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縝密計劃書,為何在中國不受待見?

日式縝密計劃書,為何在中國不受待見?:

日式縝密計劃書,為何在中國不受待見?

2011/09/21 00:00

  不久前,筆者時隔很久又在深圳的清華大學研究院為MBA授課。講授的課程是CPO,授課時間持續了7個小時。授課中有一個情況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那就是中國學生與日本學生的差別。筆者在日本也曾在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執教10年以上,這種差異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在中國授課時,學生在課堂的發言和提問遠遠多於日本。授課甚至常常因為提問而中斷。或許是中國學生不喜歡將不明之處積壓在心裏。但從他們實際寫的文章來看,情況卻遠不如預期的那樣好。即便是在讓學生思考的實習現場,也很少有好主意閃現。筆者在清華大學教過很多學生,也曾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執教過,情況都大致相同。

  同樣筆者感到,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在商務領域的差異似乎也相當之大。如果詢問日本企業「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的時候,會得到經過充分思考的回答。但面對同樣的問題,中國企業卻經常給不出像樣的回答。就算問投資者想要進行什麼樣的投資,問企業家想要獲得什麼樣的技術,得到的回答也都是「什麼都行,我不太清楚,請指教」之類。有的甚至會令人擔心他們「是否真的認真思考過」。

  在日本,一般情況下沉默的人居多。但一問就知道,他們對問題有種種深入的思考,並有自己的見解。只是很多人對在公開場合旗幟鮮明地發外觀點、擺明立場較為消極。這或許是因為日本人有不願意被他人評價的傾向的緣故。

  而在中國,常有大聲而熱烈地爭論甚至到無法收拾局面的場景出現。但仔細聽時會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家並不是在為尋求一個解答而展開白熱化的討論。根本就不是為了認真思考某件事情而討論,而是隨心所欲地想到什麼嚷什麼。

  莫非很多中國人不打算「認真思考,提出見解」?懷著這個疑問,筆者曾詢問過很多人。大多數人都回答「或許是這樣」。詢問其詳細理由,最多的看法是「全體民眾已經長期被指示『照這樣辦』,已經習慣了奉命行事」。

  可能是這種情況的反映,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做出判斷的方式完全不同。

  關於日本企業的「判斷速度」之慢,恐怕已經是眾所週知。與之相比,中國企業做出判斷的速度一般來說快得驚人。絕大多數都是由高層出馬立刻拍板。完全不徵求下屬們的意見。即使委託下屬進行調查,但基本也不會讓下屬做判斷。

  但日本企業很少有高層出面商談的。就算有,高層也只是打個招呼,完全不會在實際的商談中發聲。對中國企業而言,這簡直難以置信。

  商談使用的資料也完全不同。多數日本企業會傾全力編寫業務計劃書,在裏面加入很多論述和佐證的數據。其結果是,寫好的計劃書很厚,一次都看不完。如果提交的對像是日本企業,對方會感覺「對於這番努力,不做出回應便有失禮數」,因此會加以閱讀,並聽取對計劃書的長篇解釋。

  但這種資料,中國企業首先就不會接受。如果按照日式做法提交了大量資料,對方必然會要求重新製作一份簡潔的資料。當拿出整理好的資料準備開始說明的時候,對方又會說「這就夠了,我們已經明白了」。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做出判斷的並非是項目負責人,而是高層。使用DVD和視訊進行直覺地介紹便可,而公式、圖表等數據,就算再有用,也不會有人看。

  中國的商務還不僅如此,合作關係和投資之類的判斷經常是在會議前的飯局上就已經敲定了。重要的不是縝密的計劃書,而是在飯局應酬中打探對方高層的想法。

  認真思考、有見解卻難以做出決定的日本型,就算沒有認真思考也一樣當機立斷的中國型。哪個才是在未來能稱霸全球的商務模式呢?(特約撰稿人:山田太郎,優樂福環球事業公司社長)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