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台灣石化業高值化的借鏡3〉杜邦_革自己的命, 告別石化轉向生物纖維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台灣石化業高值化的借鏡3〉杜邦_革自己的命, 告別石化轉向生物纖維:

台灣石化業高值化的借鏡3〉杜邦 革自己的命, 告別石化轉向生物纖維
遠見雜誌2011年12月號 第306期
作者:高宜凡
分享:轉寄facebookplurktwitter
209年歷史的杜邦,總是喜歡革自己的命。藉由2003年賣掉旗下最賺錢的公司英威達,宣示告別石化纖維,轉向生物纖維技術。如今,杜邦發動這場綠色寧靜革命,要號召產業伙伴一起加入,並制訂更市場導向的營運策略。

這幾年,關於「經濟VS.環保」的拉扯,不斷困擾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很多人在觀念上都明白往後將是環保優先的時代,卻又捨不得放棄原有事業。

面對兩難,209年的老公司杜邦,是怎麼解決的? 1802年以火藥起家的杜邦,後來轉型成一家多元的科學公司,經營範疇涉及化學、材料、能源、紡織、電子等領域。

以往,紡織業所需的纖維材料,多半從石油提煉而來,如當前的四大合成纖維:聚酯(PET)、尼龍(Nylon)、壓克力(Acrylics)、聚丙烯(PP)。

杜邦在此也有不可撼動的成就。如1930年,杜邦便發明了合成橡膠與合成纖維,1935年推出全世界第一條尼龍,1959年更發明了享譽全球的「萊卡」(Lycra)彈性纖維,開啟紡織業的新革命。

2003年,杜邦卻將握有萊卡品牌的紡織與室內飾材事業部獨立為「英威達公司」(INVISTA)。當時,這個事業體的年營收超過60億美元,在86個國家擁有1.8萬名員工,是全世界最大的整合纖維公司。

因為杜邦對美國政府做出2015年的永續承諾,改變了這一切。杜邦承諾致力減少環境足跡,並提高綠色產品的營收比重。

2004年,杜邦做出一項大膽的決定,將英威達賣給「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成為當時震驚華爾街的大新聞。因為,擁有萊卡和其他40多個品牌的英威達,可是杜邦眾多事業群中,最賺錢的一隻金雞母。

「這個動作等於告訴大家:我們再也不碰石化纖維,即便那些曾代表杜邦的核心產品!」前台灣杜邦總裁、現任杜邦應用生技事業群亞太區總經理陳榮二回想。


【全文未完。遠見雜誌訂戶可瀏覽全文,網路會員可觀看前1000字,請登入會員。】


◄ 馬上按讚,加入《遠見》粉絲團!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