「全員工持股」,意思就是所有的員工都是老闆,有的員工手上現金多的,甚至認得比他的「上司」還多股,這時候,一些奇妙的「化學變化」,在公司中醞釀開來──
英國人討論後,結論是:「員工持股」的最大壞處,就是管理階層的威儀已經蕩然無存,由於「人人是股東」,聽起來很棒,但由於有些人的位階不高,但股份卻比上司還多,造成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此外,一間公司需要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來主持一些特別的決定,若一間公司由一大群員工共同管理,肯定矛盾處處、動作緩慢,也不容易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他們說,就以剛剛說的John Lewis百貨公司為例,雖然大股東在1929年將股份交出,但整間公司的管理權是等到二十年後,也就是1950年代才真正的整個轉個員工,二十年的觀察時間,才能確保這些員工可以自行管理。
有趣的是,雖然「全員工持股」已經不被看好,但,它還是一個大家都有興趣去try try看的話題。而那間知名的「Baxi」公司雖已不在,但這間公司在十幾年前,早已經搶先成立一家顧問公司「Baxi Partnerships」,專門接受其他公司的聘雇,來為他們建立一套完善的「員工股份」計畫。這間顧問公司後來幫助了許多英國的公司,無論是國營或民營企業,幫助它們,進入「全員工持股」的安排,不過,英國的專欄作家抨擊,人們到底有沒有從經驗中,看到「全員工持股」華麗糖衣之下的危機與真相?
寫以上這篇文章,我不斷想到的,其實是相反過來的一個結論──「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是在保護某些人、某些點子。大部份的聰明人,或許最後都會屈就於「現實」,如果聰明人又年長了幾個虛歲、經驗豐富了,那麼更堅決的待在「現實」,但是,其實「理想」也代表了絕大的機會。譬如,「全員工持股」這個點子雖然不怎樣,但它的出發點很有意思,也確實能大幅降低薪資成本等等,所有人都值得再思考看看「全員工持股」還可以怎麼做。我們看到Baxi和John Lewis雖然進行全員工持股失敗,但它們至少也在企業界留下了他們的故事,這次的失敗表示如果他們有機會再爬起來,下次的成功一定更近一階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