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公報了「最新」科技----無線能量傳輸:即利用電磁波共振原理,實現無線傳電。以後我們使用電器,將不再需要電源線和插頭,亦不需充電器,徹底告別電線左穿右插與及四處尋找插頭及充電器的日子。而將來的手提電腦、電話等除了無線通信外,更能做到無線充電,我們再不用怕電話忘記充電了。
圖片資料:資訊時報
麻省理工專家上月進行實驗,以發送器(線圈)產生的電磁波轉送電力,再由接收器接收。成功在2米距離內「隔空」傳電,令一個60瓦特的燈泡亮起,即使在發送器和接收器之間有障礙物亦無損傳送。這項技術被取名為「WiTricity」,雖然因為發送器和接收器太大與及能源效益較低等問題,致實用性大減,暫時未能廣泛應用。但是研究人員相信,於3至5年內,系統就能有更成熟的發展,屆時有線電器將逐步被淘汰。
圖為實驗成功時拍攝的相片,左邊為發射線圈,成功將電力傳送到右邊距離兩米的接收線圈。中間的為研究小組人員。
對大部份人來說,這樣的科技看似非常新穎,可是,事實上早在200年前,麥可.法拉第就有此慨念,而Nikola Tesla(1865-1943)更是實踐這項科技的表表者,而特斯拉線圈(Tesla Coil)就正正是WiTricity的原型。
tesla coils
Tesla Coil 亦是運用了磁力共震原理的科技,不過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大型變壓器,能夠自己發電。它由一個感應圈、兩個特大電容器和一個線圈互感器所組成,能夠產生極高的「高壓電流」。Tesla 發現,只要將這種電流轉化為「高頻的高壓電流」後,就可以無限地將電力輸送,而且電流對人體絕無不良影響,即使通過人體也不會導致觸電情況,亦不會出現電阻的情況,阻礙電力傳輸。
Tesla Coil 是利用地磁發電的。當電流由「電力發射塔」發出,經由空氣就可作遠距離的「無線傳電」達至「接收器」處,不論「接收器」的數量有多少,所有「接收器」都可接收到「電力發射塔」所輸出的最大電量,而不會像WiTricity般電流會因距離而耗損減弱。因此,如果有Tesla Coil ,那麼每人家中只要有一個接收器,就能夠得無限的「免費能源」了。
事實上,Tesla的確有一個名為「沃登克里弗計劃」(Wardendyffe Project)的構思,即在美國長島(Long Island)建設一座足可輸出100萬匹「交流電流」的「特斯拉線圈」,可是最終因為權貴與商家對其打壓(試問商家會希望人們有免費能源嗎?),致使他的計劃失敗,最後只能鬱鬱而終,甚至在他死後,他的一切資訊都被人刻意隱瞞與刪改,大慨只有少數人會知道Telsa是交流發電機、無線電通訊、雷達、真空管、電視機等多種現今科技的發明者。
正因為不公的壓抑,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彷彿從未存在於世上一般,他的發明與為人類奉上的無私的心,亦消失了百餘年,至今,世人似乎打算將這些舊有科技重新包裝並變成需要「錢」的新科技。
原來,經過百多年時代變遷,人終歸還只是一種空有包裝而沒有內涵的生物種。
所謂進步,亦只是流於表面。人的心依舊未變,仍然保留在最原始醜陋的階段。
source:
明報:http://hk.news.yahoo.com/070608/12/294wd.html
physicsweb:http://physicsweb.org/articles/news/11/6/5/1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6/09/content_6216553.htm
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gate/big5/sci.ce.cn/
discovery/others/200706/09/t20070609_11659688.shtml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5%8F%A4%E6%8B%89%C2%B7%E7%89%B9%E6%96%AF%E6%8B%89
貓竇:http://www2.meoow.net/viewthread.php?tid=245&highli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