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的部落格: 三月 2012:
'via Blog this'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平潭爭議, 福建省長 平潭, 重慶, 高端裝備製造業, 華為, 環旭, 永豐餘, UPS TNT, 惠普, F1 新加坡IPO
平潭爭議
福建平潭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個縣,與新竹相隔僅六十八海里;但兩岸官方最近卻為了「平潭綜合實驗區」,引發了一場少見的爭議,證明兩岸的心理距離其實比地理距離相隔更遠。
平潭實驗區與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同,特區是為了實踐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祇有經濟目的,但實驗區除了有經濟實驗的目的外,尚有政治實驗的目的,台灣官方因此懷疑中共想在實驗區內實驗一國兩制,但大陸國台辦卻鄭重否認,並且批評陸委會對兩岸發展的態度太過消極;這是自兩岸互通以來,國台辦與陸委會首次隔海點名叫陣。
國台辦主任王毅雖然強調平潭實驗區是經濟項目,不是政治項目,更不是一國兩制項目,但祇要看過平潭實驗區規劃內容的人,大概都會對王毅的說法有所保留。
平潭實驗區之所以冠上「實驗」之名,目的就是要實驗「五個共同」,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與共同受益,而與大陸共同的對象則是「台灣同胞」,按照福建省長蘇樹林的說法就是,「在平潭劃定一些區域,由台灣的市縣或機構來進行共同開發」,「在劃定區域裡由台灣同胞來進行管理」,「在其他一些區域請台灣同胞來參與管理」。
而且,實驗區最高管理階層的管委會副主任,將由台灣人出任,管委會下屬的四個局級單位的副局長人選,也內定延攬台灣人,擺明了就是要實驗「大陸為正,台灣為副」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雖未有一國兩制之名,卻顯然隱含有一國兩制的企圖。
更何況,按照大陸的官方說法,「實驗區的發展定位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示範區」,「探索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且福建官方也一再對外宣傳,四十萬平潭居民「對平潭實驗區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將要發揮的重要作用充滿期待」;可見平潭實驗區在大陸官方的戰略思考中,確實帶有促進和平統一的政治目的。
陸委會把平潭實驗區定位為「有一國兩制之嫌」,其實祇是還原平潭實驗區的本質;而且凸顯誇大實驗區政治性功能的乃是大陸官方,並非台灣的陸委會,陸委會如果不對平潭實驗區表明立場,不讓有意投資或參與實驗區管理的台灣民眾瞭解實驗區的本質究竟為何,那是陸委會嚴重有失職守。
然而,台灣內部不但有人附和國台辦的說法,把批評的矛頭指向陸委會,甚至也有政黨主動促銷平潭實驗區計畫;這些支持平潭實驗區的人認為,大陸即使在搞一國兩制,「但他們在大陸搞,又不在台灣搞,何懼之有?」而且,「五個共同」也可以趁機把台灣經驗帶進平潭實驗區,對大陸發揮反統戰效果,何樂不為?
針對陸委會消極看待大陸推動的平潭實驗區計畫,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平潭計畫是個和平試點,也是台灣推動大陸政改的跳板,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與大陸進行協商,共同推動平潭計畫,展開民間交流合作。
郁慕明說,在「前進平潭、深化交流」的前提下,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台平會),大陸則可以成立「平潭台灣關係協會」(平台會),比照海基、海協兩會的運作模式,共同開發平潭。台平會由李勝峰擔任會長,吳成典擔任祕書長,將推薦人才到平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長期來說,平潭當然有政治的目的,但對台灣來說,不一定是件壞事,平潭是一個港口,也是一個中心(Hub),不僅有船舶的進出,也有人流、物流、金流和信息流,在全球化資源自由流動的時代,能成為一個中心就有一定的價值,平潭就是這樣一個區域中心。
第二、平潭的實驗意味濃厚,主要在於台灣人共同管理,台灣政府當然會跳出來反對,但我們看到的感覺是大陸對這樣政策其包容開放程度,令人驚訝,不是隨便用統戰就可以否定的。
第三、香港特首改選,原先不被看好的梁振英勝出,大陸中央原先支持的唐英年一直犯錯,形象大受影響,民意支持下滑,北京改而相挺良梁振英。你可以說梁振英是因為有北京中央支持而當選,但很少香港人會認同這種觀念,更大的意義是梁振英有民意作基礎,選民就像消費者,掌握了消費者就贏了市場,即使李嘉誠一路支持唐到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第四、平潭是否會有”市場”尚待時間證明,但其在最短時間內打開了市場經濟的第一課 - 「品牌知名度」卻是不爭的事實,台灣原來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平潭是作什麼的,大陸同胞對海西的了解也有限,但是台灣陸委會跳出來反對平潭,卻把平潭題材炒成熱門話題,這可能是兩岸決策官員都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福建省長 / 平潭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能否投資,近來引發外界討論。正在台灣進行「鄉情之旅」訪問的福建省長蘇樹林昨表示,福建「後發優勢」明顯,全球化時代的政府角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對此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政府對平潭無特定立場,只是要提醒台商,投資前要作通盤性評估與考量。
蘇樹林昨下午在新竹參加「平潭綜合實驗區參訪座談會」,致詞時他特別針對平潭案做出說明表示,在全球化時代,政府角色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沒有梧桐樹,招不來金鳳凰。」
他強調說,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新興市場,而福建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市場,福建的競爭力「後發優勢」明顯,這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由招商進入到選商選才,現在不需要政府官員各處去跑招商,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
蘇樹林指出,福建是按照發展原則、產業發展方向、環境優勢,在眾多項目裡面進行選擇,「平潭也是這樣」;而平潭離新竹最近,對台確實是平潭最大的優勢,但同時,平潭也向全球、世界全面開放。
他也強調,大陸中央給平潭「對台方面非常優惠的政策」,這是對台灣釋放善意,「如果這種善意讓少數台灣朋友感到不滿意的話,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會做出傷害台灣同胞感情、傷害台灣同胞利益的事情。」
對於蘇樹林的回應,應新竹縣市政府邀請蒞會的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在會後表示,福建跟台灣是最接近、最親近的一個省分,政府對平潭沒有特定立場,或對某一個投資案有特別的想法,政府是提醒投資者注意,不只是平潭,所有的投資地點,都必須注意風險等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建蘇省長的回答真是高招,三兩下就把最近引起廣大爭議的平潭話題作了重新詮釋。
第二、蘇省長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 :「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地理界線,政府的影響力只能達到一個程度,企業的投資意志與行為,不是政府可以主宰得了的。
第三、蘇省長提到的第二個重點是政府的角色 - 「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招商還是勉強的,創造投資環境卻可能讓人主動上門。台灣不能阻止台商去平潭投資,所應做的就是趕緊打造高雄(或其它地方)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成為吸引全球的中心。
第四、平潭不只對台灣開放,也對全世界開放,但是對台商特別有優惠是事實,大陸將來有利用平潭和台灣對接的想法。看到浦東和深圳興起的過程,沒有人會懷疑大陸是否能夠成功用政策扶植平潭的興起,我們不要再一昧唱衰平潭,而應思考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台灣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利用兩岸合作而創造雙贏。
重慶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兼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21日會見到重慶出席「中國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的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一行人。張德江表示,重慶今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保持對外開放的連續性、穩定性,進一步豐富完善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
重慶市長黃奇帆日昨也向台灣筆電廠商信心喊話,強調重慶市政府會信守承諾,兌現筆電產業相關扶持及配套政策,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廠房宿舍的建設,滿足擴大產能的需要。
也在重慶投資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21日說,大陸是人治的社會,重慶市換了新領導,後續會怎麼樣,還要再觀察看看,短期內公司在重慶的布局不變。重慶市的接連動作,展現十足誠意,稍微化解台商對於政策生變的疑慮。而法人也普遍認為,薄熙來下台應不致影響重慶的長期經濟政策發展,心理衝擊大於實質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真是可憐,所有的IT/NB大廠跟著惠普遷到重慶,以為是找到了新金礦,誰又能料到政治變化。
第二、台商可能會走上日本製造業的後塵,在亞洲各地分散生產基地,中國大陸僅有一個基地還不夠。以往台商在大陸是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華北到西部,跟隨產業鏈龍頭拼命地蓋廠,現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台商勢必要改變思維,將某些工廠改成協調中心,並且分散生產基地。
第三、台商到重慶投資不應該只是做同樣的事: 利用低廉的勞工供貨給全球市場,而更應該思考如何立足中國市場,不管是高科技或零售行業。
第四、重慶投入雲計算的決心值得台商重視,作為中國大陸新興的NB生產基地,重慶有政策、資金、技術、生產、市場等優勢,是台灣IT大廠可以深入探討的方向。
高端裝備製造業
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前景可期,《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制定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規畫》(以下簡稱《規畫》)將於近期發布,未來高端裝備製造業將著重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智慧製造5大領域,預期年產值可達6兆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規畫司發展規畫處處長姚珺19日在出席2012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時表示,《規畫》正在財政部和發改委會簽,有望近期發布,未來將對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有莫大助益。
姚珺指出,《規畫》是由工信部制訂,提出至2015年時高端裝備銷售產值將占裝備製造業比例20%以上,預計年銷售產值將高達6兆元。
工信部表示,大陸高端製造業規畫重點方向包括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及應用、智慧製造裝備5大領域;側重增強自主創新、強化提升基礎、提高資訊化水準及促進製造服務化4方面;並將從創新促進、市場培育和完善投融資政策3方面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
姚珺並強調,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不僅是推動大陸工業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未來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更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以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台灣最缺的一塊產業,連邊都沾不上,二十年前台灣曾經想要發展航太工業,後來失敗了,連航太工業代工配套也都沒什麼進展。
第二、台灣的機會點在哪? 我認為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光機電一體化。台灣有完整的IT產業鏈,以及優秀的商業化、市場化人才,可以協助大陸高端裝備製造在電子化程度的提昇; 另外台灣有很強的機械業以及光電行業,這種整合的能力是可以和大陸互相配合的。
第三、台灣電子產業過去太著重在電腦和手機領域,沒有和其它行業應用接軌。現在全球的趨勢是「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所有的物件都要智能化,形成一個系統,若能和中國大陸政府力推的高端裝備製造結合,對台灣電子業來說將是一大突破。
華為
華為釋單、強攻企業市場,鴻海、智邦等台廠受惠!華為企業業務事業部全球副總裁賈朝龍,21日專程來台,主持華為在台舉辦的企業用戶全球合作夥伴會議。
同時,透露華為來自企業(Enterprise)市場營收將從去年38億美元、2015年大步擴大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並以搶下全球市占第2、雲端市占全球第3為目標。
為了快速擴大企業市場全球市占,華為將釋出大筆訂單,賈朝龍表示,包括交換機、伺服器、新一代路由器等出貨量較大的產品,會直接下單給台廠;尤其第3代企業路由器預定6月發表9月發貨、未來出貨量很大,台廠絕對是華為企業端供應鏈的受惠商。
據透露,鴻海除了是華為在手機、網卡、零組件、平板電腦、固定網路終端產品、及觸控螢幕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主要合作夥伴,也是華為企業網路重要代工及合作夥伴;另外,智邦之前曾經是華為及3M合資公司華為3COM的重要合作夥伴,明泰、欣興電子、華通電腦,晶片及IC設計商雷凌及RICHTEK等,未來都有機會受惠。
華為指出,華為2009年在企業市場的營收貢獻度只有1億美元、2010年20億美元、去年39億美元,而2015年的目標營業額則拉高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展現華為繼電信設備挺進全球前3大市占之後,在企業用戶市場強大的企圖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已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公司,現在又積極布局企業市場,等於是直接挑戰思科這樣的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加強和華為合作,有很好的機會。過去台灣花了很多心力爭取思科、HP的大單,現在轉成華為,更好溝通,彼此還有民族情感。
第三、基於國防安全考慮,美國朝野把華為當成敵人,連三百萬美元的投資也不允許,台灣若要把華為當成敵人,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第四、華為應該將和台灣的關係從貿易夥伴昇華到投資夥伴,台灣主管當局應該開放大陸對台灣電信事業的投資,包括中國移動投資遠傳電信,電信現在和IT還是密不可分,而華為應該和台灣產業鏈緊密合作,從雲計算開始合作,共訂標準,共同開發,共同開拓中國和世界市場。
環旭
頂著蘋果概念股的光環,日月光子公司環旭電子登陸A股後首度公布財報,受歐債危機與電子業景氣不佳等因素影響,去年收入和盈利雙降。不過,環旭電子看好大陸市場成長潛力,大陸電子製造業將持續增長。
環旭電子上周五收盤報人民幣14.51元(約新台幣68元),下跌1.16%。環旭電子2月20日登陸A股,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報人民幣11.63元(約新台幣55元),比原訂發行價人民幣7.6元大漲53%。上市五天就暴漲117%,曾被市場冠以「新股王」的頭銜。
財報顯示,環旭電子去年營收為人民幣127億元(約新台幣595億元),年減7.3%;淨利為人民幣4.52億元(約新台幣21億元),年減16.13%;毛利率11.36%,年減0.07%;每股盈餘為人民幣0.5元,年減16.7%。並提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45元。
財報指出,去年受到歐債危機因素影響,導致環旭電子全年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因此全年業績比2010年衰退。一般而言,電子業上半年業績比下半年低,比例約為45:55,但去年下半年行業景氣不如以往的較高水準,因此,環旭電子下半年營收和上半年表現相近。
從銷售產品來看,環旭電子主要銷售通訊類、消費電子類、電腦及存儲類和工業類等產品。消費類產品營收縮水最多,達人民幣23.4億元,年減12%,因為下半年受到液晶電視成長趨緩的影響,主要客戶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的訂單大幅減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環旭電氣從台灣下市,在大陸A股重新上市,創造了一個紀錄,說明日月光集團這群”花旗幫”財技高超,也可能帶動其它台灣公司的模仿效果。
第二、環電在台灣下市前的本益比只有在10-15倍之間,這次環旭A股上市,上市時本益比17倍,上市後漲到41倍,說明兩岸對於企業評價的巨大差異,對於台商企業有一定程度吸引力。
第三、許多台灣大型電子股上市企業如鴻海不一定願意從台灣證交所下市,但是對於分拆子公司在大陸上市,相信都願意考慮。
第四、環旭前身環隆電氣之前在台灣電子股族群,只是一家普通的企業,不能說是特別亮眼,但是轉到A股上市,和大陸的電子股企業相比,顯示了一定程度的相對素質,但也說明大陸投資者恐怕並不是特別了解台灣電子股企業彼此的優劣,越早去大陸A股上市的合資科技企業會越有優勢。
第五、台灣企業必須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台灣母公司不上市,大陸子公司很難獲得批准上市,因為有同業競爭的問題,除非市場不同。目前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成霖潔具是特例,母公司在台灣上市,子公司又在大陸上市,但已經引起中國證監會的關注。
永豐餘
擁有88年歷史的永豐餘集團變身成功,21日宣布旗下文化用紙事業體併入中華紙漿公司,永豐餘造紙則更名為「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說,未來各事業體獨立專精,資產資源活化,有助於引進策略聯盟夥伴、壯大規模。
永豐餘董事會昨日通過,將文化用紙事業分割讓與華紙,華紙預計發行新股6.41億股給永豐餘,未來永豐餘將持有華紙股權達55%,華紙也正式成為永豐餘控股旗下子公司。永豐餘完成轉型最後一塊拼圖,將成為多元化控股集團。
永豐餘原是國內最大造紙集團,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後,主要涵蓋三大領域,分別是造紙、科技與生技。造紙部分有永豐餘工業、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及華紙三大造紙公司;高科技以電子紙廠商元太科技、永奕科技為代表;生技公司則包括新藥太景生技及有機農業公司永豐餘生技。其他多角化事業體還包括申豐化工、中華彩色、捷比達等公司。
未來將啟動下一輪永續發展計畫,包括生物製漿、資源循環利用與零排放。生物製漿是將稻桿以酵素分解製成造紙原料,大幅降低排量,建構綠色企業。
為了提升永豐餘在亞洲市場地位,2005年即開始進行控股轉型,先將工紙事業分割獨為永豐餘工業公司,兩年之後再將消費品事業獨立為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公司,永豐餘工業隨後與日本製紙策略合作,加強大陸市場投資力道;永豐餘消費也展開了消費品多元化經營。
邱秀瑩說,文化用紙分割是永豐餘轉型為控股集團的最後一哩路,與華紙整合後可發揮上下游供應鏈整合效應,未來造林、製漿、造紙可一貫化作業,有助降低成本,提高獲利空間。永豐餘也公布去年年集團營收已達534.7億元,稅後純益20.0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1.21元,是五年來新高,將配發現金股利0.8元。
永豐餘昨天收盤價為14.1元,上漲0.2元。
華紙董事長郭清雄說,世界紙廠整併已是趨勢,過去十年國際前20大紙廠收購案件超過五成;近五年來亞洲超過1億美元的併購案達40件,顯示亞洲造紙業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透過整併增加營運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永豐餘一向走在時代的尖端,24年前(1988),它們是第一家在海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的台灣企業,現在又率先轉型產業控股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比主管機關更了解產業控股的必要性,十年前主管機關曾經推出「投資控股公司」,立意雖佳,但並不成功,繼大眾(FIC)電子之後就沒有其它公司再嘗試,主要原因是法令條文太拘束,限制了企業經營的靈活度。永豐餘的產業控股公司架構是自然形成,雖然不是什麼特定的法令架構,卻是不折不扣的控股公司。
第三、成為控股公司的目的之一是有助於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以永豐餘為例,工業用紙事業部切割後可以和日本製紙合作,而文化用紙又得以成功合併華紙。
第四、永豐餘集團這兩年在何壽山董事長領導下,在永豐金控發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往人民幣業務深耕,成為台灣銀行點心債的領導承銷商,並和大陸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是另外一個銳變成功的例子。
第五、台灣主管機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上市企業應該積極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將子公司和陸資/外資合併或策略聯盟,共同開發中國和全球市場。
UPS / TNT
據英國物流顧問機構Transpor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10年DHL在歐洲市佔率為17.6%,TNT為9.6%,UPS為7.7%,UPS與TNT合併後,歐洲市佔將追上DHL。
BB&T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史特林說:「UPS成功購併TNT,即同宣布獲得勝利,因為若不完成購併協議,其他快遞業的競爭對手就會趁機搶走歐洲市佔率,UPS及TNT將錯失機會而只能等著業績衰退。」
Keple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默德說:「這對TNT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因為全球主要快遞業者中,TNT是規模最小的一家。UPS及TNT在歐洲所重疊的業務,將替UPS創造更多的業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快遞業強強結合,UPS原來歐洲市占率是第三名,和TNT
合併在歐洲可以跳升到坐二望一的位置。
第三、UPS/TNT的合併進一步鞏固了UPS全球快遞霸主的地位。
第二、物流公司全球的整合還會持續下去,中國公司尚未進入全球戰場。
第四、亞洲呢? 這才是下一步好戲。要全面收購大中華物流業者很難,但相信全球三大巨頭應該會積極參股大中華地區快遞物流業者,作為亞洲策略布局的第一步。
惠普
惠普認為IPG和PSG合併勝過單打獨鬥,兩部門都有消費者客戶和企業客戶,整合後更方便推薦整合產品。惠特曼21日表示,要改善執行和提升效率,確定組織架構正確無誤是關鍵第一步。
IPG一度是惠普獲利引擎,賣出的印表機居全球之冠,但大部分收益來自墨水匣和其他備料,兩者獲利率比印表機本身更高,可惜近來業務下滑。
PSG曾遭前執行長亞帕瑟可考慮分拆,但惠特曼予以擱置。她說,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議價。
有趣的是,PC和印表機部門分分合合,似乎是惠普歷任執行長愛玩的遊戲。先是菲奧莉納在2005年下台前予以合併,六個月後,新上任的賀德下令分家,現在惠特曼只是再讓兩者團圓。
我們的看法:
第一、惠普的新策略在新CEO領導下不是那麼激進,處女秀只是另一種 cost down 的策略,說明PC/NB產業的無奈。
第二、個人電腦(PC)和印表機有什麼 synergy ? 說不上來,兩個都是在下滑的生意。
第三、有一點惠特曼是對的,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減價,否則要是把PC現在賣掉,惠普業績將會慘不忍睹。
第四、惠普應該漸漸會從”產品”公司走向”系統”公司,這是大家都在走的路,IBM更將其發揮地淋漓盡致,創造驚人的市值。所以將兩個不太有前景但仍有一定價值的產品結合在一起,在目前當下對惠普來說應該是正確的事。
F1 / 新加坡IPO
一級方程式(F1)賽車的大股東CVC資本夥伴傳已聘請高盛,研議F1部分股票在新加坡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可行性。周三,F1執行長埃克爾司通(Bernie Ecclestone)出面表示,就是他向CVC推薦到新加坡去IPO的。
英國天空新聞指出,F1價值應超過100億美元。新加坡將公司掛牌上市的釋股比例下限定在15%,F1的IPO規模至少15億美元。
私募股權公司CVC資本夥伴於2005至2006年間經由融資收購取得F1 63.4%股份。知情人士指出,CVC往後也將長期掌握F1,正在研議中的IPO僅將釋出一部分持股。
不過,曼聯去年準備IPO時,其營運和獲利能力遭受許多質疑。新加坡S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黃建德(譯音)就表示,同樣的事也可能會發生在F1身上,最終端視F1的獲利能力以及能否為股東創造報酬而定。
但黃建德也指出,F1創造品牌能力有口碑,市占率也佳,其賽事規模在體育界算是名列前茅,相對於曼聯,F1處於較佳立足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F1赴新加坡上市,是新交所繼去年爭取到曼聯足球隊後,另一大勝利。
第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F1賽車在亞洲的兩站,所以F1選擇到新加坡上市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三、新交所在新CEO領導下,改變策略轉而爭取大項目IPO,這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台灣來說,卻是大利多。
第四、F1似乎比曼聯看起來更有市場價值,雖然全球足球人口遠大於賽車觀眾。
第五、全球企業赴亞洲上市是趨勢,台灣應該為自己創造定位,成為全球中小企業大中華最佳上市地點。
福建平潭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個縣,與新竹相隔僅六十八海里;但兩岸官方最近卻為了「平潭綜合實驗區」,引發了一場少見的爭議,證明兩岸的心理距離其實比地理距離相隔更遠。
平潭實驗區與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同,特區是為了實踐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祇有經濟目的,但實驗區除了有經濟實驗的目的外,尚有政治實驗的目的,台灣官方因此懷疑中共想在實驗區內實驗一國兩制,但大陸國台辦卻鄭重否認,並且批評陸委會對兩岸發展的態度太過消極;這是自兩岸互通以來,國台辦與陸委會首次隔海點名叫陣。
國台辦主任王毅雖然強調平潭實驗區是經濟項目,不是政治項目,更不是一國兩制項目,但祇要看過平潭實驗區規劃內容的人,大概都會對王毅的說法有所保留。
平潭實驗區之所以冠上「實驗」之名,目的就是要實驗「五個共同」,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與共同受益,而與大陸共同的對象則是「台灣同胞」,按照福建省長蘇樹林的說法就是,「在平潭劃定一些區域,由台灣的市縣或機構來進行共同開發」,「在劃定區域裡由台灣同胞來進行管理」,「在其他一些區域請台灣同胞來參與管理」。
而且,實驗區最高管理階層的管委會副主任,將由台灣人出任,管委會下屬的四個局級單位的副局長人選,也內定延攬台灣人,擺明了就是要實驗「大陸為正,台灣為副」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雖未有一國兩制之名,卻顯然隱含有一國兩制的企圖。
更何況,按照大陸的官方說法,「實驗區的發展定位為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示範區」,「探索兩岸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且福建官方也一再對外宣傳,四十萬平潭居民「對平潭實驗區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將要發揮的重要作用充滿期待」;可見平潭實驗區在大陸官方的戰略思考中,確實帶有促進和平統一的政治目的。
陸委會把平潭實驗區定位為「有一國兩制之嫌」,其實祇是還原平潭實驗區的本質;而且凸顯誇大實驗區政治性功能的乃是大陸官方,並非台灣的陸委會,陸委會如果不對平潭實驗區表明立場,不讓有意投資或參與實驗區管理的台灣民眾瞭解實驗區的本質究竟為何,那是陸委會嚴重有失職守。
然而,台灣內部不但有人附和國台辦的說法,把批評的矛頭指向陸委會,甚至也有政黨主動促銷平潭實驗區計畫;這些支持平潭實驗區的人認為,大陸即使在搞一國兩制,「但他們在大陸搞,又不在台灣搞,何懼之有?」而且,「五個共同」也可以趁機把台灣經驗帶進平潭實驗區,對大陸發揮反統戰效果,何樂不為?
針對陸委會消極看待大陸推動的平潭實驗區計畫,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平潭計畫是個和平試點,也是台灣推動大陸政改的跳板,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與大陸進行協商,共同推動平潭計畫,展開民間交流合作。
郁慕明說,在「前進平潭、深化交流」的前提下,新黨即日起成立「台灣平潭關係協會」(台平會),大陸則可以成立「平潭台灣關係協會」(平台會),比照海基、海協兩會的運作模式,共同開發平潭。台平會由李勝峰擔任會長,吳成典擔任祕書長,將推薦人才到平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長期來說,平潭當然有政治的目的,但對台灣來說,不一定是件壞事,平潭是一個港口,也是一個中心(Hub),不僅有船舶的進出,也有人流、物流、金流和信息流,在全球化資源自由流動的時代,能成為一個中心就有一定的價值,平潭就是這樣一個區域中心。
第二、平潭的實驗意味濃厚,主要在於台灣人共同管理,台灣政府當然會跳出來反對,但我們看到的感覺是大陸對這樣政策其包容開放程度,令人驚訝,不是隨便用統戰就可以否定的。
第三、香港特首改選,原先不被看好的梁振英勝出,大陸中央原先支持的唐英年一直犯錯,形象大受影響,民意支持下滑,北京改而相挺良梁振英。你可以說梁振英是因為有北京中央支持而當選,但很少香港人會認同這種觀念,更大的意義是梁振英有民意作基礎,選民就像消費者,掌握了消費者就贏了市場,即使李嘉誠一路支持唐到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第四、平潭是否會有”市場”尚待時間證明,但其在最短時間內打開了市場經濟的第一課 - 「品牌知名度」卻是不爭的事實,台灣原來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平潭是作什麼的,大陸同胞對海西的了解也有限,但是台灣陸委會跳出來反對平潭,卻把平潭題材炒成熱門話題,這可能是兩岸決策官員都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福建省長 / 平潭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能否投資,近來引發外界討論。正在台灣進行「鄉情之旅」訪問的福建省長蘇樹林昨表示,福建「後發優勢」明顯,全球化時代的政府角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對此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政府對平潭無特定立場,只是要提醒台商,投資前要作通盤性評估與考量。
蘇樹林昨下午在新竹參加「平潭綜合實驗區參訪座談會」,致詞時他特別針對平潭案做出說明表示,在全球化時代,政府角色已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沒有梧桐樹,招不來金鳳凰。」
他強調說,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新興市場,而福建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市場,福建的競爭力「後發優勢」明顯,這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由招商進入到選商選才,現在不需要政府官員各處去跑招商,更不需要省長去辦這個事情!」
蘇樹林指出,福建是按照發展原則、產業發展方向、環境優勢,在眾多項目裡面進行選擇,「平潭也是這樣」;而平潭離新竹最近,對台確實是平潭最大的優勢,但同時,平潭也向全球、世界全面開放。
他也強調,大陸中央給平潭「對台方面非常優惠的政策」,這是對台灣釋放善意,「如果這種善意讓少數台灣朋友感到不滿意的話,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會做出傷害台灣同胞感情、傷害台灣同胞利益的事情。」
對於蘇樹林的回應,應新竹縣市政府邀請蒞會的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在會後表示,福建跟台灣是最接近、最親近的一個省分,政府對平潭沒有特定立場,或對某一個投資案有特別的想法,政府是提醒投資者注意,不只是平潭,所有的投資地點,都必須注意風險等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建蘇省長的回答真是高招,三兩下就把最近引起廣大爭議的平潭話題作了重新詮釋。
第二、蘇省長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 :「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地理界線,政府的影響力只能達到一個程度,企業的投資意志與行為,不是政府可以主宰得了的。
第三、蘇省長提到的第二個重點是政府的角色 - 「不是招商,而是營造環境」。招商還是勉強的,創造投資環境卻可能讓人主動上門。台灣不能阻止台商去平潭投資,所應做的就是趕緊打造高雄(或其它地方)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成為吸引全球的中心。
第四、平潭不只對台灣開放,也對全世界開放,但是對台商特別有優惠是事實,大陸將來有利用平潭和台灣對接的想法。看到浦東和深圳興起的過程,沒有人會懷疑大陸是否能夠成功用政策扶植平潭的興起,我們不要再一昧唱衰平潭,而應思考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台灣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利用兩岸合作而創造雙贏。
重慶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兼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21日會見到重慶出席「中國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的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一行人。張德江表示,重慶今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保持對外開放的連續性、穩定性,進一步豐富完善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
重慶市長黃奇帆日昨也向台灣筆電廠商信心喊話,強調重慶市政府會信守承諾,兌現筆電產業相關扶持及配套政策,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廠房宿舍的建設,滿足擴大產能的需要。
也在重慶投資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21日說,大陸是人治的社會,重慶市換了新領導,後續會怎麼樣,還要再觀察看看,短期內公司在重慶的布局不變。重慶市的接連動作,展現十足誠意,稍微化解台商對於政策生變的疑慮。而法人也普遍認為,薄熙來下台應不致影響重慶的長期經濟政策發展,心理衝擊大於實質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真是可憐,所有的IT/NB大廠跟著惠普遷到重慶,以為是找到了新金礦,誰又能料到政治變化。
第二、台商可能會走上日本製造業的後塵,在亞洲各地分散生產基地,中國大陸僅有一個基地還不夠。以往台商在大陸是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華北到西部,跟隨產業鏈龍頭拼命地蓋廠,現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台商勢必要改變思維,將某些工廠改成協調中心,並且分散生產基地。
第三、台商到重慶投資不應該只是做同樣的事: 利用低廉的勞工供貨給全球市場,而更應該思考如何立足中國市場,不管是高科技或零售行業。
第四、重慶投入雲計算的決心值得台商重視,作為中國大陸新興的NB生產基地,重慶有政策、資金、技術、生產、市場等優勢,是台灣IT大廠可以深入探討的方向。
高端裝備製造業
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前景可期,《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制定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規畫》(以下簡稱《規畫》)將於近期發布,未來高端裝備製造業將著重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智慧製造5大領域,預期年產值可達6兆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證券報》報導,工信部規畫司發展規畫處處長姚珺19日在出席2012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時表示,《規畫》正在財政部和發改委會簽,有望近期發布,未來將對大陸高端裝備製造業有莫大助益。
姚珺指出,《規畫》是由工信部制訂,提出至2015年時高端裝備銷售產值將占裝備製造業比例20%以上,預計年銷售產值將高達6兆元。
工信部表示,大陸高端製造業規畫重點方向包括航空、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衛星製造及應用、智慧製造裝備5大領域;側重增強自主創新、強化提升基礎、提高資訊化水準及促進製造服務化4方面;並將從創新促進、市場培育和完善投融資政策3方面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
姚珺並強調,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不僅是推動大陸工業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未來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更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以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堅實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台灣最缺的一塊產業,連邊都沾不上,二十年前台灣曾經想要發展航太工業,後來失敗了,連航太工業代工配套也都沒什麼進展。
第二、台灣的機會點在哪? 我認為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光機電一體化。台灣有完整的IT產業鏈,以及優秀的商業化、市場化人才,可以協助大陸高端裝備製造在電子化程度的提昇; 另外台灣有很強的機械業以及光電行業,這種整合的能力是可以和大陸互相配合的。
第三、台灣電子產業過去太著重在電腦和手機領域,沒有和其它行業應用接軌。現在全球的趨勢是「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所有的物件都要智能化,形成一個系統,若能和中國大陸政府力推的高端裝備製造結合,對台灣電子業來說將是一大突破。
華為
華為釋單、強攻企業市場,鴻海、智邦等台廠受惠!華為企業業務事業部全球副總裁賈朝龍,21日專程來台,主持華為在台舉辦的企業用戶全球合作夥伴會議。
同時,透露華為來自企業(Enterprise)市場營收將從去年38億美元、2015年大步擴大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並以搶下全球市占第2、雲端市占全球第3為目標。
為了快速擴大企業市場全球市占,華為將釋出大筆訂單,賈朝龍表示,包括交換機、伺服器、新一代路由器等出貨量較大的產品,會直接下單給台廠;尤其第3代企業路由器預定6月發表9月發貨、未來出貨量很大,台廠絕對是華為企業端供應鏈的受惠商。
據透露,鴻海除了是華為在手機、網卡、零組件、平板電腦、固定網路終端產品、及觸控螢幕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主要合作夥伴,也是華為企業網路重要代工及合作夥伴;另外,智邦之前曾經是華為及3M合資公司華為3COM的重要合作夥伴,明泰、欣興電子、華通電腦,晶片及IC設計商雷凌及RICHTEK等,未來都有機會受惠。
華為指出,華為2009年在企業市場的營收貢獻度只有1億美元、2010年20億美元、去年39億美元,而2015年的目標營業額則拉高至150-2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500-6,000億元的營業額,展現華為繼電信設備挺進全球前3大市占之後,在企業用戶市場強大的企圖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已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公司,現在又積極布局企業市場,等於是直接挑戰思科這樣的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加強和華為合作,有很好的機會。過去台灣花了很多心力爭取思科、HP的大單,現在轉成華為,更好溝通,彼此還有民族情感。
第三、基於國防安全考慮,美國朝野把華為當成敵人,連三百萬美元的投資也不允許,台灣若要把華為當成敵人,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第四、華為應該將和台灣的關係從貿易夥伴昇華到投資夥伴,台灣主管當局應該開放大陸對台灣電信事業的投資,包括中國移動投資遠傳電信,電信現在和IT還是密不可分,而華為應該和台灣產業鏈緊密合作,從雲計算開始合作,共訂標準,共同開發,共同開拓中國和世界市場。
環旭
頂著蘋果概念股的光環,日月光子公司環旭電子登陸A股後首度公布財報,受歐債危機與電子業景氣不佳等因素影響,去年收入和盈利雙降。不過,環旭電子看好大陸市場成長潛力,大陸電子製造業將持續增長。
環旭電子上周五收盤報人民幣14.51元(約新台幣68元),下跌1.16%。環旭電子2月20日登陸A股,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報人民幣11.63元(約新台幣55元),比原訂發行價人民幣7.6元大漲53%。上市五天就暴漲117%,曾被市場冠以「新股王」的頭銜。
財報顯示,環旭電子去年營收為人民幣127億元(約新台幣595億元),年減7.3%;淨利為人民幣4.52億元(約新台幣21億元),年減16.13%;毛利率11.36%,年減0.07%;每股盈餘為人民幣0.5元,年減16.7%。並提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45元。
財報指出,去年受到歐債危機因素影響,導致環旭電子全年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因此全年業績比2010年衰退。一般而言,電子業上半年業績比下半年低,比例約為45:55,但去年下半年行業景氣不如以往的較高水準,因此,環旭電子下半年營收和上半年表現相近。
從銷售產品來看,環旭電子主要銷售通訊類、消費電子類、電腦及存儲類和工業類等產品。消費類產品營收縮水最多,達人民幣23.4億元,年減12%,因為下半年受到液晶電視成長趨緩的影響,主要客戶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的訂單大幅減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環旭電氣從台灣下市,在大陸A股重新上市,創造了一個紀錄,說明日月光集團這群”花旗幫”財技高超,也可能帶動其它台灣公司的模仿效果。
第二、環電在台灣下市前的本益比只有在10-15倍之間,這次環旭A股上市,上市時本益比17倍,上市後漲到41倍,說明兩岸對於企業評價的巨大差異,對於台商企業有一定程度吸引力。
第三、許多台灣大型電子股上市企業如鴻海不一定願意從台灣證交所下市,但是對於分拆子公司在大陸上市,相信都願意考慮。
第四、環旭前身環隆電氣之前在台灣電子股族群,只是一家普通的企業,不能說是特別亮眼,但是轉到A股上市,和大陸的電子股企業相比,顯示了一定程度的相對素質,但也說明大陸投資者恐怕並不是特別了解台灣電子股企業彼此的優劣,越早去大陸A股上市的合資科技企業會越有優勢。
第五、台灣企業必須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台灣母公司不上市,大陸子公司很難獲得批准上市,因為有同業競爭的問題,除非市場不同。目前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成霖潔具是特例,母公司在台灣上市,子公司又在大陸上市,但已經引起中國證監會的關注。
永豐餘
擁有88年歷史的永豐餘集團變身成功,21日宣布旗下文化用紙事業體併入中華紙漿公司,永豐餘造紙則更名為「永豐餘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說,未來各事業體獨立專精,資產資源活化,有助於引進策略聯盟夥伴、壯大規模。
永豐餘董事會昨日通過,將文化用紙事業分割讓與華紙,華紙預計發行新股6.41億股給永豐餘,未來永豐餘將持有華紙股權達55%,華紙也正式成為永豐餘控股旗下子公司。永豐餘完成轉型最後一塊拼圖,將成為多元化控股集團。
永豐餘原是國內最大造紙集團,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後,主要涵蓋三大領域,分別是造紙、科技與生技。造紙部分有永豐餘工業、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及華紙三大造紙公司;高科技以電子紙廠商元太科技、永奕科技為代表;生技公司則包括新藥太景生技及有機農業公司永豐餘生技。其他多角化事業體還包括申豐化工、中華彩色、捷比達等公司。
未來將啟動下一輪永續發展計畫,包括生物製漿、資源循環利用與零排放。生物製漿是將稻桿以酵素分解製成造紙原料,大幅降低排量,建構綠色企業。
為了提升永豐餘在亞洲市場地位,2005年即開始進行控股轉型,先將工紙事業分割獨為永豐餘工業公司,兩年之後再將消費品事業獨立為永豐餘消費品實業公司,永豐餘工業隨後與日本製紙策略合作,加強大陸市場投資力道;永豐餘消費也展開了消費品多元化經營。
邱秀瑩說,文化用紙分割是永豐餘轉型為控股集團的最後一哩路,與華紙整合後可發揮上下游供應鏈整合效應,未來造林、製漿、造紙可一貫化作業,有助降低成本,提高獲利空間。永豐餘也公布去年年集團營收已達534.7億元,稅後純益20.0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為1.21元,是五年來新高,將配發現金股利0.8元。
永豐餘昨天收盤價為14.1元,上漲0.2元。
華紙董事長郭清雄說,世界紙廠整併已是趨勢,過去十年國際前20大紙廠收購案件超過五成;近五年來亞洲超過1億美元的併購案達40件,顯示亞洲造紙業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必須透過整併增加營運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永豐餘一向走在時代的尖端,24年前(1988),它們是第一家在海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的台灣企業,現在又率先轉型產業控股公司。
第二、台灣企業比主管機關更了解產業控股的必要性,十年前主管機關曾經推出「投資控股公司」,立意雖佳,但並不成功,繼大眾(FIC)電子之後就沒有其它公司再嘗試,主要原因是法令條文太拘束,限制了企業經營的靈活度。永豐餘的產業控股公司架構是自然形成,雖然不是什麼特定的法令架構,卻是不折不扣的控股公司。
第三、成為控股公司的目的之一是有助於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以永豐餘為例,工業用紙事業部切割後可以和日本製紙合作,而文化用紙又得以成功合併華紙。
第四、永豐餘集團這兩年在何壽山董事長領導下,在永豐金控發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往人民幣業務深耕,成為台灣銀行點心債的領導承銷商,並和大陸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是另外一個銳變成功的例子。
第五、台灣主管機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上市企業應該積極轉型成為控股公司,將子公司和陸資/外資合併或策略聯盟,共同開發中國和全球市場。
UPS / TNT
據英國物流顧問機構Transpor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10年DHL在歐洲市佔率為17.6%,TNT為9.6%,UPS為7.7%,UPS與TNT合併後,歐洲市佔將追上DHL。
BB&T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史特林說:「UPS成功購併TNT,即同宣布獲得勝利,因為若不完成購併協議,其他快遞業的競爭對手就會趁機搶走歐洲市佔率,UPS及TNT將錯失機會而只能等著業績衰退。」
Keple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默德說:「這對TNT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因為全球主要快遞業者中,TNT是規模最小的一家。UPS及TNT在歐洲所重疊的業務,將替UPS創造更多的業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快遞業強強結合,UPS原來歐洲市占率是第三名,和TNT
合併在歐洲可以跳升到坐二望一的位置。
第三、UPS/TNT的合併進一步鞏固了UPS全球快遞霸主的地位。
第二、物流公司全球的整合還會持續下去,中國公司尚未進入全球戰場。
第四、亞洲呢? 這才是下一步好戲。要全面收購大中華物流業者很難,但相信全球三大巨頭應該會積極參股大中華地區快遞物流業者,作為亞洲策略布局的第一步。
惠普
惠普認為IPG和PSG合併勝過單打獨鬥,兩部門都有消費者客戶和企業客戶,整合後更方便推薦整合產品。惠特曼21日表示,要改善執行和提升效率,確定組織架構正確無誤是關鍵第一步。
IPG一度是惠普獲利引擎,賣出的印表機居全球之冠,但大部分收益來自墨水匣和其他備料,兩者獲利率比印表機本身更高,可惜近來業務下滑。
PSG曾遭前執行長亞帕瑟可考慮分拆,但惠特曼予以擱置。她說,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議價。
有趣的是,PC和印表機部門分分合合,似乎是惠普歷任執行長愛玩的遊戲。先是菲奧莉納在2005年下台前予以合併,六個月後,新上任的賀德下令分家,現在惠特曼只是再讓兩者團圓。
我們的看法:
第一、惠普的新策略在新CEO領導下不是那麼激進,處女秀只是另一種 cost down 的策略,說明PC/NB產業的無奈。
第二、個人電腦(PC)和印表機有什麼 synergy ? 說不上來,兩個都是在下滑的生意。
第三、有一點惠特曼是對的,PC業務賦予惠普必要規模,有利採購減價,否則要是把PC現在賣掉,惠普業績將會慘不忍睹。
第四、惠普應該漸漸會從”產品”公司走向”系統”公司,這是大家都在走的路,IBM更將其發揮地淋漓盡致,創造驚人的市值。所以將兩個不太有前景但仍有一定價值的產品結合在一起,在目前當下對惠普來說應該是正確的事。
F1 / 新加坡IPO
一級方程式(F1)賽車的大股東CVC資本夥伴傳已聘請高盛,研議F1部分股票在新加坡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可行性。周三,F1執行長埃克爾司通(Bernie Ecclestone)出面表示,就是他向CVC推薦到新加坡去IPO的。
英國天空新聞指出,F1價值應超過100億美元。新加坡將公司掛牌上市的釋股比例下限定在15%,F1的IPO規模至少15億美元。
私募股權公司CVC資本夥伴於2005至2006年間經由融資收購取得F1 63.4%股份。知情人士指出,CVC往後也將長期掌握F1,正在研議中的IPO僅將釋出一部分持股。
不過,曼聯去年準備IPO時,其營運和獲利能力遭受許多質疑。新加坡S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黃建德(譯音)就表示,同樣的事也可能會發生在F1身上,最終端視F1的獲利能力以及能否為股東創造報酬而定。
但黃建德也指出,F1創造品牌能力有口碑,市占率也佳,其賽事規模在體育界算是名列前茅,相對於曼聯,F1處於較佳立足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F1赴新加坡上市,是新交所繼去年爭取到曼聯足球隊後,另一大勝利。
第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F1賽車在亞洲的兩站,所以F1選擇到新加坡上市也是很正常的事。
第三、新交所在新CEO領導下,改變策略轉而爭取大項目IPO,這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台灣來說,卻是大利多。
第四、F1似乎比曼聯看起來更有市場價值,雖然全球足球人口遠大於賽車觀眾。
第五、全球企業赴亞洲上市是趨勢,台灣應該為自己創造定位,成為全球中小企業大中華最佳上市地點。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陸資來台第三波, 陸企跨國併購, 億光 LED, 陳冲 金融整併, 國泰金控, 玉山 四信, 三星, 聯電
陸資來台第三波
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大鬆綁,行政院15日審查完成,新增開放陸資來台參股LED,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積體電路、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等五大關鍵性製造業,陸資投資現有事業比率由10%大幅放寬為低於50%,提高陸資來台誘因,為我產業注入新活水。
另外,製造業方面也大幅放寬,累計製造業開放幅度高達97%,公共建設為54%,服務業達五成。行政院昨天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審查定案。近日呈報行政院長陳核定,正式拍板定案後,對外公布,預定3月底前上路。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已宣示,在兩岸投保協議簽署生效後,除電子、製造業外,研擬加大對台投資領域,包括基礎設施等。上半年江陳八會兩岸將簽署投保協議,陸資加碼來台投資指日可待。
這波開放中,主要為五大關鍵性產業積極尋求出海口,包括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等陸資參股比率大幅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如友達、奇美電等持股不得超過1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全部一律放寬為低於50%。 十項次低關鍵性產業肥料、冶金機械、木工機械設備等製造業,陸資參股比率一併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持股不得超過2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一律放寬為低於50%。
政府高層強調,我方希望藉由放寬陸資參股面板等比率,提高陸資來台參股誘因,加上產業合作策略配套,讓面板等產業找到出海口和產業發展新方向。 未來陸資來台投資製造業,將由兩大關卡把關,一、陸資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二、陸資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 服務業開放倉儲服務業等,公共建設新增25項,陸資可以BOT方式參與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製造業這次開放幅度高達97%,但是難道製造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陸資為何要帶台灣來投資製造業? 台灣自己都在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兩岸的製造業若能共同合作,一起去併購外國企業,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作法。
第二、高科技產業政府顯得很著急,但光將陸資參股比例提高是否能夠有效吸引陸資來台尚有待觀察,兩岸的半導體和面板企業恐怕要坐下來,共同思考業務彼此緊密合作的方法,這可能牽涉到企業和產業鏈的重組,但卻是必要的程序。
第三、公共工程開放了54%,當然我們肯定李鴻源的建議和胸襟,但台灣可能需要直接開放陸資投資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如桃園航空城和高鐵,陸資有錢,但是一定要參與具有指標性的個案。
第四、整體來說,陸資開放還是碰到了老問題: 陸資想投資的沒有開放,開放的產業又不是陸資真正有興趣的,解決之道是從「負面表列」改成「正面表列」,相信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行政和溝通成本。
陸企跨國併購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僅今年前兩月,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就有15起,占全球總案例數13%,相關披露金額總計62.31億美元,更占總金額的65.7%。
去年以5.3億澳元收購澳洲瑪納森食品75%股權的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表示,融資是推進國際化的關鍵環節,如果還有財務投資者願意合作,他們能讓光明在治理結構、國際融資、國際化人才等方面更有優勢。
以大陸商務部資料來看,去年以併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共22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7%,併購領域主要涉及採礦、製造、電力生產、交通運輸和批發零售業等;去年最大的境外收購案則為中化集團,其以30.7億美元收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權。
在大陸官方文件近來外貿發展上,出現大量「走出去」的關鍵字,重點也是併購,僅今年1到2月就有15起併購案,等於4天就有1起大型跨國併購案,金額更占全球6成5,可見大陸企業的口袋之深與積極程度。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也顯示,去年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基金)支援的海外併購案為17起,交易總金額59.58億美元,相較2010年併購數量增長70%,交易總金額也增長55.6%。
因為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融資難,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表示,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得到的金融支援少,一方面是民營企業自身不願意找銀行融資,再來就是銀行的放貸條件比較嚴格,民營企業難以通過審查,所以實體企業開始選擇和投行、PE等金融機構組團,以解決國際化推進過程中的融資問題。
此外金融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推出的「CVAwards 2011年中國投資銀行併購業務排行榜」中,以製造業交易的數量最多,其次是能源礦及IT業,但以金額來說,以能源礦業交易規模最大,其次是金融業。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表示,傳統製造業面臨大規模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行業整合空間巨大;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影響,能源領域的出境併購及資產整合也持續活躍;IT行業因大陸國務院政策推動,行業內併購也開始加速。房地產行業併購也相對活躍,主因在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下,行業已開始「洗牌」。
近日發表去年業績的SOHO中國,去年僅在上海就完成7個專案、154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規模,且認為今年還會有更多收購機會出現,將繼續關注北京、上海及其他一線城市商業物業;日前的土豆、優酷合併案,花旗集團也認為,這是業內一輪併購浪潮的開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能源的併構仍會是中國大陸這兩年海外併構的主流,中國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國家,海外M&A符合國家戰略。
第二、中國已經徹底扭轉了全球併構的方向與版圖,今年前兩月的數字相當驚人,竟然能夠占到全球併構總額的65%。
第三、歐美對於海外併構風險認知的程度和中國大陸不同,歐美到亞洲來併構是「新興市場」投資,屬於風險較高的策略發展領域,中國到歐美去併構是到「發達國家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中國大陸企業投資的風險不在於行業本身,而在於投資後的管理,因為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執行上會比較困難。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外併構的行業以製造業最多,說明製造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這是台灣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第五、陸企在進行「海外併構」之前,不妨多考慮「海峽併構」(cross-strait M&A),尋找台灣的優良企業一起攜手合作,台灣剛公布的第三波陸企投資產業名單,製造業開放的比例高達97%,台灣可以補強大陸企業最缺乏的人才、管理和技術。
億光 / LED
素有LED產業教父之稱的億光(2393)董事長葉寅夫昨表示,南韓三星的確是可畏的對手,也是台廠學習的對象,不過面對三星來勢洶洶的價格戰,葉寅夫直言,台灣上下游廠商應該要持續提升競爭力,聯合起來迎面痛擊三星。
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昨開幕,共計321家照明廠商參展,並使用782個攤位,展出規模年成長20%。葉寅夫昨親自接待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等貴賓參觀攤位。
葉寅夫表示,其實從今年1、2月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廠商的營收來看,大家業績還是比去年同期下滑10~20%,而億光目前產能利用率也僅約70%。不過現在看起來,市場需求確實有回溫跡象,只要不要出現世界性經濟問題,接下來LED市況可望逐月逐季好轉。
葉寅夫直言,面對三星以垂直整合方式壓低價格,台廠只能被動應戰,雖然台廠降低成本能力很強,但賺的錢卻不一定比對手多,況且LED價格變化太快,不管是LED晶粒廠或封裝廠都要全力降低成本,同時要提升技術、增加發光效率及產品開發速度,即使目前市況艱難,台廠須加強上下游合作,並以鞏固客戶為第一要務。
對於LED照明,葉寅夫表示,應該要到今年第4季需求才會起來,因為大家對於甜蜜點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7瓦產品10美元(295元台幣)是甜蜜點,有人覺得是10瓦產品10美元,因此,包括政府及廠商都還要再教育終端消費者節能觀念。
包括葉寅夫及晶電(2448)董事長李秉傑日前都呼籲政府補助LED產業,葉寅夫表示,他們所說的補助是希望政府補助民眾,像補助節能家電一樣,不是補助企業。
談到南亞光電決定自創LED照明品牌,葉寅夫表示,自創品牌很燒錢,但是台廠也不能只停留在幫人打工的階段。LED照明產品要降價,牽涉到的因素很多,包括上游晶粒、封裝、通路、市場銷售量、自動化產線等各方面都要配合,才能讓產品降價,廠商也能有獲利。
對於南亞光電開始發展LED燈泡自動組裝線,葉寅夫認為,目前市場對於LED照明接受度還是太低,在整體銷售量還不夠的情況下,還不到建置自動組裝線的時間點,太早切入反而會墊高成本。
另外中國日前也公布LED照明補助政策,葉寅夫表示,這還要觀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進度,不過億光本身在中國有合資廠,且路燈產品也通過了中國認證標準,目前在江蘇、廣東、河北及四川都有示範點。
他認為,在世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追求乾淨能源已成未來趨勢。民眾不妨將家中的傳統燈泡換成LED燈,除更具經濟效益,也能為節能減碳貢獻心力。 葉寅夫指出,統計顯示,若將台灣和大陸所有的照明燈換成LED燈,可省下一個半的核四廠,以及6座長江三峽大壩水電廠。LED是乾淨、沒有壓力、生活與經濟上更舒暢的光源。
葉寅夫強調,若台灣能和大陸合作,將可創造出大中華品牌的LED,進而稱霸世界,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品牌,「期望兩岸合作創造這個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葉寅夫是台灣LED產業教父,他的警語值得大家重視。
第二、LED看起來是下一個可能被三星殲滅的台灣產業,三星的優勢是規模經濟和上下游垂直整合,台灣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屬於水平分工,所以必須透過M&A的方式進行產業鏈和產業結構重組。
第三、葉寅夫所謂的中華牌LED,最早是由現在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所提出的,非常有道哩,但為何沒有人實際去實行呢?
第四、台灣業者自己彼此間要整合起來很難,政府又沒有工具(如PE)可以積極推動整合,所以力量要來自第三方,如外資和陸資的VC/PE,目前正是整合兩岸LED資源、產品和市場的最佳時機!
陳冲 / 金融整併
鼓勵金融機構整併,行政院已將「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近期將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會議審查後,呈報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行政院長陳冲16日指出,現在國內金融業體質堪稱史上最佳,逾放比低、資本適足率超過法定二分之一,「現在做金融整併是最好的時候」。台灣擁有兩岸優勢,因此發展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及跟著客戶走,是未來方向,改革方案要一年以上才會出現效果。
創造有利金融機構整併環境,金管會版本的「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將刪除上屆立委增列的「二次金改條款」、即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以免阻礙金融整併。 根據財政部資料,公股持股10%以上的金融機構,若扣除證交所、期交所及台灣集保公司,仍多達12家,包括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台企銀、合庫金控、台灣金控、台產及台壽保等。
陳冲昨赴立法院接受施政總質詢,立委丁守中表示,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競爭力報告中,台灣連續兩年排名13,但金融環境不進反退,銀行體質僅排名51,表現仍有進步空間,政府何時有提升銀行體質的做法。
陳冲說,過去十年來,金融業產值在GDP所占比率一路下降,從8.3%降至5.6%,金融業利差至少縮減一半,經過這幾年努力,現在金融業體質可說是史上最佳,WEF是以ROE(股東權益報酬率)、ROA(總資產報酬率)計算排名,但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我們好」。
陳冲指出,目前逾放比為0.43%,堪稱史上最低;資本適足率逾12%,超過法定8%的一半,現在正是從事金融整併或任何讓金融業能發揮活力等的最佳時機。行政院這次重送金融機構合併法草案,保留過去已協商過的大部份內容,但拿掉了所謂的「二次金改條款」,亦即過去在朝野協商時,立院財委會決議要加入的「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官員說,財政部堅持拿掉此一條文,否則不利公股金融機構的合併,會延宕契機。
修正案重點還包括將金控納入適用對象,未來金控併購可適用多項租稅優惠,並放寬換發被併公司股東所持股分的對價,可包括其他公司股票、現金等,讓合併案可更有彈性。例如,A公司併掉B公司,原本A公司只能拿併購後的新股作為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的對價,以後也可拿C公司或現金等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讓合併案可以有多元選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完全同意陳院長的說法,台灣金融業正處在史上最佳的時刻,所以現在是金融整併最好的時候。
第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台灣整體排名13,銀行體質僅排名51,是否如陳院長所言「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台灣好」值得進一步驗證,歐美很多先進國家是如此,但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難道金融業會輸給台灣?
第三、我們肯定政府修改金融業整併所面臨的一些絆腳石法規所作之努力。
第四、接下來政府要做的事是選擇一、二家公家的銀行,作為整併的發起者,帶動行業的示範效果。
第五、除了公股銀行彼此之間的整併,也要容許公民營銀行整併,和外資、陸資銀行的參股,第二波金改只有將台灣銀行的數目從50家減少10家到40家,希望第三波金改至少能將現在的數目再減少一半。
國泰金控
為兩岸參股作準備,國泰金控16日宣布,將進行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或現增普通股參與海外存託憑證,募資上限新台幣400億元,另將發行海外可轉債,上限4億美元,兩加計預估最大募資金額新台幣520億元,是國泰金成立10年多來最大規模的現增及募資案。
這項募資行動預計在6月股東會通過後,向金管會申請,最快年底募集完成,國泰金發言人李偉正說:「募資目的就是擴展業務、充實資本。」擴展業務範圍即包括投資、併購。
市場預估,這應該是執行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日前公開表示,將與大陸大型、全國性銀行相互參股,若要參股對方必須先募集足夠資金,也可先擴大股本,保留被參股的彈性。
國泰金董事會昨天則是通過募資計畫,預計將發行10億股普通股,募資上限400億元,可能採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募資,也可能是以普通股參與發行ADR或GDR方式,也可能兩者併行,現增後國泰金實收資本額預計提高到1,136億元,成為國內資本額第二高的金控,僅次於中信金的1,144億元。
國泰金去年執行庫藏股,原訂將以此股分發行8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昨天也一併調整為發行4億美元的海外可轉債,即兩項募資計畫預計最高可募集新台幣520億元。
國泰金控民國90年底成立以來,僅有2次大型募資行動,一次是民國91年5月發行7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當時發行目的是為了合併世華銀行,第二次則是發行4.95億美元的GDR,主要是解決世華銀換股合併後產生的庫藏股,之後國泰金便再無大型募資行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大的金控之一,國泰金已經十年沒有現金增資,所以這次大型增資計劃當然特別引起市場的關注。
第二、過去十年,富邦一步一步地透過併購,完成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布局,現在金融版圖已較國泰更為完整,國泰這次在股份增加上預作伏筆,應該是為了將來的併購或參股計畫做準備,而且一定是關於大中華市場,而不會侷限台灣。
第三、雖然去年的兄弟分家對國泰金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國泰金仍然有無與倫比的金字招牌,是許多陸資銀行青睞的合作對象。
第四、併購和透過交換持股形成策略聯盟是國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最佳的策略,國泰應該利用其「形象溢價」,爭取最好的合作條件。
第五、國泰的大陸布局有兩個思考層面: 地域及產品,目前國泰在上海和青島有銀行的布局,產品除了保險本業之外,基金管理也已經和國家開發銀行旗下證劵公司合資,再往下走國泰必須有創意,運用M&A合縱連橫,翹動最大的資源槓桿。
玉山 / 四信
玉山金控(2884)今年再啟動併購,近日宣布1.1億元合併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這是繼去年併新竹的竹南信用合作社後,第二起併購信用合作社的動作。玉山金控財務長陳美滿表示,合併交易完成日訂於今年11月3日,而玉山銀行的分行通路將從現行的132家增至136家,新增的4家分行執照均可遷移至台北市。據了解,今年不排除再併購其他信合社。
玉山金主管表示,去年合併竹南信用合作社的效益已顯現,加上雙方合意併購模式獲得認同,使得和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簡稱嘉義四信)的合併順利。目前嘉義四信作社截至今年1月底的存款總額25.33億元、放款總額2.03億元,而4家據點均設在嘉義市區,總員工人數約30多人,將全數留任。
玉山金主管說,信合社規模太小不利於營運,因此與玉山銀行的合併後,將重新檢討分行據點,且此次併購獲得主管機關同意4家分行據點可遷至台北市。過去玉山金以小而美作定位,在金控總資產達1兆元目標後,經營策略轉趨積極,不僅國內啟動併購,海外布局方面更是金年的重點目標。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表示,中國廣東的東莞分行即將營運,未來3年內增設中國分行據點2~3家,並以長江、珠江三角洲為目標。至於其他海外方面,黃男州說,新加坡分行預定今年6月正式營運,是繼美國洛杉磯分行、香港分行後,第三家海外分行,而玉山銀已在越南胡志明市設有辦事處,並計劃在越南同奈設分行,同時也規劃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申設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管理較佳的民營銀行之一,玉山過去的策略是穩健中求發展,所以連續兩年併購兩家信用合作社,不得不讓人特別關注。
第二、玉山過去給人的印象是自我發展良好,但似乎很難和別人合作,以前國泰金控曾經入股,試圖策略聯盟,但最後無疾而終。幾年前新加坡淡馬錫投資玉山,最後卻選擇退出,理由是「台灣是亞洲其唯一無法賺錢的市場」,也令人充滿疑惑。
第三、從名字就看得出來,玉山是非常本土化的銀行,未來是否能夠成功轉型,跨足海外,有待觀察,適合台灣的不一定適合國外。
第四、玉山今年搶先和大陸阿里巴巴淘寶網合作,跨足兩岸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說明其前瞻戰略眼光和執行力。
第五、玉山企圖心可以更大膽些,在經歷了信用合作社這種小型併購後,下一步應該發掘更大的併購標的,積極成為台灣金融產業整合的先鋒。
三星
全球最大電視與記憶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16日在首爾總部舉行年度股東大會。三星表示,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但該公司仍將持續提高競爭力,讓營運表現再創巔峰。會中並通過分拆液晶面板(LCD)事業。
三星電執行長崔志成在股東會中說:「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產業重整將加速,全球競爭也將加劇。」今年三星將持續提高核心業務的「硬體競爭力」,並加強軟體、設計和服務等「軟科技」的競爭力,同時強化醫療設備等新領域,且要全面建立起專利反應系統,更積極捍衛旗下專利。三星目前正與蘋果在全球有多起官司。
三星股東另在會中通過分拆旗下LCD事業,暫名為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將自4月1日起營運,資本額達7,500億韓元(6.67億美元)。根據分拆計畫,這家顯示器公司的股份將全數由三星持有,三星現任LCD事業負責人朴東健為新公司總裁。三星高層表示:「分拆LCD事業將使新公司更快作出決策,並及時回應客戶的需求。」
三星的LCD事業一向聚焦於生產大型平面顯示器,但由於小型行動裝置熱銷,大型平面顯示器的銷售不振。另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電視銷售疲弱,也衝擊LCD事業的利潤。去年LCD事業營虧7,500億韓元。
崔志成表示,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讓新LCD公司與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市場預期上半年完成合併。SMD主要生產用於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三星電子與三星數位影像公司(SDI)各持有SMD一半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三星分拆LCD的動作值得我們研究。
第二、三星平面顯示器和台灣面臨一樣的危機和挑戰: 大型平面顯示器銷售不振,受到小型行動裝置熱銷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強如三星的LCD事業部也面臨虧損。
第三、我們認為三星一定會讓新LCD公司和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OLED是下一代的顯示器,三星開發的AMOLED更有獨到的市場領導地位,將電視LCD和手機LCD/OLED結合在一起可以讓事業部彼此相互支援,創造綜效,我認為這次的切割LCD部門是為再下一步的合併SMD部門做準備。
第四、台灣和日本似乎採用不同的作法: 奇美電有意切割中小觸控面板部門,成立另一家公司; 日本政府則已經出資10億美元,成立「Japan Display」,整合三家中小尺寸面板業者為一家新公司。
聯電
外電報導,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行銷副總諾恩(Micahel Noonen)發出豪語,公司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這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晶圓代工二哥寶座,台灣獨霸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地位面臨挑戰。
聯電16日不願對競爭對手狀況置評。業界認為,台積電、聯電聯手稱霸全球晶圓代工業多年,近年三星、格羅方德崛起,台灣晶圓雙雄腹背受敵,格羅方德規模超越聯電,讓晶圓代工業版圖大洗牌,台灣應更審慎因應「美韓夾擊」帶來的衝擊。
格羅方德是超微2009年獨立而出的晶圓代工廠,2010年收購當時為全球第三大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據了解,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超越聯電,主要受惠手持式裝置相關訂單挹注,加上有超微訂單大舉挹注,以及特許先前客戶支援等三大因素。
格羅方德成立以來,一直以超越聯電為最大目標,但因該公司未掛牌上市,未對外發布每季營收數字。外電報導,諾恩表示,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聯電去年第四季營收為244.3億元(約8.1億美元),業界估,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約8.5億至9億美元(約新台幣250億至265億元),兩者相距不大,卻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全球晶圓代工二哥寶座。
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市調機構IC Insight預估,格羅方德去年年營收約35.8億美元(約新台幣1,056億元),仍低於聯電的37.6億美元(約新台幣1,109億元),並遠遜於台積電的146億美元(約新台幣4,307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最自豪的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節節滑落,除了台積電面臨來自三星的強大競爭以外,現在聯電又失去了第二名寶座,台灣的半導體業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四大「慘」業之一。
第二、新加坡特許(Chartnered)因為打不過台灣人,乾脆出讓股權給阿布達比投資ATI旗下的控股公司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後者為何能在短期超越聯電,令人不解,可能是因為資金實力雄厚,以及不斷透過兼併收購壯大自己的緣故,也可能是來自聯電自己的衰退。
第三、台灣的經濟發展從八十年代政府扮演強力推手的「產業政策主導」到現在的「尊重市場經濟」,經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總而言之就是政府對高科技完全沒有想法和清楚的對策,目前經濟部對傳統產業有所謂的「傳產維新」,金融業有「加速整併」以及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服務業也有重點發展服務經濟以及利用觀光業吸引陸客來台灣光,但高科技行業呢? 台灣不只是要再找下一波的新興戰略產業,對於既有的產業更要積極轉型和整合,找出和韓國人競爭的對策。
第四、台灣最近開放陸資參股台灣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光開放參股不能解決問題,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學了一半的台灣技術,也是搞得一蹋糊塗,如中芯集成電路,現在是兩岸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如何共同找到共贏方程式的時候了。
第三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大鬆綁,行政院15日審查完成,新增開放陸資來台參股LED,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積體電路、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等五大關鍵性製造業,陸資投資現有事業比率由10%大幅放寬為低於50%,提高陸資來台誘因,為我產業注入新活水。
另外,製造業方面也大幅放寬,累計製造業開放幅度高達97%,公共建設為54%,服務業達五成。行政院昨天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審查定案。近日呈報行政院長陳核定,正式拍板定案後,對外公布,預定3月底前上路。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已宣示,在兩岸投保協議簽署生效後,除電子、製造業外,研擬加大對台投資領域,包括基礎設施等。上半年江陳八會兩岸將簽署投保協議,陸資加碼來台投資指日可待。
這波開放中,主要為五大關鍵性產業積極尋求出海口,包括面板、半導體、工具機等陸資參股比率大幅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如友達、奇美電等持股不得超過1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全部一律放寬為低於50%。 十項次低關鍵性產業肥料、冶金機械、木工機械設備等製造業,陸資參股比率一併鬆綁,由目前的參股現有事業持股不得超過20%,合資新設事業須低於50%,一律放寬為低於50%。
政府高層強調,我方希望藉由放寬陸資參股面板等比率,提高陸資來台參股誘因,加上產業合作策略配套,讓面板等產業找到出海口和產業發展新方向。 未來陸資來台投資製造業,將由兩大關卡把關,一、陸資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二、陸資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 服務業開放倉儲服務業等,公共建設新增25項,陸資可以BOT方式參與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製造業這次開放幅度高達97%,但是難道製造業是台灣的未來嗎? 陸資為何要帶台灣來投資製造業? 台灣自己都在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兩岸的製造業若能共同合作,一起去併購外國企業,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作法。
第二、高科技產業政府顯得很著急,但光將陸資參股比例提高是否能夠有效吸引陸資來台尚有待觀察,兩岸的半導體和面板企業恐怕要坐下來,共同思考業務彼此緊密合作的方法,這可能牽涉到企業和產業鏈的重組,但卻是必要的程序。
第三、公共工程開放了54%,當然我們肯定李鴻源的建議和胸襟,但台灣可能需要直接開放陸資投資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如桃園航空城和高鐵,陸資有錢,但是一定要參與具有指標性的個案。
第四、整體來說,陸資開放還是碰到了老問題: 陸資想投資的沒有開放,開放的產業又不是陸資真正有興趣的,解決之道是從「負面表列」改成「正面表列」,相信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行政和溝通成本。
陸企跨國併購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僅今年前兩月,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就有15起,占全球總案例數13%,相關披露金額總計62.31億美元,更占總金額的65.7%。
去年以5.3億澳元收購澳洲瑪納森食品75%股權的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表示,融資是推進國際化的關鍵環節,如果還有財務投資者願意合作,他們能讓光明在治理結構、國際融資、國際化人才等方面更有優勢。
以大陸商務部資料來看,去年以併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共22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7%,併購領域主要涉及採礦、製造、電力生產、交通運輸和批發零售業等;去年最大的境外收購案則為中化集團,其以30.7億美元收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權。
在大陸官方文件近來外貿發展上,出現大量「走出去」的關鍵字,重點也是併購,僅今年1到2月就有15起併購案,等於4天就有1起大型跨國併購案,金額更占全球6成5,可見大陸企業的口袋之深與積極程度。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也顯示,去年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基金)支援的海外併購案為17起,交易總金額59.58億美元,相較2010年併購數量增長70%,交易總金額也增長55.6%。
因為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融資難,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表示,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得到的金融支援少,一方面是民營企業自身不願意找銀行融資,再來就是銀行的放貸條件比較嚴格,民營企業難以通過審查,所以實體企業開始選擇和投行、PE等金融機構組團,以解決國際化推進過程中的融資問題。
此外金融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推出的「CVAwards 2011年中國投資銀行併購業務排行榜」中,以製造業交易的數量最多,其次是能源礦及IT業,但以金額來說,以能源礦業交易規模最大,其次是金融業。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表示,傳統製造業面臨大規模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行業整合空間巨大;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影響,能源領域的出境併購及資產整合也持續活躍;IT行業因大陸國務院政策推動,行業內併購也開始加速。房地產行業併購也相對活躍,主因在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下,行業已開始「洗牌」。
近日發表去年業績的SOHO中國,去年僅在上海就完成7個專案、154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規模,且認為今年還會有更多收購機會出現,將繼續關注北京、上海及其他一線城市商業物業;日前的土豆、優酷合併案,花旗集團也認為,這是業內一輪併購浪潮的開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能源的併構仍會是中國大陸這兩年海外併構的主流,中國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國家,海外M&A符合國家戰略。
第二、中國已經徹底扭轉了全球併構的方向與版圖,今年前兩月的數字相當驚人,竟然能夠占到全球併構總額的65%。
第三、歐美對於海外併構風險認知的程度和中國大陸不同,歐美到亞洲來併構是「新興市場」投資,屬於風險較高的策略發展領域,中國到歐美去併構是到「發達國家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中國大陸企業投資的風險不在於行業本身,而在於投資後的管理,因為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執行上會比較困難。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海外併構的行業以製造業最多,說明製造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這是台灣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第五、陸企在進行「海外併構」之前,不妨多考慮「海峽併構」(cross-strait M&A),尋找台灣的優良企業一起攜手合作,台灣剛公布的第三波陸企投資產業名單,製造業開放的比例高達97%,台灣可以補強大陸企業最缺乏的人才、管理和技術。
億光 / LED
素有LED產業教父之稱的億光(2393)董事長葉寅夫昨表示,南韓三星的確是可畏的對手,也是台廠學習的對象,不過面對三星來勢洶洶的價格戰,葉寅夫直言,台灣上下游廠商應該要持續提升競爭力,聯合起來迎面痛擊三星。
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昨開幕,共計321家照明廠商參展,並使用782個攤位,展出規模年成長20%。葉寅夫昨親自接待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等貴賓參觀攤位。
葉寅夫表示,其實從今年1、2月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廠商的營收來看,大家業績還是比去年同期下滑10~20%,而億光目前產能利用率也僅約70%。不過現在看起來,市場需求確實有回溫跡象,只要不要出現世界性經濟問題,接下來LED市況可望逐月逐季好轉。
葉寅夫直言,面對三星以垂直整合方式壓低價格,台廠只能被動應戰,雖然台廠降低成本能力很強,但賺的錢卻不一定比對手多,況且LED價格變化太快,不管是LED晶粒廠或封裝廠都要全力降低成本,同時要提升技術、增加發光效率及產品開發速度,即使目前市況艱難,台廠須加強上下游合作,並以鞏固客戶為第一要務。
對於LED照明,葉寅夫表示,應該要到今年第4季需求才會起來,因為大家對於甜蜜點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7瓦產品10美元(295元台幣)是甜蜜點,有人覺得是10瓦產品10美元,因此,包括政府及廠商都還要再教育終端消費者節能觀念。
包括葉寅夫及晶電(2448)董事長李秉傑日前都呼籲政府補助LED產業,葉寅夫表示,他們所說的補助是希望政府補助民眾,像補助節能家電一樣,不是補助企業。
談到南亞光電決定自創LED照明品牌,葉寅夫表示,自創品牌很燒錢,但是台廠也不能只停留在幫人打工的階段。LED照明產品要降價,牽涉到的因素很多,包括上游晶粒、封裝、通路、市場銷售量、自動化產線等各方面都要配合,才能讓產品降價,廠商也能有獲利。
對於南亞光電開始發展LED燈泡自動組裝線,葉寅夫認為,目前市場對於LED照明接受度還是太低,在整體銷售量還不夠的情況下,還不到建置自動組裝線的時間點,太早切入反而會墊高成本。
另外中國日前也公布LED照明補助政策,葉寅夫表示,這還要觀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進度,不過億光本身在中國有合資廠,且路燈產品也通過了中國認證標準,目前在江蘇、廣東、河北及四川都有示範點。
他認為,在世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追求乾淨能源已成未來趨勢。民眾不妨將家中的傳統燈泡換成LED燈,除更具經濟效益,也能為節能減碳貢獻心力。 葉寅夫指出,統計顯示,若將台灣和大陸所有的照明燈換成LED燈,可省下一個半的核四廠,以及6座長江三峽大壩水電廠。LED是乾淨、沒有壓力、生活與經濟上更舒暢的光源。
葉寅夫強調,若台灣能和大陸合作,將可創造出大中華品牌的LED,進而稱霸世界,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品牌,「期望兩岸合作創造這個品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葉寅夫是台灣LED產業教父,他的警語值得大家重視。
第二、LED看起來是下一個可能被三星殲滅的台灣產業,三星的優勢是規模經濟和上下游垂直整合,台灣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屬於水平分工,所以必須透過M&A的方式進行產業鏈和產業結構重組。
第三、葉寅夫所謂的中華牌LED,最早是由現在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所提出的,非常有道哩,但為何沒有人實際去實行呢?
第四、台灣業者自己彼此間要整合起來很難,政府又沒有工具(如PE)可以積極推動整合,所以力量要來自第三方,如外資和陸資的VC/PE,目前正是整合兩岸LED資源、產品和市場的最佳時機!
陳冲 / 金融整併
鼓勵金融機構整併,行政院已將「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近期將由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開跨部會會議審查後,呈報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行政院長陳冲16日指出,現在國內金融業體質堪稱史上最佳,逾放比低、資本適足率超過法定二分之一,「現在做金融整併是最好的時候」。台灣擁有兩岸優勢,因此發展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及跟著客戶走,是未來方向,改革方案要一年以上才會出現效果。
創造有利金融機構整併環境,金管會版本的「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草案,將刪除上屆立委增列的「二次金改條款」、即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以免阻礙金融整併。 根據財政部資料,公股持股10%以上的金融機構,若扣除證交所、期交所及台灣集保公司,仍多達12家,包括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台企銀、合庫金控、台灣金控、台產及台壽保等。
陳冲昨赴立法院接受施政總質詢,立委丁守中表示,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競爭力報告中,台灣連續兩年排名13,但金融環境不進反退,銀行體質僅排名51,表現仍有進步空間,政府何時有提升銀行體質的做法。
陳冲說,過去十年來,金融業產值在GDP所占比率一路下降,從8.3%降至5.6%,金融業利差至少縮減一半,經過這幾年努力,現在金融業體質可說是史上最佳,WEF是以ROE(股東權益報酬率)、ROA(總資產報酬率)計算排名,但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我們好」。
陳冲指出,目前逾放比為0.43%,堪稱史上最低;資本適足率逾12%,超過法定8%的一半,現在正是從事金融整併或任何讓金融業能發揮活力等的最佳時機。行政院這次重送金融機構合併法草案,保留過去已協商過的大部份內容,但拿掉了所謂的「二次金改條款」,亦即過去在朝野協商時,立院財委會決議要加入的「公股持股10%以上金融機構併購須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條文。官員說,財政部堅持拿掉此一條文,否則不利公股金融機構的合併,會延宕契機。
修正案重點還包括將金控納入適用對象,未來金控併購可適用多項租稅優惠,並放寬換發被併公司股東所持股分的對價,可包括其他公司股票、現金等,讓合併案可更有彈性。例如,A公司併掉B公司,原本A公司只能拿併購後的新股作為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的對價,以後也可拿C公司或現金等跟B公司股東換發股分,讓合併案可以有多元選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完全同意陳院長的說法,台灣金融業正處在史上最佳的時刻,所以現在是金融整併最好的時候。
第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台灣整體排名13,銀行體質僅排名51,是否如陳院長所言「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金融業體質都沒有台灣好」值得進一步驗證,歐美很多先進國家是如此,但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難道金融業會輸給台灣?
第三、我們肯定政府修改金融業整併所面臨的一些絆腳石法規所作之努力。
第四、接下來政府要做的事是選擇一、二家公家的銀行,作為整併的發起者,帶動行業的示範效果。
第五、除了公股銀行彼此之間的整併,也要容許公民營銀行整併,和外資、陸資銀行的參股,第二波金改只有將台灣銀行的數目從50家減少10家到40家,希望第三波金改至少能將現在的數目再減少一半。
國泰金控
為兩岸參股作準備,國泰金控16日宣布,將進行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或現增普通股參與海外存託憑證,募資上限新台幣400億元,另將發行海外可轉債,上限4億美元,兩加計預估最大募資金額新台幣520億元,是國泰金成立10年多來最大規模的現增及募資案。
這項募資行動預計在6月股東會通過後,向金管會申請,最快年底募集完成,國泰金發言人李偉正說:「募資目的就是擴展業務、充實資本。」擴展業務範圍即包括投資、併購。
市場預估,這應該是執行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日前公開表示,將與大陸大型、全國性銀行相互參股,若要參股對方必須先募集足夠資金,也可先擴大股本,保留被參股的彈性。
國泰金董事會昨天則是通過募資計畫,預計將發行10億股普通股,募資上限400億元,可能採國內現增發行普通股募資,也可能是以普通股參與發行ADR或GDR方式,也可能兩者併行,現增後國泰金實收資本額預計提高到1,136億元,成為國內資本額第二高的金控,僅次於中信金的1,144億元。
國泰金去年執行庫藏股,原訂將以此股分發行8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昨天也一併調整為發行4億美元的海外可轉債,即兩項募資計畫預計最高可募集新台幣520億元。
國泰金控民國90年底成立以來,僅有2次大型募資行動,一次是民國91年5月發行7億美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當時發行目的是為了合併世華銀行,第二次則是發行4.95億美元的GDR,主要是解決世華銀換股合併後產生的庫藏股,之後國泰金便再無大型募資行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大的金控之一,國泰金已經十年沒有現金增資,所以這次大型增資計劃當然特別引起市場的關注。
第二、過去十年,富邦一步一步地透過併購,完成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布局,現在金融版圖已較國泰更為完整,國泰這次在股份增加上預作伏筆,應該是為了將來的併購或參股計畫做準備,而且一定是關於大中華市場,而不會侷限台灣。
第三、雖然去年的兄弟分家對國泰金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國泰金仍然有無與倫比的金字招牌,是許多陸資銀行青睞的合作對象。
第四、併購和透過交換持股形成策略聯盟是國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最佳的策略,國泰應該利用其「形象溢價」,爭取最好的合作條件。
第五、國泰的大陸布局有兩個思考層面: 地域及產品,目前國泰在上海和青島有銀行的布局,產品除了保險本業之外,基金管理也已經和國家開發銀行旗下證劵公司合資,再往下走國泰必須有創意,運用M&A合縱連橫,翹動最大的資源槓桿。
玉山 / 四信
玉山金控(2884)今年再啟動併購,近日宣布1.1億元合併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這是繼去年併新竹的竹南信用合作社後,第二起併購信用合作社的動作。玉山金控財務長陳美滿表示,合併交易完成日訂於今年11月3日,而玉山銀行的分行通路將從現行的132家增至136家,新增的4家分行執照均可遷移至台北市。據了解,今年不排除再併購其他信合社。
玉山金主管表示,去年合併竹南信用合作社的效益已顯現,加上雙方合意併購模式獲得認同,使得和嘉義第四信用合作社(簡稱嘉義四信)的合併順利。目前嘉義四信作社截至今年1月底的存款總額25.33億元、放款總額2.03億元,而4家據點均設在嘉義市區,總員工人數約30多人,將全數留任。
玉山金主管說,信合社規模太小不利於營運,因此與玉山銀行的合併後,將重新檢討分行據點,且此次併購獲得主管機關同意4家分行據點可遷至台北市。過去玉山金以小而美作定位,在金控總資產達1兆元目標後,經營策略轉趨積極,不僅國內啟動併購,海外布局方面更是金年的重點目標。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表示,中國廣東的東莞分行即將營運,未來3年內增設中國分行據點2~3家,並以長江、珠江三角洲為目標。至於其他海外方面,黃男州說,新加坡分行預定今年6月正式營運,是繼美國洛杉磯分行、香港分行後,第三家海外分行,而玉山銀已在越南胡志明市設有辦事處,並計劃在越南同奈設分行,同時也規劃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申設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管理較佳的民營銀行之一,玉山過去的策略是穩健中求發展,所以連續兩年併購兩家信用合作社,不得不讓人特別關注。
第二、玉山過去給人的印象是自我發展良好,但似乎很難和別人合作,以前國泰金控曾經入股,試圖策略聯盟,但最後無疾而終。幾年前新加坡淡馬錫投資玉山,最後卻選擇退出,理由是「台灣是亞洲其唯一無法賺錢的市場」,也令人充滿疑惑。
第三、從名字就看得出來,玉山是非常本土化的銀行,未來是否能夠成功轉型,跨足海外,有待觀察,適合台灣的不一定適合國外。
第四、玉山今年搶先和大陸阿里巴巴淘寶網合作,跨足兩岸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說明其前瞻戰略眼光和執行力。
第五、玉山企圖心可以更大膽些,在經歷了信用合作社這種小型併購後,下一步應該發掘更大的併購標的,積極成為台灣金融產業整合的先鋒。
三星
全球最大電視與記憶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16日在首爾總部舉行年度股東大會。三星表示,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但該公司仍將持續提高競爭力,讓營運表現再創巔峰。會中並通過分拆液晶面板(LCD)事業。
三星電執行長崔志成在股東會中說:「電子業將進入低成長期。產業重整將加速,全球競爭也將加劇。」今年三星將持續提高核心業務的「硬體競爭力」,並加強軟體、設計和服務等「軟科技」的競爭力,同時強化醫療設備等新領域,且要全面建立起專利反應系統,更積極捍衛旗下專利。三星目前正與蘋果在全球有多起官司。
三星股東另在會中通過分拆旗下LCD事業,暫名為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將自4月1日起營運,資本額達7,500億韓元(6.67億美元)。根據分拆計畫,這家顯示器公司的股份將全數由三星持有,三星現任LCD事業負責人朴東健為新公司總裁。三星高層表示:「分拆LCD事業將使新公司更快作出決策,並及時回應客戶的需求。」
三星的LCD事業一向聚焦於生產大型平面顯示器,但由於小型行動裝置熱銷,大型平面顯示器的銷售不振。另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電視銷售疲弱,也衝擊LCD事業的利潤。去年LCD事業營虧7,500億韓元。
崔志成表示,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讓新LCD公司與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市場預期上半年完成合併。SMD主要生產用於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三星電子與三星數位影像公司(SDI)各持有SMD一半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作為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三星分拆LCD的動作值得我們研究。
第二、三星平面顯示器和台灣面臨一樣的危機和挑戰: 大型平面顯示器銷售不振,受到小型行動裝置熱銷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強如三星的LCD事業部也面臨虧損。
第三、我們認為三星一定會讓新LCD公司和三星行動顯示器公司(SMD)合併,OLED是下一代的顯示器,三星開發的AMOLED更有獨到的市場領導地位,將電視LCD和手機LCD/OLED結合在一起可以讓事業部彼此相互支援,創造綜效,我認為這次的切割LCD部門是為再下一步的合併SMD部門做準備。
第四、台灣和日本似乎採用不同的作法: 奇美電有意切割中小觸控面板部門,成立另一家公司; 日本政府則已經出資10億美元,成立「Japan Display」,整合三家中小尺寸面板業者為一家新公司。
聯電
外電報導,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行銷副總諾恩(Micahel Noonen)發出豪語,公司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這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晶圓代工二哥寶座,台灣獨霸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地位面臨挑戰。
聯電16日不願對競爭對手狀況置評。業界認為,台積電、聯電聯手稱霸全球晶圓代工業多年,近年三星、格羅方德崛起,台灣晶圓雙雄腹背受敵,格羅方德規模超越聯電,讓晶圓代工業版圖大洗牌,台灣應更審慎因應「美韓夾擊」帶來的衝擊。
格羅方德是超微2009年獨立而出的晶圓代工廠,2010年收購當時為全球第三大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據了解,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超越聯電,主要受惠手持式裝置相關訂單挹注,加上有超微訂單大舉挹注,以及特許先前客戶支援等三大因素。
格羅方德成立以來,一直以超越聯電為最大目標,但因該公司未掛牌上市,未對外發布每季營收數字。外電報導,諾恩表示,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首度超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聯電去年第四季營收為244.3億元(約8.1億美元),業界估,格羅方德去年第四季營收約8.5億至9億美元(約新台幣250億至265億元),兩者相距不大,卻是聯電近30多年來,首度失去全球晶圓代工二哥寶座。
若以去年全年來看,市調機構IC Insight預估,格羅方德去年年營收約35.8億美元(約新台幣1,056億元),仍低於聯電的37.6億美元(約新台幣1,109億元),並遠遜於台積電的146億美元(約新台幣4,307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最自豪的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節節滑落,除了台積電面臨來自三星的強大競爭以外,現在聯電又失去了第二名寶座,台灣的半導體業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四大「慘」業之一。
第二、新加坡特許(Chartnered)因為打不過台灣人,乾脆出讓股權給阿布達比投資ATI旗下的控股公司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後者為何能在短期超越聯電,令人不解,可能是因為資金實力雄厚,以及不斷透過兼併收購壯大自己的緣故,也可能是來自聯電自己的衰退。
第三、台灣的經濟發展從八十年代政府扮演強力推手的「產業政策主導」到現在的「尊重市場經濟」,經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總而言之就是政府對高科技完全沒有想法和清楚的對策,目前經濟部對傳統產業有所謂的「傳產維新」,金融業有「加速整併」以及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服務業也有重點發展服務經濟以及利用觀光業吸引陸客來台灣光,但高科技行業呢? 台灣不只是要再找下一波的新興戰略產業,對於既有的產業更要積極轉型和整合,找出和韓國人競爭的對策。
第四、台灣最近開放陸資參股台灣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光開放參股不能解決問題,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學了一半的台灣技術,也是搞得一蹋糊塗,如中芯集成電路,現在是兩岸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如何共同找到共贏方程式的時候了。
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
從併購看台灣DRAM產業的未來
從併購看台灣DRAM產業的未來
【工商時報/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 2012.03.14 】
最近爾必達破產保護,已有許多專家分析造成台灣DRAM產業困境的原因以及我們的產業政策,本文則試圖從併購的觀點探討全球DRAM產業可能的合縱連橫,以及台灣因應的戰略。
首先的問題是,台灣的DRAM產業值不值得救? 如眾人所皆知,台灣DRAM業者缺乏自有技術,市佔率全球最低,負債累累,缺乏競爭力,所以單從現有台灣產業格局來看並不值得救。
但爾必達如能重組代表了另一個層面: 作為全球市佔率12%的DRAM技術領先廠商之一,以及Apple主要供應商之一,爾必達有一定的價值,是否值得台灣藉此機會參與全球DRAM產業的重組與洗牌,值得深入研究。
美光的策略夥伴,也是台灣僅存實力最強的DRAM業者台塑集團,已經和美光形成牢不可破的研發策略聯盟,台塑並已公開澄清,表示不會和爾必達單獨談整併,任何選項會與美光步調一致。再者,美光並不一定要聯日,如維持現狀大可以等者享受爾必達重組不成破產後的成果,瓜分市場,如果其要收購爾必達也必須看價格和條件而定。
施振榮先生最近對此提出精闢的見解,表示台灣DRAM產業必須重新思考產業發展新模式,可評估接手爾必達的技術與人才,強調主導人必須思考台灣與日本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的平衡,同時還提到了以往DRAM產業是由日方主攻、台方助攻,下一步應由台灣擔任主攻、日本助攻。
如果台美業者有意願共同合作,介入爾必達的重組,取得控股權,將可成為世界上三家DRAM市場寡佔者之一,不會讓韓國獨大。政府可從旁協調民間DRAM產業鏈相關企業和系統大廠形成一個聯盟凝聚共識,作為併購爾必達的平台公司,但是先決條件是將營運中心、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集中到台灣,以台灣為主,日本為輔。政府可以考慮給予適當誘因,如協調銀行貸款。
政府一再強調,不會出來主導,只會從旁協助民間業者的談判。但究竟誰是主導者? 美光與台塑? 還是爾必達的債權銀行? 台灣主管機關一定要有清楚的立場,否則難以從旁協調。美光的利益不等於台塑的利益,爾必達債權人的利益不代表台灣的利益,台灣政府的利益不相同於民間業者的利益,而資產購買者的利益也不代表企業經營者的利益。
全球記憶體產業正在興起劇烈變革,NANDFlash應用興起,但DRAM仍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下一世代的最新技術是將DRAM、NANDFlash和邏輯IC三合一整合在一起,堆疊成一個立體晶片,具有低耗能、體積小和超高速的優點,三星和爾必達均已開發出來相關技術,三星計劃和蘋果合作並對台積電形成龐大威脅。
台灣如果想要掌握下世代記憶體技術,收購爾必達是一個契機,但如同當年打造台積電一樣,需要產業鏈業者的參與,這是經濟部可以協調的事。
韓國最大電信公司SK Telecom,去年底斥資30億美元從債權銀行手中收購全球DRAM第二大業者海力士21%股權。海力士重整期間長達十年,韓國政府積極協調運作,終於促成這件高風險併購案,現在看起來就像中了大樂透,政府、銀行和企業三贏,再看看我們的情形,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必須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策略聯盟,才有條件參與爾必達的競逐,才能有效平衡各方的利益; 要不然台灣也可以選擇放棄,學習新加坡將半導體產業賣給阿布達比的Global Foundry; 最後一個選項是和大陸合作,一起去收購爾必達,這比開放陸資入股投資半導體廠有意義多了。
總而言之,台灣還是有幾張牌可以打,但需要積極果決,從下世代記憶體出發思考,要不然就參與主導,否則乾脆全面退出,不要再有中間模糊地帶。
【工商時報/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 2012.03.14 】
最近爾必達破產保護,已有許多專家分析造成台灣DRAM產業困境的原因以及我們的產業政策,本文則試圖從併購的觀點探討全球DRAM產業可能的合縱連橫,以及台灣因應的戰略。
首先的問題是,台灣的DRAM產業值不值得救? 如眾人所皆知,台灣DRAM業者缺乏自有技術,市佔率全球最低,負債累累,缺乏競爭力,所以單從現有台灣產業格局來看並不值得救。
但爾必達如能重組代表了另一個層面: 作為全球市佔率12%的DRAM技術領先廠商之一,以及Apple主要供應商之一,爾必達有一定的價值,是否值得台灣藉此機會參與全球DRAM產業的重組與洗牌,值得深入研究。
美光的策略夥伴,也是台灣僅存實力最強的DRAM業者台塑集團,已經和美光形成牢不可破的研發策略聯盟,台塑並已公開澄清,表示不會和爾必達單獨談整併,任何選項會與美光步調一致。再者,美光並不一定要聯日,如維持現狀大可以等者享受爾必達重組不成破產後的成果,瓜分市場,如果其要收購爾必達也必須看價格和條件而定。
施振榮先生最近對此提出精闢的見解,表示台灣DRAM產業必須重新思考產業發展新模式,可評估接手爾必達的技術與人才,強調主導人必須思考台灣與日本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的平衡,同時還提到了以往DRAM產業是由日方主攻、台方助攻,下一步應由台灣擔任主攻、日本助攻。
如果台美業者有意願共同合作,介入爾必達的重組,取得控股權,將可成為世界上三家DRAM市場寡佔者之一,不會讓韓國獨大。政府可從旁協調民間DRAM產業鏈相關企業和系統大廠形成一個聯盟凝聚共識,作為併購爾必達的平台公司,但是先決條件是將營運中心、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集中到台灣,以台灣為主,日本為輔。政府可以考慮給予適當誘因,如協調銀行貸款。
政府一再強調,不會出來主導,只會從旁協助民間業者的談判。但究竟誰是主導者? 美光與台塑? 還是爾必達的債權銀行? 台灣主管機關一定要有清楚的立場,否則難以從旁協調。美光的利益不等於台塑的利益,爾必達債權人的利益不代表台灣的利益,台灣政府的利益不相同於民間業者的利益,而資產購買者的利益也不代表企業經營者的利益。
全球記憶體產業正在興起劇烈變革,NANDFlash應用興起,但DRAM仍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下一世代的最新技術是將DRAM、NANDFlash和邏輯IC三合一整合在一起,堆疊成一個立體晶片,具有低耗能、體積小和超高速的優點,三星和爾必達均已開發出來相關技術,三星計劃和蘋果合作並對台積電形成龐大威脅。
台灣如果想要掌握下世代記憶體技術,收購爾必達是一個契機,但如同當年打造台積電一樣,需要產業鏈業者的參與,這是經濟部可以協調的事。
韓國最大電信公司SK Telecom,去年底斥資30億美元從債權銀行手中收購全球DRAM第二大業者海力士21%股權。海力士重整期間長達十年,韓國政府積極協調運作,終於促成這件高風險併購案,現在看起來就像中了大樂透,政府、銀行和企業三贏,再看看我們的情形,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必須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策略聯盟,才有條件參與爾必達的競逐,才能有效平衡各方的利益; 要不然台灣也可以選擇放棄,學習新加坡將半導體產業賣給阿布達比的Global Foundry; 最後一個選項是和大陸合作,一起去收購爾必達,這比開放陸資入股投資半導體廠有意義多了。
總而言之,台灣還是有幾張牌可以打,但需要積極果決,從下世代記憶體出發思考,要不然就參與主導,否則乾脆全面退出,不要再有中間模糊地帶。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高盛 亞洲, 旅遊 房地產 陸資, 金管會 理財平台, 匯豐 保險, 平潭島, 陸企登台, 科技產業開放陸資, 陸資來台, 日商借道台灣, 陸企 頂新, 梁信軍 復星, 鳳梨酥 上市
高盛 / 亞洲
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美商高盛的亞洲營運出現2008年來首見虧損,營收較前年銳減46%,歸因於其投資與放貸業務都深受亞股表現不佳的衝擊,包括其投資中國工商銀行(ICBC)的持股蒙受損失。
高盛日前向美國證管會申報的2011年財報(10-K)中顯示,其亞洲地區營運去年淨損1.03億美元,前年則獲淨利21億美元;去年的營收降至38.6億美元,較前年銳減46%。
高盛亞洲營運上一次出現年度虧損是在2008年,金額17.4億美元。去年又再度虧損,據其申報資料中指出,主因亞洲股市普跌衝擊其亞洲的投資與放貸業務,包括投資中國工商銀行的持股蒙受5.17億美元的按市價計價損失。
高盛去年10月公布其出現1999年上市以來的第2次單季虧損時,就將部分原因指向投資中國工商銀行的持股價值減計1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股價在去年前9個月重挫達35%。
高盛最早係在2006年4月以25.8億美元買進中國工商銀行4.9%的股份,當時這家銀行還未上市。這些年來,高盛3度賣出持股,共進帳52.6億美元。一直到至去年11月、在該次售股之後,高盛仍持有9.7%的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掛牌H-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光靠是一筆中國工商銀行銀行投資就可以吃很多年,到目前為止已實現獲利在二十億美元以上,問題是在某一個項目錢賺太多,人會失去鬥志。
第二、凱雷之前也有類似問題,在太平洋保險的投資上賺了四十億美元,接下來在中國的投資就遭遇亂流,碰到了幾個需要重整的個案。
第三、高盛另一大問題是人才流動性太高,從宋學仁到胡祖六,不管是台灣人、外國人和大陸人,都利用從高盛合夥人 (Partner) 地位賺的錢再出來自己另行創業,幾乎沒有在高盛打工超過十年以上的著名人物。
第四、美國大銀行即將受到「伏克爾條款」(Volcker rule) 的衝擊,不管是母行或子行都不能再從事高風險的交易 (trading) 業務,這對高盛這種營收比重很大來自交易收入的投資行打擊最大。
第五、不過高盛手上還是有一些壓箱寶,泰康人壽就是一例,中國的保險事業仍是暴利行業,相信泰康人壽上市後一定還能為高盛狠狠再撈一筆。
旅遊 / 房地產 / 陸資
我經濟部即將公佈第3波鬆綁陸資來台項目,大陸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近日上午表示,大陸企業對台灣房地產、旅遊業等方面投資都極感興趣,他更直言:「只要有利可圖,大家都有興趣想過來(台灣)」。
黃孟復昨天接受專訪時表示,資本的自由流動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論是台灣企業到大陸發展,或是陸企赴台灣投資,兩岸密切的經貿交流都是多贏的局面。黃孟復說,兩岸三地的工商團體近幾年交流非常密切,尤其兩岸經貿交流愈加開放後,不少陸企也在討論赴台投資計畫,大陸工商聯也和台灣的工總和商總建立了聯繫機制。
他說,台商過去赴陸發展,帶動大陸的經濟起飛,不但大陸本身受益,台商獲得利潤,對於台灣經濟也有利,堪稱「三贏」的局面。黃孟復認為,因此現在陸企到台灣投資,也同樣會出現「三贏」的結果。
黃孟復指出,台灣房地產和旅遊業,都是陸企投資的目標。他說,「企業的投資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為了追求利益和利潤,因此只要哪一產業有利可圖,或是陸企具有比較優勢,都是投資的方向。」
由於赴台自由行可望在本月底擴增試點城市,黃孟復也相當看好赴台旅遊商機。他稱,「目前陸客赴台時不時會出現各種問題,代表台灣的旅遊基礎設施還要進一步擴大,例如飯店、旅遊景點的公共設施等,都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陸企赴台投資可以考慮的項目。」
另外,台灣不少產品在大陸都頗受好評,黃孟復尤其推崇台灣的農漁產品,不只品質優良,且技術含量高。他建議,如果兩岸可以開放更多進口項目,一方面大陸企業可以引進更多台灣商品,以賺取價差;另一方面大陸民眾也可用更合理的價格購買台灣的優質商品,兩岸民眾都能因此獲利。
此外,大陸近年積極發展的文創產業,黃孟復認為也是兩岸企業的方向。他稱,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與文化思想,因此在文創產業要比其他地方合作更具優勢。他並說,兩岸文化企業可以相互合作,如合拍電影或戲劇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主管機關一直沒有搞清楚大陸對台灣有興趣投資的項目,過去兩年開放的二百四十多個產業完全是昨日產業 (如家電和產業)、無效領域 (如地區基礎建設) 和裹小腳思維 (如只允許大陸銀行參股台灣銀行 5%),這次大陸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總算較直接的點出了大陸企業的興趣和方向。
第二、台灣還是製造思維,據經濟部表示第三波陸資來台開放名單位,90%的製造業都會開放陸資投資,但陸資可能更有興趣的是服務業和其它行業。
第三、台灣正在走和香港一樣的路,大陸觀光客的湧進改寫了產業結構,觀光業變成投資主流,現在一年陸客觀光客二百萬人,未來即使開放到一千萬人,都還遠不及香港,但台灣的觀光旅館、餐飲、小吃、零售、精品等行業都水漲船高了。
第四、台灣現有的觀光設施根本就不敷使用,還有很多國際頂級的酒店如四季、麗池卡爾頓、瑞吉 (St. Regis) 根本都尚未進駐台灣,所以有很大的投資招商問題,政府應開放陸資投資台灣旅遊和商用不動產如購物中心和大型酒店,只要是長期投資並且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為何陸資不能投資台灣房地產?
第五、黃孟復也點出大陸推崇台灣的農漁產品,最近國台辦主任王毅指出台灣自豪的「虱目魚」大陸民眾不了解,應予以改名,本來台南漁民還群起抗議,但是沒有想到改名「狀元魚」以後在大陸一炮而紅,市場馬上打開了,漁民們也不鬧了,這就是兩岸交流帶給台灣最大的實質貢獻: 不在於大陸採購了多少台灣商品,而在於讓台灣學會以「外地的眼光」來看待事情,而不是一切以自我本土化為中心。
第六、黃孟復先生很正確地指出文創產業也是兩岸企業可以合作的方向,而且比其他合作更具優勢。台灣的文創人才過去都是屬於小型工作坊、個人工作室的型態,若能和大陸的資金和市場結合,前途不可限量,希望更多台灣的文創人才能創作出影響大陸十三億人口的作品。
金管會 / 理財平台
為推動以台灣為主的「國人理財平台」,政府擬全面鬆綁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如國內投信基金將可100%投資陸股,並在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後,讓投信基金可發行人民幣計價基金、國內銀行也可做人民幣存匯款。
一旦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鬆綁後,國人不必出國,在台就可買到「純陸股」基金、也因直接以人民幣計價,不會再有匯兌損失,也可直接存、匯款人民幣;對業者來說,投信業者投資範圍擴大,商機增加,銀行端則可賺手續費。
金管會昨邀集央行、陸委會及銀行、信託、證券、投信等4大公會和7家主要業者,初步達成上述共識,金管會將研擬相關法規後,簽報行政院。據金管會截至去年第4季統計,國人透過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外有價證券(如買海外基金)達2.86兆元,但投資國內有價證券卻僅5828億元,顯示國內金融商品多樣和完整性不足、或未提供彈性理財服務,行政院指示金管會研究「國人理財平台」。
所謂國人理財平台,是由台灣金融機構,提供台灣人理財商品和服務,而不是讓台灣人的錢,全都匯到新加坡、香港投資。銀行局副局長張國銘解釋,投資標的可包括國內和國外,國人在台就可享受這樣服務,銀行則可賺手續費。
金管會初步擬定3大鬆綁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議案,並提及金融業培植台灣本土金融人才。首先投資陸股限制,將鬆綁國內投信、境外基金投資陸股上限,及開放結構型商品、券商複委託可投資陸股。
依規定,投信基金和境外基金投資陸股上限,不得逾基金淨資產30%及10%。昨業者建議,取消投信基金投資陸股30%上限,即投信基金可100%投資陸股,國人在台就可買到「純陸股」的基金。
目前境外結構型商品和國人透過券商複委託,也禁止投資A股,業者也建議鬆綁,讓國人透過結構型商品就可買陸股債、中國股價指數;複委託則研究開放A股、在中國註冊地或陸企掛牌的有價證券。
其次,在人民幣計價商品和業務部分,昨會中的共識為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後,將開放國內投信業發行人民幣計價基金,並開放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可做人民幣存、匯兌款和外匯交易等;據透露,央行代表當下表示,央行已成立清算機制研究小組並和中國人行密切聯繫,「貨幣清算機制,應該不會再等太久」。
金管會指出,一旦開放後,可齊備國人理財平台完整性,國人若有投資人民幣商品需求免透過海外分行或地下經濟管道。第三則是鬆綁投信基金的多幣別基金所得,也可投資國內有價證券。依現行規定,投信基金投資外國有價證券的標的中,禁止投資本國企業赴海外發行的公司債或有價證券。
據透露,證期局會中表示,若開放讓投信基金去買等於讓台灣人去投資;但若基於市場活絡性,和增加國人投資海外資產回流台灣,也可檢討鬆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延續「兩岸特色金融業務」的具體措施之一,馬內閣最近作成決議要積極發展台灣銀行的「人民幣財富管理業務」。
第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的用語: 建立以「台灣為主」的「理財平台」,重點是建立平台。金管會一定注意到了一個事實,人民幣將逐漸成為區域主要貨幣之一,和美元並駕齊驅,再禁止台灣人民投資大陸有價證劵和商品,就等於將台灣孤立和邊緣化,大家一定會將資金移往海外的金融機構,所以要開放台灣銀行以境外金融業務分行 (OBU) 承作人民幣相關的財富管理業務。
第三、至於開放的型式,不管是直接購買大陸股票或者是透過基金形式購買,都屬於技術細節,以前金管會每開放一個極小的業務項目,就算是大事一件,但現在可以直接強調「平台」的開放,算是一大突破,值得肯定,畢竟時間不站在台灣這一邊。
第四、金管會既然有那邊大的視野,為何不乾脆開放大陸金融機構投資台灣? 現在所有開放都是單方面的,拼命開放台灣投資大陸,卻把陸資擋在外面,到目前為止金管會仍表示陸資銀行參股台灣銀行上限不得超過5%,請問這種政策 "開放" 有意義嗎?
第五、台灣金融機構特別是40多家銀行需要積極進行下一波整併,否則每一家銀行自行去搭建人民幣財富管理平台,是資源的浪費,未來也一樣不能脫離薄利的宿命。
匯豐 / 保險
金融時報報導,匯豐控股(HSBC)為鞏固核心業務,已分別向法國安盛集團(Axa)和澳洲QBE保險集團,出售其亞洲與拉丁美洲的一般保險業務。匯豐在這兩起交易中,先取得共9.14億美元預付金,未來還會獲得利潤共享和代銷保險佣金的收益。
安盛將先付4.94億美元,取得匯豐目前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墨西哥的保險業務;並簽下10年協定,安盛將透過匯豐在這3個市場,以及大陸、印度與印尼等地區的分行通路,銷售汽車以及居家保險;然後再與匯豐分享利潤,同時支付佣金。
安盛表示,這項交易能加快其成為亞太地區一般保險業龍頭的步伐,預計在2015年就會晉身亞洲壽險業排名前三名之列。
QBE則先付4.2億美元,取得匯豐在阿根廷的保險業務,和其旗下恒生銀行在香港的業務;也簽下跟安盛類似的10年期代售協定。這次出售保險業務,是匯豐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重新聚焦核心業務的策略之一。他要讓匯豐專注其重要市場與最賺錢的業務。匯豐已賣掉或關閉旗下20項業務,讓其風險加權資產減少約500億美元。
他表示,這次出售保險業務是「進一步執行我們的策略」,同時能讓匯豐集中資本和資源來經營真正的核心業務,包括擴大其財富管理的業務能力。儘管匯豐看好其整頓業務,有助其未來的發展。但市場似乎不領情,其股價周三在港股下跌1.5%,收67.75美元,跌幅較恒生指數下跌0.86%來得重。
安盛亞洲的財務長Francois-Valery Lecomte表示,集團要透過組織成長,在2015年讓營收和獲利分別成長2倍和3倍。安盛亞洲財務長強調,與匯豐的交易能加快達成這目標,像安盛在香港非壽險業務的市占率,將從6%擴大至13%,可望成為香港的業界龍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銀行過去十年所推行的「金融控股公司」,現在看起來是徹底失敗,大家都回歸單一本業。
第二、花旗銀行在1999年合併了旅行家保險和所羅門投資銀行,成立花旗集團 (Citigroup),是金控潮流的開始,但不到兩年,花旗就把旅行家 (Travellers) 分拆出來,因為業務的綜效並不明確,到後來把花旗拖垮的更是投資銀行和證劵端的業務,證明了金控的業務綑綁風險。
第三、美國這十年表現最好的銀行之一是富國 (Wells Fargo) 銀行,不但沒有證劵和保險,連美國以外的布局都很少,深耕美國市場,創造了亮麗的業績。
第四、中國大陸金融機構這幾年開始進行跨領樓資,尤其以平安保險為代表。平安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金融機構,但是在跨界和跨地域的投資就必須注意,對Fortis的併購是既跨界 (保險) 又跨地域 (比利時),結果虧了二十億美元,算是昂貴的一課。
平潭島
大陸力推海西經濟建設,福建省為此不惜重金,將在今後4年此投入逾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打造平潭(島)綜合實驗區成為閩台企業合作交流平台。同時,要積極引進台灣戰略投資者,擔任平潭開放開發顧問團角色,推動台灣人士、機構和企業參與平潭開發建設和管理。
福建官員表示,平潭將成為福建對台產業經貿交流、對接的重要平台,要強打高新技術、服務業、海洋、旅遊4大產業,針對顧問團一事,據悉在福清設廠多年的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即為其中一員。
福建省省長蘇樹林近日在「兩會」福建團會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為在短期內打造平潭島,福建省撥下重金,「十二五」時期要在平潭投入2,500億元,其中,2011年已投入300億元,2012年計劃投入600億元,即今後4年還將投入約2,200億元。
福建省副省長倪岳峰指出,當前閩台兩地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石化、汽車、電子、LED與精密機械5大領域。除了平潭島之外,福建也積極在推展廈門的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他表示,要吸引台資一線金融業者前往投資。倪岳峰表示,福建要推動廈門兩岸金融中心18平方公里集中區建設,計劃爭取、引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台灣金融機構在廈門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進一步推動閩台金融機構雙向互設,還將在廈門構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示範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平潭島的推動已從概念進展到實質階段,說明大陸絕對是認真看待其發展規劃。
第二、即使平潭島地方不大,福建省也很清楚的給予其政策的定位: 「閩台企業合作交流平台」,並強打新技術、服務業、海洋、旅遊四大產業。
第三、可以看得出來的是,平潭要走的方向,和福建省現在的台資並不一定相同,福建現有的兩岸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石化、汽車、電子、LED和精密機械5大領域。
第四、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認識了金融業在招商上的重要性,所以要推動更多的台灣金融機構到廈門設立區域總部,並在廈門建立新興產業示範區。目前台灣金融機構雖然有一些已進駐廈門,但整體來說數量仍不夠多,可能是認為市場還不夠大。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正考驗著福建官員的智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平潭最近拋出可以讓台灣人「共同管理」的議題以後,已經激起了不少討論,邁出更超前的一大步。
陸企登台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昨天表示,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一旦生效,大陸準備籌組大陸企業家來台投資,投資領域包括:台灣希望和需要的電子業、製造業、基礎設施(公共建設)、農業和研發機構等方面。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指出,上半年在台灣登場的第八次江陳會,預計將簽署兩岸投保協議。這表示,大陸商務部最快下半年將組織陸企登台。陳德銘說,大陸商務部非常樂意促成更多大陸企業來台投資。
台灣正積極研擬大幅鬆綁陸資來台,大陸已展開前期準備。陳德銘昨天在北京商務部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說,「大陸正就相關的、台灣所希望和需要的投資領域,包括電子業、製造業、基礎設施(公共建設)、農業、研發機構等方面合作做準備,組織(邀請)一些願意到台灣投資的大陸企業家進行探討。」
陳德銘表示,台灣選舉結束以後,大陸和台灣的經貿關係,相信還會進一步發展,這也是大陸非常希望看到的事。他指出,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早收清單,今年將開放更多項目,包括擴大降稅範圍、更多台灣產品,特別是銷往大陸的農產品,對台灣經濟的繁榮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正面的信號。
陳德銘說,「今年我們(兩岸)還有總體談判中的四個關鍵步驟:一是投資保護協議;二是服務貿易協定;三是貨物貿易協定;四是爭端解決機制。」他希望兩岸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等談判,在今年和明年早些時候能有實質進展。
陳德銘表示,台灣的研發優勢加上大陸的製造能力優勢,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且可迸發出更大的合作力及創造力。他說,透過陸資來台及更多的台資企業到大陸投資,讓雙方產業結合,產生更好的互補和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陳德銘的說法相當客氣,基本是根據台灣所希望和需要的投資領域,組織大陸企業家進行探討。
第二、大陸也應該就大陸所希望的產業領域,積極向台灣方面表達看法,能不能獲得批准是另一回事。
第三、台灣太強調製造業,其實應該多開放服務業。
第四、台灣電子以往是不開放大陸投資的,現在出了問題才想到大陸來找救兵,大陸是否領情是一回事,但兩岸應該坐下來共同思考未來贏的策略。
科技產業開放陸資
第3波陸資開放最快本月公布,行政院傳出消息,將針對面板、半導體等關鍵性產業,放寬陸資參股上限比例。對此,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昨天表示,「以產業合作的角度出發,謹慎採取專案審查」。去年初第2波陸資開放的面板、半導體等關鍵性產業,至今沒有陸資參股,市場認為可能是投資限制過嚴。
官員表示,去年開放的積體電路製造業、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液晶面板及其零組件製造業、工具機等5項關鍵敏感產業,限制包括陸資投資台灣現有事業,持股不能超過10%;若是合資新設事業,陸資持股比率就必須低於50%。
經濟部官員強調,「陸資對台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且陸資應提出投資案的合作策略,並經過專案審查」。由於目前面板廠的大股東持股幾乎都未超過2成,就算陸資來台參股10%也算是蠻大的投資比例。因此是否放寬投資比例,黃重球不置可否,僅表示以產業合作為主,並以專案審查把關。
黃重球比喻說,若是可互補的產業,例如大陸彩電業者來投資台灣面板廠,就有合作效益,若是同質性產業,可能競爭上無法合作。再者,黃重球強調,台灣產業開放盡量朝自由化腳步走,不完全量身訂作,兩岸應以互惠為原則。據悉,第3波陸資開放是否放寬關鍵性產業的參股比例,或是乾脆不設投資比例,必須經過多方角力評估,全案仍需行政院近期內審議後才能拍板定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四大高科技產業都陷入了前所未有困境,所以現在才會寄望陸資來解救。
第二、陸資和台灣合作是正確的方向,但是開放或提高陸資投資比例並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陸資和台灣高科技企業合作有不同的形式,參股台灣上市公司只是一種選項。
第四、更重要的可能是台灣經濟部的配套措施,否則只是要別人拿錢過來投資,其它問題都沒有解決,相信不要說陸資,全球都不會有人過來投資的。
陸資來台
針對陸企來台投資,江蘇省與山東省領導官員7日接受記者提問時均表示來台投資的意願。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說,江蘇鼓勵蘇企赴台投資,特別是太陽能、軌道交通、造船等為江蘇強項。
張衛國更表示,「只要是台灣需要的,我們都願意去(台灣)」。但他也說,「台灣(開放)應該更大膽一點,更寬鬆一點」。另外,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則表示,山東的青島啤酒可說是最早到台灣投資的陸企之一,目前在台灣也逐漸打開銷售市場。姜大明也提到,台灣對陸企仍有諸多限制,以青島啤酒來說,「我們想要增加在台灣當地的生產量,卻受限於台灣法規」。他指出,只要台灣法規鬆綁,相信還有很多魯企願意來台灣投資。
此外,姜大明更盛讚台灣的農副產品質優價格廉,並提起去年來台採購的500萬公斤的香蕉,合約即將於今年6月到期,但是卻因台灣產量不足,加上農產品有季節性影響,到現在還未採購完畢,「我也很著急,想早點完成合約內容」。
張衛國6日在大陸「兩會」江蘇團會議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江蘇企業赴台投資,經過大陸商務部批准,已經有22個項目,投資台灣規模逾3,400萬美元,涉及餐飲、商務服務、軟體及電子產品等幾個行業。
不過,張衛國接著話鋒一轉說:「我覺得台灣政府應該更大膽一點,更寬鬆一點。」他表示,對於加強蘇台兩地的經貿合作,江蘇省態度非常積極且明確。江蘇的企業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先進產業,例如太陽能、軌道交通和造船業,都是江蘇的優勢產業,而這些產業台灣應該也有需要。
張衛國認為,台灣應該對大陸企業進一步放寬限制,讓陸企能夠來台投資,也可增加台灣的就業,共創雙贏。張衛國也透露,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今年初就專門召開對台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強調江蘇要加大推展蘇台兩地經貿合作,將「江蘇周」、「台灣周」等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也確定今年江蘇省要由領導官員率團赴台,其中來台採購仍將是重點。2009年底,前任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曾率領千人團訪台,並採購41.3億美元產品,在兩岸引起轟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來台以往只是大陸商務部或國台辦宣導,現在各地方政府都跳出來表態,先是上周就有山東、江蘇和廣東,都是透過「兩會」的場合公開發表談話,證明「投資台灣」絕對是「政治正確」。
第二、我們認同大陸和台灣交流,除了中央對接,還要有地方對接,可以加深力度。
第三、台灣如果希望提升陸資來台投資的成果,就需要多下一些功夫,了解各省的強項及興趣,以及有興趣來台投資的企業,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上門,還擺出各種行政官僚的限制。
日商借道台灣
看好大中華市場的數位內容及網路服務商機,日本廠商借道台灣布局大中華,日商艾鳴網路遊戲將於(7)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台灣分公司,未來將投入智慧型手機平台的遊戲產品開發。而遊戲廠商也透露,近期有不少日本遊戲廠商洽詢入股及投資的機會,動作低調卻積極。
相較於韓國遊戲公司,將台灣視為海外授權重要市場的日本遊戲公司,採取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選擇深耕,培養研發人才和團隊,透過了解華文市場的消費習性,為未來進軍大中華市場,進行暖身準備。
曾經有日本廠商私下表示,從東京到北京最近的距離是繞道台灣,這也一語道破日本內容服務商及網路業者直接進軍中國市場的困難度。由於進軍中國大陸紛紛受挫,加上台灣積極對日招商,近兩年可以見到不少日本數位內容、電子商務、網路服務公司及系統整合商,積極與台灣廠商共同合作,或成立合資公司。
包括日本最大電子商務公司樂天市場,便選擇與統一超商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而日本大型商社伊藤忠不但投資全家便利商店,也順利進軍中國市場,入股PChome Online旗下的商店街。日本第三大網路公司Next Group上月也宣布入股網路家庭旗下房仲平台樂屋網,日本電信公司KDDI去年則入主台灣線上音樂公司KKBOX,日本索尼電腦娛樂也進駐高雄駁二特區,成立育成中心,日本創投CyberAgent更在相中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愛評網後,挹注資金成為股東。
今年陸續傳出日本遊戲公司對於來台投資有著濃厚興趣的,除了艾鳴網路遊戲之外,遊戲平台業者已對台灣上櫃遊戲公司頻送秋波,有意投資或併購。業者分析,日本遊戲公司較擅長的平台為手機及電視遊戲機,而手機平台近來拜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節節攀升,未來前景看俏,這也不難解讀,日本遊戲公司近來積極布局台灣,其實是為未來放眼大中華市場預做暖身和準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商借道台灣投資台灣早已不是新聞,在日本大地震滿一周年之際,日商海外布局和分散投資基地的行動正開始走向一波新的高峰。
第二、台灣政府應注意的是,不要只關注日商投資數字的提高,而要注意投資類型的改變。下一個日本有興趣外移的產業是什麼?
第三、從艾鳴網路遊戲和Next Group投資樂屋網的例子可以看到,未來日本和台灣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第四、日商需要本土化,而台灣正是將日本創意「中文化」最佳的夥伴。可惜的是,台灣大型企業在互聯網上的著墨不多,很少人將視野放射到大中華市場; 台灣的年輕人雖有創意,但是力量太薄弱,本地VC又沒有眼光和能力投資他們。
第五、台灣政府應該成立資源整合平台,協助台灣年輕網路創業家創業,或協助外商結合台灣新一代年輕網路創意人才共同合作進軍大陸市場。
第六、大陸的創投家已可以倒過來操作,瞄準台灣具有創意的下一代網路人才,成立公司在大陸作大作強。台灣人的價值在哪兒? 下世代的網路非常強調不同裝置載體 (device) 彼此之間的連接,如NB、tablet、smartphone和game console等,而這種結合軟硬體的能力正是台灣人的強項,如果深入下去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和日本業者如索尼和任天堂等接軌,形成真正的台日中三方大合作。
陸企 / 頂新
愛國者數碼科技董事長馮軍組「愛國者國際化聯盟」,號召大陸企業「抱團」赴海外投資。他透露,目前正在洽談中的頂新集團,有望成為第一個加入聯盟的台灣企業,並廣邀更多台灣企業加入。
「歷史經驗表明,大陸企業走出去『單飛』不合適,大家團結則有助於實現雙贏。」馮軍近日在參加大陸兩會空檔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他重點打造的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目前會員約有100家企業,愛國者、滙源果汁、全聚德、格力電器等大陸知名品牌都在其中。
「愛國者聯盟的成立,主要目的是幫助大陸企業在海外建基地,開闢當地消費市場。」由於聯盟對於企業進入與否,有相當高的標準,馮軍指出,只有各個行業的前三名才能加入。對於台灣企業,馮軍也表示,除了正在談的頂新之外,希望有更多的台灣企業也能進入聯盟共同到海外發展,「台灣企業國際化肯定是比大陸企業要有優勢的。」但對於目前與愛國者聯盟的洽談進度,頂新集團則沒有做相關回應。
馮軍透露,還有很多國家紛紛向大陸示好,「我覺得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的例子其實是很好的一個範例,對大陸民族品牌走出國門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強調,大陸民營企業只有抱團集體走出去才有市場,否則打單獨戰是不行的,而且之前亞洲的日本和韓國的一些知名品牌,都是用這種抱團方式成功轉型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中國人共同攜手合作,一起走出去開發全球市場」一直是一個口號,現在終於有了落實。
第二、兩岸不只大企業要合作,中小企業更要合作。
第三、兩岸當局應該共同成立資金平台和資源整合平台,協助兩岸中小企業跨地域面向全球市場的布局。
第四、現在所謂的一些「海峽基金」都太狹窄,脫離不了地方主義的侷限,真正的前瞻思維應是「從兩岸到世界」。
梁信軍 / 復星
大陸最大的綜合性民營企業復星集團看好未來10年大陸的經濟發展,計畫來台設立平台,尋找投資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大陸與海外市場,目前正在進行台灣本地的人才徵詢,最快將在今年正式啟動。
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信軍10日出席兩岸EMBA菁英論壇時表示,他本人已第四次來台,對於台灣的企業文化與經濟發展印象深刻,目前已經透過獵頭公司在台灣徵詢本地人才,希望在台灣設立平台,尋找投資機會與合作夥伴。他預估,該平台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期正式啟動。
梁信軍指出,台灣的消費品品牌企業與金融業是復星集團最有興趣的投資目標,因為這些產業未來在大陸市場最具發展潛力,而有助於製造業升級轉型的服務業也是復星有意投資的對象,例如物流、IT解決方案等。
據了解,復星集團所投資的旅遊度假品牌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已經與台灣的金寶山集團合作,雙方將在桂林共同投資愚自樂園項目。而隨著大陸消費水準提升,復星集團將協助地中海俱樂部進一步開發大陸的旅遊度假市場。
梁信軍指出,透過復星集團的牽線,境外合作夥伴可以直接與大陸本地企業董事長、甚至地方政府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大幅增進投資效率。而除了大陸市場之外,他也希望能夠與台灣企業合作,共同進軍歐洲或日本市場。
梁信軍預估,在未來10年,中國大陸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與重要資本來源,而在歐美經濟復甦緩慢、中國大陸成長相對強勁的情況下,許多境外企業都有意進軍大陸市場,復星集團所採取的「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模式,將可幫助合作夥伴取得最有利的投資條件。
我們的觀察:
第一、復星集團是大陸最具有國際觀的民營企業,當然不會對台灣兩岸及台灣的機會坐視不管。
第二、復星集團首席執行官梁信軍去年來台參加旺報兩岸論壇後,即深深地被台灣產業所吸引,但要不是報紙報導,我都不知道他已經來了四次。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復星對台灣有興趣的是「服務業」,而不是台灣政府一直在喊的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他多次前來台灣考察,說明台灣的醫療服務、零售、物流以及IT解決方案,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第四、復星已開始和台灣企業合作,金寶山集團將位於廣西桂林的度假酒店交給復星旗下的地中海俱樂部管理就是一個好例子。
第五、復星最有興趣的是台灣人才,以及潛在的策略合作夥伴,所以投資地點不一定是在台灣,也有可能和台灣企業、人才一起攜手共同開發大陸和海外市場。這是台灣政府招商要了解的: 如果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並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台灣的優秀人才遲早會被復星這樣具有遠見和執行力的大陸企業挖走。
鳳梨酥 / 上市
以鳳梨酥在陸客間打響名號的維格餅家,耗資三億元在新北市五股區設立的「鳳梨酥夢工場」昨天開幕,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新北市長朱立倫等人為這座互動觀光工廠剪綵,還與維格董事長孫國華,共同揭示全球最大台灣造型鳳梨酥。
大陸旅客來台人數屢創新高,鳳梨酥已成台灣最具代表性伴手禮,維格餅家去年靠一塊塊小小的鳳梨酥,創出七億元營業額,股票即將公開發行,成為台灣首家靠鳳梨酥上櫃的公司。
一天最多可賣十二萬顆鳳梨酥的維格餅家,經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輔導,成立「鳳梨酥夢工場」;孫國華指出,夢工場由花博夢想館製作團隊量身訂做,利用互動科技將手扶梯設計成一條十公尺長,通往鳳梨心的隧道,進到裡面彷彿來到鳳梨園,有蟲鳴鳥叫及鳳梨香氣等感官刺激,還可參觀鳳梨酥機械化製作過程。
孫國華說,維格每三名員工一分鐘可生產八十顆鳳梨酥。夢工場是維格投入重金打造的互動觀光工廠,未來還有高雄、台中的大型觀光工廠即將開張,總投入資本十億元,希望為台灣糕餅產業注入科技及文創精神,自許為「華人中式烘焙及伴手禮的第一品牌」。吳敦義並以家鄉南投往年鳳梨滯銷,還必須由台中成功嶺國軍基地協助農民的例子,推崇食品業者將鳳梨透過文創、格調、品質,讓鳳梨酥跨足兩岸市場。
小小一塊鳳梨酥,不僅是台灣農業轉型、糕餅精緻文化的縮影,融合中式內涵與西式外在的鳳梨酥,也隨著蓬勃發展的觀光商機,成為台灣伴手禮之首,近十年產值從十五億飆至二百五十億元,台灣一年吃掉的鳳梨酥約八千多萬個,可堆成三千餘座台北一○一,也讓這塊方寸之間的「小金磚」名符其實。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一家作鳳梨酥的企業可以上市,這代表了什麼? 如果沒有ECFA和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這可能嗎?實質受惠於陸客來台觀光的台灣中小企業遠比外界想像地要多。
第二、維格的上市說明了台灣零售和食品行業投資機會的起飛躍進,這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太陽餅、牛肉麵、泡沫紅茶和度假酒店會有爆炸性的成長,引進VC / PE 資金,並且往資本市場邁進。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維格將食品和觀光結合的意圖,成立「鳳梨酥夢工廠」,注入文創元素,這種整合就是台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另外一家最近剛在香港上市的台商烘培業者克莉絲汀也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可以參觀的糕餅遊樂園。台灣業者賣的不是「商品」,而是「感覺」,這是「體驗式行銷」的精隨。
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美商高盛的亞洲營運出現2008年來首見虧損,營收較前年銳減46%,歸因於其投資與放貸業務都深受亞股表現不佳的衝擊,包括其投資中國工商銀行(ICBC)的持股蒙受損失。
高盛日前向美國證管會申報的2011年財報(10-K)中顯示,其亞洲地區營運去年淨損1.03億美元,前年則獲淨利21億美元;去年的營收降至38.6億美元,較前年銳減46%。
高盛亞洲營運上一次出現年度虧損是在2008年,金額17.4億美元。去年又再度虧損,據其申報資料中指出,主因亞洲股市普跌衝擊其亞洲的投資與放貸業務,包括投資中國工商銀行的持股蒙受5.17億美元的按市價計價損失。
高盛去年10月公布其出現1999年上市以來的第2次單季虧損時,就將部分原因指向投資中國工商銀行的持股價值減計1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股價在去年前9個月重挫達35%。
高盛最早係在2006年4月以25.8億美元買進中國工商銀行4.9%的股份,當時這家銀行還未上市。這些年來,高盛3度賣出持股,共進帳52.6億美元。一直到至去年11月、在該次售股之後,高盛仍持有9.7%的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掛牌H-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光靠是一筆中國工商銀行銀行投資就可以吃很多年,到目前為止已實現獲利在二十億美元以上,問題是在某一個項目錢賺太多,人會失去鬥志。
第二、凱雷之前也有類似問題,在太平洋保險的投資上賺了四十億美元,接下來在中國的投資就遭遇亂流,碰到了幾個需要重整的個案。
第三、高盛另一大問題是人才流動性太高,從宋學仁到胡祖六,不管是台灣人、外國人和大陸人,都利用從高盛合夥人 (Partner) 地位賺的錢再出來自己另行創業,幾乎沒有在高盛打工超過十年以上的著名人物。
第四、美國大銀行即將受到「伏克爾條款」(Volcker rule) 的衝擊,不管是母行或子行都不能再從事高風險的交易 (trading) 業務,這對高盛這種營收比重很大來自交易收入的投資行打擊最大。
第五、不過高盛手上還是有一些壓箱寶,泰康人壽就是一例,中國的保險事業仍是暴利行業,相信泰康人壽上市後一定還能為高盛狠狠再撈一筆。
旅遊 / 房地產 / 陸資
我經濟部即將公佈第3波鬆綁陸資來台項目,大陸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近日上午表示,大陸企業對台灣房地產、旅遊業等方面投資都極感興趣,他更直言:「只要有利可圖,大家都有興趣想過來(台灣)」。
黃孟復昨天接受專訪時表示,資本的自由流動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論是台灣企業到大陸發展,或是陸企赴台灣投資,兩岸密切的經貿交流都是多贏的局面。黃孟復說,兩岸三地的工商團體近幾年交流非常密切,尤其兩岸經貿交流愈加開放後,不少陸企也在討論赴台投資計畫,大陸工商聯也和台灣的工總和商總建立了聯繫機制。
他說,台商過去赴陸發展,帶動大陸的經濟起飛,不但大陸本身受益,台商獲得利潤,對於台灣經濟也有利,堪稱「三贏」的局面。黃孟復認為,因此現在陸企到台灣投資,也同樣會出現「三贏」的結果。
黃孟復指出,台灣房地產和旅遊業,都是陸企投資的目標。他說,「企業的投資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為了追求利益和利潤,因此只要哪一產業有利可圖,或是陸企具有比較優勢,都是投資的方向。」
由於赴台自由行可望在本月底擴增試點城市,黃孟復也相當看好赴台旅遊商機。他稱,「目前陸客赴台時不時會出現各種問題,代表台灣的旅遊基礎設施還要進一步擴大,例如飯店、旅遊景點的公共設施等,都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陸企赴台投資可以考慮的項目。」
另外,台灣不少產品在大陸都頗受好評,黃孟復尤其推崇台灣的農漁產品,不只品質優良,且技術含量高。他建議,如果兩岸可以開放更多進口項目,一方面大陸企業可以引進更多台灣商品,以賺取價差;另一方面大陸民眾也可用更合理的價格購買台灣的優質商品,兩岸民眾都能因此獲利。
此外,大陸近年積極發展的文創產業,黃孟復認為也是兩岸企業的方向。他稱,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與文化思想,因此在文創產業要比其他地方合作更具優勢。他並說,兩岸文化企業可以相互合作,如合拍電影或戲劇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主管機關一直沒有搞清楚大陸對台灣有興趣投資的項目,過去兩年開放的二百四十多個產業完全是昨日產業 (如家電和產業)、無效領域 (如地區基礎建設) 和裹小腳思維 (如只允許大陸銀行參股台灣銀行 5%),這次大陸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總算較直接的點出了大陸企業的興趣和方向。
第二、台灣還是製造思維,據經濟部表示第三波陸資來台開放名單位,90%的製造業都會開放陸資投資,但陸資可能更有興趣的是服務業和其它行業。
第三、台灣正在走和香港一樣的路,大陸觀光客的湧進改寫了產業結構,觀光業變成投資主流,現在一年陸客觀光客二百萬人,未來即使開放到一千萬人,都還遠不及香港,但台灣的觀光旅館、餐飲、小吃、零售、精品等行業都水漲船高了。
第四、台灣現有的觀光設施根本就不敷使用,還有很多國際頂級的酒店如四季、麗池卡爾頓、瑞吉 (St. Regis) 根本都尚未進駐台灣,所以有很大的投資招商問題,政府應開放陸資投資台灣旅遊和商用不動產如購物中心和大型酒店,只要是長期投資並且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為何陸資不能投資台灣房地產?
第五、黃孟復也點出大陸推崇台灣的農漁產品,最近國台辦主任王毅指出台灣自豪的「虱目魚」大陸民眾不了解,應予以改名,本來台南漁民還群起抗議,但是沒有想到改名「狀元魚」以後在大陸一炮而紅,市場馬上打開了,漁民們也不鬧了,這就是兩岸交流帶給台灣最大的實質貢獻: 不在於大陸採購了多少台灣商品,而在於讓台灣學會以「外地的眼光」來看待事情,而不是一切以自我本土化為中心。
第六、黃孟復先生很正確地指出文創產業也是兩岸企業可以合作的方向,而且比其他合作更具優勢。台灣的文創人才過去都是屬於小型工作坊、個人工作室的型態,若能和大陸的資金和市場結合,前途不可限量,希望更多台灣的文創人才能創作出影響大陸十三億人口的作品。
金管會 / 理財平台
為推動以台灣為主的「國人理財平台」,政府擬全面鬆綁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如國內投信基金將可100%投資陸股,並在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後,讓投信基金可發行人民幣計價基金、國內銀行也可做人民幣存匯款。
一旦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鬆綁後,國人不必出國,在台就可買到「純陸股」基金、也因直接以人民幣計價,不會再有匯兌損失,也可直接存、匯款人民幣;對業者來說,投信業者投資範圍擴大,商機增加,銀行端則可賺手續費。
金管會昨邀集央行、陸委會及銀行、信託、證券、投信等4大公會和7家主要業者,初步達成上述共識,金管會將研擬相關法規後,簽報行政院。據金管會截至去年第4季統計,國人透過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外有價證券(如買海外基金)達2.86兆元,但投資國內有價證券卻僅5828億元,顯示國內金融商品多樣和完整性不足、或未提供彈性理財服務,行政院指示金管會研究「國人理財平台」。
所謂國人理財平台,是由台灣金融機構,提供台灣人理財商品和服務,而不是讓台灣人的錢,全都匯到新加坡、香港投資。銀行局副局長張國銘解釋,投資標的可包括國內和國外,國人在台就可享受這樣服務,銀行則可賺手續費。
金管會初步擬定3大鬆綁人民幣理財商品限制議案,並提及金融業培植台灣本土金融人才。首先投資陸股限制,將鬆綁國內投信、境外基金投資陸股上限,及開放結構型商品、券商複委託可投資陸股。
依規定,投信基金和境外基金投資陸股上限,不得逾基金淨資產30%及10%。昨業者建議,取消投信基金投資陸股30%上限,即投信基金可100%投資陸股,國人在台就可買到「純陸股」的基金。
目前境外結構型商品和國人透過券商複委託,也禁止投資A股,業者也建議鬆綁,讓國人透過結構型商品就可買陸股債、中國股價指數;複委託則研究開放A股、在中國註冊地或陸企掛牌的有價證券。
其次,在人民幣計價商品和業務部分,昨會中的共識為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後,將開放國內投信業發行人民幣計價基金,並開放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可做人民幣存、匯兌款和外匯交易等;據透露,央行代表當下表示,央行已成立清算機制研究小組並和中國人行密切聯繫,「貨幣清算機制,應該不會再等太久」。
金管會指出,一旦開放後,可齊備國人理財平台完整性,國人若有投資人民幣商品需求免透過海外分行或地下經濟管道。第三則是鬆綁投信基金的多幣別基金所得,也可投資國內有價證券。依現行規定,投信基金投資外國有價證券的標的中,禁止投資本國企業赴海外發行的公司債或有價證券。
據透露,證期局會中表示,若開放讓投信基金去買等於讓台灣人去投資;但若基於市場活絡性,和增加國人投資海外資產回流台灣,也可檢討鬆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延續「兩岸特色金融業務」的具體措施之一,馬內閣最近作成決議要積極發展台灣銀行的「人民幣財富管理業務」。
第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的用語: 建立以「台灣為主」的「理財平台」,重點是建立平台。金管會一定注意到了一個事實,人民幣將逐漸成為區域主要貨幣之一,和美元並駕齊驅,再禁止台灣人民投資大陸有價證劵和商品,就等於將台灣孤立和邊緣化,大家一定會將資金移往海外的金融機構,所以要開放台灣銀行以境外金融業務分行 (OBU) 承作人民幣相關的財富管理業務。
第三、至於開放的型式,不管是直接購買大陸股票或者是透過基金形式購買,都屬於技術細節,以前金管會每開放一個極小的業務項目,就算是大事一件,但現在可以直接強調「平台」的開放,算是一大突破,值得肯定,畢竟時間不站在台灣這一邊。
第四、金管會既然有那邊大的視野,為何不乾脆開放大陸金融機構投資台灣? 現在所有開放都是單方面的,拼命開放台灣投資大陸,卻把陸資擋在外面,到目前為止金管會仍表示陸資銀行參股台灣銀行上限不得超過5%,請問這種政策 "開放" 有意義嗎?
第五、台灣金融機構特別是40多家銀行需要積極進行下一波整併,否則每一家銀行自行去搭建人民幣財富管理平台,是資源的浪費,未來也一樣不能脫離薄利的宿命。
匯豐 / 保險
金融時報報導,匯豐控股(HSBC)為鞏固核心業務,已分別向法國安盛集團(Axa)和澳洲QBE保險集團,出售其亞洲與拉丁美洲的一般保險業務。匯豐在這兩起交易中,先取得共9.14億美元預付金,未來還會獲得利潤共享和代銷保險佣金的收益。
安盛將先付4.94億美元,取得匯豐目前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墨西哥的保險業務;並簽下10年協定,安盛將透過匯豐在這3個市場,以及大陸、印度與印尼等地區的分行通路,銷售汽車以及居家保險;然後再與匯豐分享利潤,同時支付佣金。
安盛表示,這項交易能加快其成為亞太地區一般保險業龍頭的步伐,預計在2015年就會晉身亞洲壽險業排名前三名之列。
QBE則先付4.2億美元,取得匯豐在阿根廷的保險業務,和其旗下恒生銀行在香港的業務;也簽下跟安盛類似的10年期代售協定。這次出售保險業務,是匯豐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重新聚焦核心業務的策略之一。他要讓匯豐專注其重要市場與最賺錢的業務。匯豐已賣掉或關閉旗下20項業務,讓其風險加權資產減少約500億美元。
他表示,這次出售保險業務是「進一步執行我們的策略」,同時能讓匯豐集中資本和資源來經營真正的核心業務,包括擴大其財富管理的業務能力。儘管匯豐看好其整頓業務,有助其未來的發展。但市場似乎不領情,其股價周三在港股下跌1.5%,收67.75美元,跌幅較恒生指數下跌0.86%來得重。
安盛亞洲的財務長Francois-Valery Lecomte表示,集團要透過組織成長,在2015年讓營收和獲利分別成長2倍和3倍。安盛亞洲財務長強調,與匯豐的交易能加快達成這目標,像安盛在香港非壽險業務的市占率,將從6%擴大至13%,可望成為香港的業界龍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銀行過去十年所推行的「金融控股公司」,現在看起來是徹底失敗,大家都回歸單一本業。
第二、花旗銀行在1999年合併了旅行家保險和所羅門投資銀行,成立花旗集團 (Citigroup),是金控潮流的開始,但不到兩年,花旗就把旅行家 (Travellers) 分拆出來,因為業務的綜效並不明確,到後來把花旗拖垮的更是投資銀行和證劵端的業務,證明了金控的業務綑綁風險。
第三、美國這十年表現最好的銀行之一是富國 (Wells Fargo) 銀行,不但沒有證劵和保險,連美國以外的布局都很少,深耕美國市場,創造了亮麗的業績。
第四、中國大陸金融機構這幾年開始進行跨領樓資,尤其以平安保險為代表。平安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金融機構,但是在跨界和跨地域的投資就必須注意,對Fortis的併購是既跨界 (保險) 又跨地域 (比利時),結果虧了二十億美元,算是昂貴的一課。
平潭島
大陸力推海西經濟建設,福建省為此不惜重金,將在今後4年此投入逾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打造平潭(島)綜合實驗區成為閩台企業合作交流平台。同時,要積極引進台灣戰略投資者,擔任平潭開放開發顧問團角色,推動台灣人士、機構和企業參與平潭開發建設和管理。
福建官員表示,平潭將成為福建對台產業經貿交流、對接的重要平台,要強打高新技術、服務業、海洋、旅遊4大產業,針對顧問團一事,據悉在福清設廠多年的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即為其中一員。
福建省省長蘇樹林近日在「兩會」福建團會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為在短期內打造平潭島,福建省撥下重金,「十二五」時期要在平潭投入2,500億元,其中,2011年已投入300億元,2012年計劃投入600億元,即今後4年還將投入約2,200億元。
福建省副省長倪岳峰指出,當前閩台兩地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石化、汽車、電子、LED與精密機械5大領域。除了平潭島之外,福建也積極在推展廈門的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他表示,要吸引台資一線金融業者前往投資。倪岳峰表示,福建要推動廈門兩岸金融中心18平方公里集中區建設,計劃爭取、引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台灣金融機構在廈門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進一步推動閩台金融機構雙向互設,還將在廈門構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示範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平潭島的推動已從概念進展到實質階段,說明大陸絕對是認真看待其發展規劃。
第二、即使平潭島地方不大,福建省也很清楚的給予其政策的定位: 「閩台企業合作交流平台」,並強打新技術、服務業、海洋、旅遊四大產業。
第三、可以看得出來的是,平潭要走的方向,和福建省現在的台資並不一定相同,福建現有的兩岸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石化、汽車、電子、LED和精密機械5大領域。
第四、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認識了金融業在招商上的重要性,所以要推動更多的台灣金融機構到廈門設立區域總部,並在廈門建立新興產業示範區。目前台灣金融機構雖然有一些已進駐廈門,但整體來說數量仍不夠多,可能是認為市場還不夠大。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正考驗著福建官員的智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平潭最近拋出可以讓台灣人「共同管理」的議題以後,已經激起了不少討論,邁出更超前的一大步。
陸企登台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昨天表示,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一旦生效,大陸準備籌組大陸企業家來台投資,投資領域包括:台灣希望和需要的電子業、製造業、基礎設施(公共建設)、農業和研發機構等方面。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指出,上半年在台灣登場的第八次江陳會,預計將簽署兩岸投保協議。這表示,大陸商務部最快下半年將組織陸企登台。陳德銘說,大陸商務部非常樂意促成更多大陸企業來台投資。
台灣正積極研擬大幅鬆綁陸資來台,大陸已展開前期準備。陳德銘昨天在北京商務部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說,「大陸正就相關的、台灣所希望和需要的投資領域,包括電子業、製造業、基礎設施(公共建設)、農業、研發機構等方面合作做準備,組織(邀請)一些願意到台灣投資的大陸企業家進行探討。」
陳德銘表示,台灣選舉結束以後,大陸和台灣的經貿關係,相信還會進一步發展,這也是大陸非常希望看到的事。他指出,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早收清單,今年將開放更多項目,包括擴大降稅範圍、更多台灣產品,特別是銷往大陸的農產品,對台灣經濟的繁榮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正面的信號。
陳德銘說,「今年我們(兩岸)還有總體談判中的四個關鍵步驟:一是投資保護協議;二是服務貿易協定;三是貨物貿易協定;四是爭端解決機制。」他希望兩岸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等談判,在今年和明年早些時候能有實質進展。
陳德銘表示,台灣的研發優勢加上大陸的製造能力優勢,是「一加一遠遠大於二」,且可迸發出更大的合作力及創造力。他說,透過陸資來台及更多的台資企業到大陸投資,讓雙方產業結合,產生更好的互補和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陳德銘的說法相當客氣,基本是根據台灣所希望和需要的投資領域,組織大陸企業家進行探討。
第二、大陸也應該就大陸所希望的產業領域,積極向台灣方面表達看法,能不能獲得批准是另一回事。
第三、台灣太強調製造業,其實應該多開放服務業。
第四、台灣電子以往是不開放大陸投資的,現在出了問題才想到大陸來找救兵,大陸是否領情是一回事,但兩岸應該坐下來共同思考未來贏的策略。
科技產業開放陸資
第3波陸資開放最快本月公布,行政院傳出消息,將針對面板、半導體等關鍵性產業,放寬陸資參股上限比例。對此,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昨天表示,「以產業合作的角度出發,謹慎採取專案審查」。去年初第2波陸資開放的面板、半導體等關鍵性產業,至今沒有陸資參股,市場認為可能是投資限制過嚴。
官員表示,去年開放的積體電路製造業、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液晶面板及其零組件製造業、工具機等5項關鍵敏感產業,限制包括陸資投資台灣現有事業,持股不能超過10%;若是合資新設事業,陸資持股比率就必須低於50%。
經濟部官員強調,「陸資對台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且陸資應提出投資案的合作策略,並經過專案審查」。由於目前面板廠的大股東持股幾乎都未超過2成,就算陸資來台參股10%也算是蠻大的投資比例。因此是否放寬投資比例,黃重球不置可否,僅表示以產業合作為主,並以專案審查把關。
黃重球比喻說,若是可互補的產業,例如大陸彩電業者來投資台灣面板廠,就有合作效益,若是同質性產業,可能競爭上無法合作。再者,黃重球強調,台灣產業開放盡量朝自由化腳步走,不完全量身訂作,兩岸應以互惠為原則。據悉,第3波陸資開放是否放寬關鍵性產業的參股比例,或是乾脆不設投資比例,必須經過多方角力評估,全案仍需行政院近期內審議後才能拍板定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四大高科技產業都陷入了前所未有困境,所以現在才會寄望陸資來解救。
第二、陸資和台灣合作是正確的方向,但是開放或提高陸資投資比例並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陸資和台灣高科技企業合作有不同的形式,參股台灣上市公司只是一種選項。
第四、更重要的可能是台灣經濟部的配套措施,否則只是要別人拿錢過來投資,其它問題都沒有解決,相信不要說陸資,全球都不會有人過來投資的。
陸資來台
針對陸企來台投資,江蘇省與山東省領導官員7日接受記者提問時均表示來台投資的意願。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說,江蘇鼓勵蘇企赴台投資,特別是太陽能、軌道交通、造船等為江蘇強項。
張衛國更表示,「只要是台灣需要的,我們都願意去(台灣)」。但他也說,「台灣(開放)應該更大膽一點,更寬鬆一點」。另外,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則表示,山東的青島啤酒可說是最早到台灣投資的陸企之一,目前在台灣也逐漸打開銷售市場。姜大明也提到,台灣對陸企仍有諸多限制,以青島啤酒來說,「我們想要增加在台灣當地的生產量,卻受限於台灣法規」。他指出,只要台灣法規鬆綁,相信還有很多魯企願意來台灣投資。
此外,姜大明更盛讚台灣的農副產品質優價格廉,並提起去年來台採購的500萬公斤的香蕉,合約即將於今年6月到期,但是卻因台灣產量不足,加上農產品有季節性影響,到現在還未採購完畢,「我也很著急,想早點完成合約內容」。
張衛國6日在大陸「兩會」江蘇團會議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江蘇企業赴台投資,經過大陸商務部批准,已經有22個項目,投資台灣規模逾3,400萬美元,涉及餐飲、商務服務、軟體及電子產品等幾個行業。
不過,張衛國接著話鋒一轉說:「我覺得台灣政府應該更大膽一點,更寬鬆一點。」他表示,對於加強蘇台兩地的經貿合作,江蘇省態度非常積極且明確。江蘇的企業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先進產業,例如太陽能、軌道交通和造船業,都是江蘇的優勢產業,而這些產業台灣應該也有需要。
張衛國認為,台灣應該對大陸企業進一步放寬限制,讓陸企能夠來台投資,也可增加台灣的就業,共創雙贏。張衛國也透露,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今年初就專門召開對台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強調江蘇要加大推展蘇台兩地經貿合作,將「江蘇周」、「台灣周」等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也確定今年江蘇省要由領導官員率團赴台,其中來台採購仍將是重點。2009年底,前任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曾率領千人團訪台,並採購41.3億美元產品,在兩岸引起轟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來台以往只是大陸商務部或國台辦宣導,現在各地方政府都跳出來表態,先是上周就有山東、江蘇和廣東,都是透過「兩會」的場合公開發表談話,證明「投資台灣」絕對是「政治正確」。
第二、我們認同大陸和台灣交流,除了中央對接,還要有地方對接,可以加深力度。
第三、台灣如果希望提升陸資來台投資的成果,就需要多下一些功夫,了解各省的強項及興趣,以及有興趣來台投資的企業,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上門,還擺出各種行政官僚的限制。
日商借道台灣
看好大中華市場的數位內容及網路服務商機,日本廠商借道台灣布局大中華,日商艾鳴網路遊戲將於(7)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台灣分公司,未來將投入智慧型手機平台的遊戲產品開發。而遊戲廠商也透露,近期有不少日本遊戲廠商洽詢入股及投資的機會,動作低調卻積極。
相較於韓國遊戲公司,將台灣視為海外授權重要市場的日本遊戲公司,採取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選擇深耕,培養研發人才和團隊,透過了解華文市場的消費習性,為未來進軍大中華市場,進行暖身準備。
曾經有日本廠商私下表示,從東京到北京最近的距離是繞道台灣,這也一語道破日本內容服務商及網路業者直接進軍中國市場的困難度。由於進軍中國大陸紛紛受挫,加上台灣積極對日招商,近兩年可以見到不少日本數位內容、電子商務、網路服務公司及系統整合商,積極與台灣廠商共同合作,或成立合資公司。
包括日本最大電子商務公司樂天市場,便選擇與統一超商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而日本大型商社伊藤忠不但投資全家便利商店,也順利進軍中國市場,入股PChome Online旗下的商店街。日本第三大網路公司Next Group上月也宣布入股網路家庭旗下房仲平台樂屋網,日本電信公司KDDI去年則入主台灣線上音樂公司KKBOX,日本索尼電腦娛樂也進駐高雄駁二特區,成立育成中心,日本創投CyberAgent更在相中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愛評網後,挹注資金成為股東。
今年陸續傳出日本遊戲公司對於來台投資有著濃厚興趣的,除了艾鳴網路遊戲之外,遊戲平台業者已對台灣上櫃遊戲公司頻送秋波,有意投資或併購。業者分析,日本遊戲公司較擅長的平台為手機及電視遊戲機,而手機平台近來拜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節節攀升,未來前景看俏,這也不難解讀,日本遊戲公司近來積極布局台灣,其實是為未來放眼大中華市場預做暖身和準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商借道台灣投資台灣早已不是新聞,在日本大地震滿一周年之際,日商海外布局和分散投資基地的行動正開始走向一波新的高峰。
第二、台灣政府應注意的是,不要只關注日商投資數字的提高,而要注意投資類型的改變。下一個日本有興趣外移的產業是什麼?
第三、從艾鳴網路遊戲和Next Group投資樂屋網的例子可以看到,未來日本和台灣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第四、日商需要本土化,而台灣正是將日本創意「中文化」最佳的夥伴。可惜的是,台灣大型企業在互聯網上的著墨不多,很少人將視野放射到大中華市場; 台灣的年輕人雖有創意,但是力量太薄弱,本地VC又沒有眼光和能力投資他們。
第五、台灣政府應該成立資源整合平台,協助台灣年輕網路創業家創業,或協助外商結合台灣新一代年輕網路創意人才共同合作進軍大陸市場。
第六、大陸的創投家已可以倒過來操作,瞄準台灣具有創意的下一代網路人才,成立公司在大陸作大作強。台灣人的價值在哪兒? 下世代的網路非常強調不同裝置載體 (device) 彼此之間的連接,如NB、tablet、smartphone和game console等,而這種結合軟硬體的能力正是台灣人的強項,如果深入下去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和日本業者如索尼和任天堂等接軌,形成真正的台日中三方大合作。
陸企 / 頂新
愛國者數碼科技董事長馮軍組「愛國者國際化聯盟」,號召大陸企業「抱團」赴海外投資。他透露,目前正在洽談中的頂新集團,有望成為第一個加入聯盟的台灣企業,並廣邀更多台灣企業加入。
「歷史經驗表明,大陸企業走出去『單飛』不合適,大家團結則有助於實現雙贏。」馮軍近日在參加大陸兩會空檔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他重點打造的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目前會員約有100家企業,愛國者、滙源果汁、全聚德、格力電器等大陸知名品牌都在其中。
「愛國者聯盟的成立,主要目的是幫助大陸企業在海外建基地,開闢當地消費市場。」由於聯盟對於企業進入與否,有相當高的標準,馮軍指出,只有各個行業的前三名才能加入。對於台灣企業,馮軍也表示,除了正在談的頂新之外,希望有更多的台灣企業也能進入聯盟共同到海外發展,「台灣企業國際化肯定是比大陸企業要有優勢的。」但對於目前與愛國者聯盟的洽談進度,頂新集團則沒有做相關回應。
馮軍透露,還有很多國家紛紛向大陸示好,「我覺得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的例子其實是很好的一個範例,對大陸民族品牌走出國門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強調,大陸民營企業只有抱團集體走出去才有市場,否則打單獨戰是不行的,而且之前亞洲的日本和韓國的一些知名品牌,都是用這種抱團方式成功轉型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中國人共同攜手合作,一起走出去開發全球市場」一直是一個口號,現在終於有了落實。
第二、兩岸不只大企業要合作,中小企業更要合作。
第三、兩岸當局應該共同成立資金平台和資源整合平台,協助兩岸中小企業跨地域面向全球市場的布局。
第四、現在所謂的一些「海峽基金」都太狹窄,脫離不了地方主義的侷限,真正的前瞻思維應是「從兩岸到世界」。
梁信軍 / 復星
大陸最大的綜合性民營企業復星集團看好未來10年大陸的經濟發展,計畫來台設立平台,尋找投資機會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大陸與海外市場,目前正在進行台灣本地的人才徵詢,最快將在今年正式啟動。
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信軍10日出席兩岸EMBA菁英論壇時表示,他本人已第四次來台,對於台灣的企業文化與經濟發展印象深刻,目前已經透過獵頭公司在台灣徵詢本地人才,希望在台灣設立平台,尋找投資機會與合作夥伴。他預估,該平台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期正式啟動。
梁信軍指出,台灣的消費品品牌企業與金融業是復星集團最有興趣的投資目標,因為這些產業未來在大陸市場最具發展潛力,而有助於製造業升級轉型的服務業也是復星有意投資的對象,例如物流、IT解決方案等。
據了解,復星集團所投資的旅遊度假品牌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已經與台灣的金寶山集團合作,雙方將在桂林共同投資愚自樂園項目。而隨著大陸消費水準提升,復星集團將協助地中海俱樂部進一步開發大陸的旅遊度假市場。
梁信軍指出,透過復星集團的牽線,境外合作夥伴可以直接與大陸本地企業董事長、甚至地方政府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大幅增進投資效率。而除了大陸市場之外,他也希望能夠與台灣企業合作,共同進軍歐洲或日本市場。
梁信軍預估,在未來10年,中國大陸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與重要資本來源,而在歐美經濟復甦緩慢、中國大陸成長相對強勁的情況下,許多境外企業都有意進軍大陸市場,復星集團所採取的「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模式,將可幫助合作夥伴取得最有利的投資條件。
我們的觀察:
第一、復星集團是大陸最具有國際觀的民營企業,當然不會對台灣兩岸及台灣的機會坐視不管。
第二、復星集團首席執行官梁信軍去年來台參加旺報兩岸論壇後,即深深地被台灣產業所吸引,但要不是報紙報導,我都不知道他已經來了四次。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復星對台灣有興趣的是「服務業」,而不是台灣政府一直在喊的製造業或高科技產業。他多次前來台灣考察,說明台灣的醫療服務、零售、物流以及IT解決方案,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第四、復星已開始和台灣企業合作,金寶山集團將位於廣西桂林的度假酒店交給復星旗下的地中海俱樂部管理就是一個好例子。
第五、復星最有興趣的是台灣人才,以及潛在的策略合作夥伴,所以投資地點不一定是在台灣,也有可能和台灣企業、人才一起攜手共同開發大陸和海外市場。這是台灣政府招商要了解的: 如果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並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台灣的優秀人才遲早會被復星這樣具有遠見和執行力的大陸企業挖走。
鳳梨酥 / 上市
以鳳梨酥在陸客間打響名號的維格餅家,耗資三億元在新北市五股區設立的「鳳梨酥夢工場」昨天開幕,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新北市長朱立倫等人為這座互動觀光工廠剪綵,還與維格董事長孫國華,共同揭示全球最大台灣造型鳳梨酥。
大陸旅客來台人數屢創新高,鳳梨酥已成台灣最具代表性伴手禮,維格餅家去年靠一塊塊小小的鳳梨酥,創出七億元營業額,股票即將公開發行,成為台灣首家靠鳳梨酥上櫃的公司。
一天最多可賣十二萬顆鳳梨酥的維格餅家,經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輔導,成立「鳳梨酥夢工場」;孫國華指出,夢工場由花博夢想館製作團隊量身訂做,利用互動科技將手扶梯設計成一條十公尺長,通往鳳梨心的隧道,進到裡面彷彿來到鳳梨園,有蟲鳴鳥叫及鳳梨香氣等感官刺激,還可參觀鳳梨酥機械化製作過程。
孫國華說,維格每三名員工一分鐘可生產八十顆鳳梨酥。夢工場是維格投入重金打造的互動觀光工廠,未來還有高雄、台中的大型觀光工廠即將開張,總投入資本十億元,希望為台灣糕餅產業注入科技及文創精神,自許為「華人中式烘焙及伴手禮的第一品牌」。吳敦義並以家鄉南投往年鳳梨滯銷,還必須由台中成功嶺國軍基地協助農民的例子,推崇食品業者將鳳梨透過文創、格調、品質,讓鳳梨酥跨足兩岸市場。
小小一塊鳳梨酥,不僅是台灣農業轉型、糕餅精緻文化的縮影,融合中式內涵與西式外在的鳳梨酥,也隨著蓬勃發展的觀光商機,成為台灣伴手禮之首,近十年產值從十五億飆至二百五十億元,台灣一年吃掉的鳳梨酥約八千多萬個,可堆成三千餘座台北一○一,也讓這塊方寸之間的「小金磚」名符其實。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一家作鳳梨酥的企業可以上市,這代表了什麼? 如果沒有ECFA和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這可能嗎?實質受惠於陸客來台觀光的台灣中小企業遠比外界想像地要多。
第二、維格的上市說明了台灣零售和食品行業投資機會的起飛躍進,這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太陽餅、牛肉麵、泡沫紅茶和度假酒店會有爆炸性的成長,引進VC / PE 資金,並且往資本市場邁進。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維格將食品和觀光結合的意圖,成立「鳳梨酥夢工廠」,注入文創元素,這種整合就是台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另外一家最近剛在香港上市的台商烘培業者克莉絲汀也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可以參觀的糕餅遊樂園。台灣業者賣的不是「商品」,而是「感覺」,這是「體驗式行銷」的精隨。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台積電 三人共治, 三星 BMW, 台中清翠園 BOT, 台流指數, 王品, 全日美 瑞典SCA
台積電 / 三人共治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2日表示,從台積電一次任命三名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的人事布局觀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面對三星電子的競爭時,希望透過職掌輪調的共治過程,挑選出能提供客戶全方位解決方案、且具「戰功」的最佳執行者。
朱博湧表示,培養接班人是台灣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凡事有一體的兩面,有優點,也會有缺點。由於企業的CEO必須是能全方位思考、策略布局,同時要兼具有執行力的強項。於是,張忠謀將各有專精的研發、營運及業務三名副總,同列為新任執行長的候選人,並通過職掌輪調管理,進一步觀察及挑選出最適合的接班人。
朱博湧認為,這麼做的好處是,藉此讓三人更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從過程中增進與過往不同的能力。過程中,樹立「戰功」者日後從賽局中出線接班,也更能服眾。然而,缺點是在接班人不確定時期,容易造成組織上的不安定,增加困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這種安排並非什麼新創意,早在十多年前美國通用電器 (GE) 遴選接班人時,威爾許 (Jack Welch) 就是用這種作法。
第二、當時威爾許提拔了三個副總經理,包括現在的CEO Jeff Immelt,還有現在波音航空的CEO以及前Home Depot (後來去重整 Crysler) 的CEO。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選上的CEO能夠充分發揮,另外兩位CEO候選人在敗選後必須離開GE,以免讓選上的人不好發揮。
第四、Immelt是GE當時最年輕的候選人,選上的理由是他最有前瞻性,不只是一個cost-cutter。
第五、二十五年前,前花旗傳奇董事長交棒時,也是挑選三個人出來相互競爭,最後最年輕的候選人John Reed獲勝,因為他從事的當時方興未艾的消費金融 (Consumer Finance),而且又有IT的專長,事後證明這真的很重要。
第六、張忠謀上一次自認選錯了CEO,所以又跳出來重出江湖,但不會再有下一次,因為他已經高齡八十了,而且這樣子也不符合公司治理。
第七、強人之後的CEO總是很難再創佳績,包括GE在內,成績大不如前 (當然過去十年是美國經濟最差的十年),很少有人能夠找到更能幹的接班人,IBM是唯一的例外,葛士納 (Gersner) 將IBM成功轉型,浴火重生,接班人Sam Palmisano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第二個黃金盛世,以提供企業解決方案為主,聚焦「智慧城市」非常難得。
三星 / BMW
三星電子宣布,將和德國寶馬汽車(BMW)合作,提供技術發展電動汽車電池和車內軟體。三星SDI和德國博世(Bosch)在2009年合作開發鋰離子電池,並成立合資公司SB LiMotive,當時BMW選擇三星為Megacity Vehicle電動車生產計畫的唯一電池供應商。
IBK證券的汽車分析師安熙煥(音譯)說:「結盟對兩家公司都是好事,全球第一的晶片製造商改良BMW的車內軟體,可能會為三星帶來新業務。」
三星也和日本豐田汽車合作研發三星車款裝置的解決方案,把豐田的車內資訊系統嵌入智慧手機裝置。根據報導,兩項合作案將在今年第二季開始商業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真是厲害,和全球汽車龍頭廠商之一共同合作電動車電池,跨入到下世代的高科技領域。
第二、企業應居安思危,不斷轉型,開發第二、第三成長引擎,台灣企業在這方面相對比較被動,以台積電為例,雖然可以說很專注,持續深耕晶圓代工,但是沒有在其它領域策略性佈局,現在將會面臨三星DRAM + NAND Flash + 晶圓代工三合一模式強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台灣企業跨入新領域的嘗試也多半不成功,如二十年前宏碁進入半導體領域,十年前廣達轉投資TFT-LED,和最近台積電跨足太陽能和LED。
第四、台灣企業的問題要不然就是搞得太大,一腳跨進資本密集的行業,等錢燒得差不多股東就沒有耐心了; 或者是沒有決心, 蜻蜓點水式的這裡那裡插花,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
第五、轉型投資和R&D一樣,要有長期性,每年撥一筆固定的預算長期支持,培養團隊、技術和市場,才能開花結果。
第六、日本和韓國人是世仇,但是三星也能夠和豐田汽車合作研發汽車解決方案,把豐田的車內資訊系統崁入智慧手機裝置,實在不簡單。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之前三星也曾經和Sony合作TFT-LCD,直到最近因為Sony財務問題才拆夥。
第七、許多全球大廠多想進入中國市場,台灣業者應該掌握自身優勢,多多和其合作,形成策略聯盟。
台中清翠園 / BOT
號稱台灣史上單一投資案規模最大的BOT國際招商案-「台中國際經貿綜合園區BOT開發案」,第一期的「清翠園」(Jade Eco Park)昨(1)日下午宣布招商,並舉辦投資人招商說明會,招商權利金底價為50億元,地上權年限為50年,每年地租約2億元,預計4月底前公告招商,第3季正式開標。比較特殊的是,「清翠園」將是首度開放中國大陸企業也可以參與投標的國際標。
「清翠園」國際招商案說明會由台中市市長胡志強親自操盤,委託單位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昨天共同宣布投資台中的時代來臨,第一期占地16.65公頃的「清翠園」開發案,將是有史以來台中市規模最大、甚至媲美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大規模開發計劃,「一座機場,我們給予一個新生命,這在台灣前所未見。」
胡志強為了「清翠園」的國際招商,這兩、三年馬不停蹄在國內外進行招商,他說原本這是台中水湳機場占地254公頃,在遷建清泉岡之後,這塊市中心的處女地,市府決定重新定位、重新利用,規模之大,在世界各主要城市也有難有前例。
胡志強指出,目前市府經多次國際競圖後已全部定案,規劃開發為高度300公尺的「台灣塔」,估計投資60億元、世界第一座環保公園;另外3成開發為商業空間,包括650個房間的觀光飯店、大型購物中心、5,000個攤位的會議展覽中心。
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表示,國際投資人錢進台灣的時代來臨,從年初以來新台幣升值動能擋不住、台股上揚、商用不動產吸引各路外資法人蠢蠢欲動,即可一窺堂奧。光是上半年,戴德梁行經手的大型商用不動產投資案,就至少200億元以上。
顏炳立指出,敦化南路二段太子汽車敦南大樓交易案,都有外資法人進入最後緊鑼密鼓的洽購階段。目前,太子汽車敦南大樓有把握成交價上看92億元以上。 戴德梁行協理薛惠珍表示,至於台中「清翠園」BOT國際招商案,目前也有香港商正評估中;國內參與招商說明會的公司,包括上市櫃建商、金融壽險業以及觀光飯店業等,估計大約有100組。
台中市政府歡迎國內外投資人投標,中國大陸企業則在符合經濟部投審會已開放來台投資的陸資投資項目,即符合投標規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觀光服務業的確是台灣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大陸觀光客人數一年可以超過一千萬人,政府應大幅開放。
第二、從北到南,台灣都有許多值得投資的商用不動產項目,整個產業正在轉型,從製造業跨足到服務業。
第三、我們不確定中國大陸企業是否符合經濟部現有的台中開發區BOT外人投資規定,據了解,陸資仍不能投資商用不動產,我曾經為文呼籲政府應在這方面儘快開放,台灣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所有大型投資項目的發展。
第四、台灣各城市非常需要有具有 "遠見" 的投資規劃,應想像十年後、二十年後的台灣,台中「清翠園」至少需有這樣的企圖心。
台流指數
為具體衡量台灣文化在海外發展程度,政院決在數位媒體中心計畫中,建構可量化台灣文化現象的「台流(台味)指數(Taiwan Wave Index)」,客觀評價各國的「哈台」現象與喜歡程度,做為訂定文創國際行銷策略參考。
相關官員表示,過去台灣均以產業觀點,強化產業產值,未來數位匯流趨勢形成後,政府發展數位內容及文創產業,要喊出「價值」,以強調MIT(Made in Taiwan)的品牌價值。
官員指出,數位媒體中心是利用資通訊科技,將傳統華文媒體進行變革轉型,可將出版、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動畫、遊戲、典藏等內容,利用關鍵技術整合在一個平台,並結合雲端技術上傳或下載,業者未來可打造各種不同的媒體雲。
為打造華人媒體中心、甚至是亞太媒體中心,經部已向行政院報告,將仿效南韓訂定「韓流指數」,日本的「哈日指數」,英國的「欣賞指數」,訂定台灣的「台流(台味)指數(Taiwan Wave Index)」,名稱有待最後拍板。 官員指出,台流指數建立,可量化台灣文化現象,客觀評價各國對台灣文化喜歡的程度和受歡迎程,以利台灣了解產業發展現況,思考如何有效與國際市場連結,強化新的文化創造力量、MIT特色,提高文化國格。
以南韓輸出文創產業為例,哈韓策略有四部曲,一、造成大眾文化的流行;二、因此發展衍生性商品,例如製作DVD或數位化商品;第三階段,以置入性行銷策略,推銷韓國品牌產品,例如在偶像劇置入南韓三星、LG智慧手機等高科技商品;第四階段造成偏愛韓國現象,吸引外國人至南韓旅遊觀光。
官員說,日本也透過流行、內容、設計、美食、傳統、文化、旅遊及音樂等軟實力,輸出「酷日本」(Cool Japan)相關文創商品,使數位文創相關產品產值成長高出數倍。 官員指出,未來台流指數建立後,可交文化部、新聞局或觀光局作後續行銷台灣文創之工具,衡量影視、動畫、遊戲或流行音樂在海外發展效益,作為政策資源集中挹注重要參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既然有所謂的「酷日本」(cool Japan) 和「哈韓風」,為什麼不能定義台灣的流行指數?
第二、台灣過去都太硬體導向、生產製造導向,只是為別人代工沒有自己品牌,也沒有清楚的「自我形象」,「台流指數」可以矯正這個現象。
第三、行政院提到了「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的趨勢,希望積極發展數位內容和文創產業,「台流指數」至少提供了一個大家可以聚焦的方向,不會很空洞,不知這要往哪裡去。
第四、但是政府還是要多聽民間的聲音,不要一廂情願天馬行空地規劃,而要真正掌握社會大眾對趨勢潮流的看法。
第五、同時台灣也應多聆聽外國人和中國大陸朋友的看法,有些文化的東西是跨地域的,但有些卻仍然會有歷史和文化的隔閡,像去年台灣搞出來的「少女仆街」活動,類似無厘頭表演,自己以為很好玩,卻被香港罵得體無完膚。
王品
興櫃股王、王品(2727)將於3月6日掛牌上市,昨(24)日是股票公開申購的最後一天,超額認購高達457倍,反映投資人對王品營運能力的高度期待。法人樂觀預估,王品2012年每股EPS有15元以上的實力。
王品已經公布2011年財報,稅後淨利7.72億元、稅後EPS為12.71元,每股配發11.2元的現金股息,配息率高達88%。由於王品在兩岸積極展店,今年總店數可望突破300家,法人樂觀預估,王品2012年每股EPS有15元以上的實力。
隨著掛牌上市日期逼近,王品股價近來漲勢凌厲,昨日成交價最高曾達500元,最後成交價465元,已擠下觀光股王、晶華(2707)的450元,成為「觀光股新股王」。
王品獲得投資人青睞、爭相參與公開申購的主因,不僅因基本面佳,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溢價套利空間大」。 券商指出,王品提出523張辦理公開承銷,自本月22日至24日辦理上市前新股公開承銷申購,3月1日電腦抽籤,每股公開申購價格訂為340元,以王品昨日在興櫃的成交價465元計算,「抽到1張等於現賺12.5萬元」!
券商表示,王品新股公開承銷,除了經常參加抽籤的投資人積極參與外,一些平常很少參加抽籤的投資人很早就來詢問,市場反應相當熱烈,久違的抽籤熱潮再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餐飲會是台灣創投 / PE 下一個投資的主流,特別是有品牌和商業模式的連鎖業者。
第二、目前一種投資模式是找尋有潛力的台灣品牌,以資本的方式協助其在大陸快速複製,並挖角引進有大陸連鎖餐飲經驗的團隊 (比如說麥當勞或肯德基) 比如說上海啟明創投投資「花蓮扁食」應快速在中國大陸成立快餐連鎖餐廳,就是一例。
第三、餐飲的估值已經炒得太高了,像王品2012年EPS 15元,興櫃交易價格卻漲到500~600元,是支撐不住的,一定會像85℃一樣衝到400元然後再下跌至合理價位。
第四、中國大陸較不鼓勵餐飲行業的上市,俏江南的A股上市已經觸礁,金錢豹則成功地在去年賣給私募股權基金,有概念的大陸餐飲業者或VC / PE不妨和台灣多多合作,尋找投資的新契機。
全日美 / 瑞典SCA
瑞典衛生用品業者SCA公司25日表示,已出價19億瑞典克朗(2.9億美元)收購台灣紙尿褲業者全日美公司,有助於SCA進一步打入新興市場。 SCA表示,這樁交易仍須獲監管當局批准;若是獲准,預計今夏完成併購。去年11月SCA曾出價收購喬治亞太平洋公司(Georgia-Pacific)在歐洲的衛生紙事業。
全日美約有900名員工,銷售知名「噓噓樂」嬰兒紙尿褲及「包大人」成人紙尿褲,據點遍及中國大陸、台灣與東南亞,2010年營收達16億克朗。
SCA說,若完成收購,在亞洲的地位將大幅增強;SCA視亞洲為優先成長市場。分析師指出,收購全日美可望使SCA取得廣大的經銷通路、強大的銷售組織,以及在中國與台灣的生產設施。
SCA總裁兼執行長約翰森(Jan Johansson)說:「亞洲可望占全球衛生用品需求成長的60%。收購全日美能使SCA在這個策略成長市場中創造成長好機會,並成為日本以外亞洲尿失禁照護產品的市場龍頭。」
近年SCA企圖重新定位為衛生用品集團,並在上個月宣布將以16億歐元(21億美元)出售包裝事業給英國DS Smith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業者積極進軍中國市場,M&A是常用手段,但很難找到理想的併購對象。
第二、台灣公司的被併購價值不斷增加,因為語言文化和中國大陸相通,而且在中國大陸既有生產工廠又有銷售通路。
第三、從這個觀念,台灣股市的投資價值,特別是民生消費產業,應該會更進一步的推升。
第四、即使不被外國企業併購,台灣企業也應該積極探討讓外資參股,或者和外商在大陸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行性。
第五、財務性投資者如VC / PE,應大膽投資具有中國佈局的台灣民生消費企業,不管是未上市公司將來的IPO,還是已上市企業股價的表現,或者是未來整個公司被外資併購,都非常值得期待。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2日表示,從台積電一次任命三名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的人事布局觀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面對三星電子的競爭時,希望透過職掌輪調的共治過程,挑選出能提供客戶全方位解決方案、且具「戰功」的最佳執行者。
朱博湧表示,培養接班人是台灣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凡事有一體的兩面,有優點,也會有缺點。由於企業的CEO必須是能全方位思考、策略布局,同時要兼具有執行力的強項。於是,張忠謀將各有專精的研發、營運及業務三名副總,同列為新任執行長的候選人,並通過職掌輪調管理,進一步觀察及挑選出最適合的接班人。
朱博湧認為,這麼做的好處是,藉此讓三人更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從過程中增進與過往不同的能力。過程中,樹立「戰功」者日後從賽局中出線接班,也更能服眾。然而,缺點是在接班人不確定時期,容易造成組織上的不安定,增加困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這種安排並非什麼新創意,早在十多年前美國通用電器 (GE) 遴選接班人時,威爾許 (Jack Welch) 就是用這種作法。
第二、當時威爾許提拔了三個副總經理,包括現在的CEO Jeff Immelt,還有現在波音航空的CEO以及前Home Depot (後來去重整 Crysler) 的CEO。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選上的CEO能夠充分發揮,另外兩位CEO候選人在敗選後必須離開GE,以免讓選上的人不好發揮。
第四、Immelt是GE當時最年輕的候選人,選上的理由是他最有前瞻性,不只是一個cost-cutter。
第五、二十五年前,前花旗傳奇董事長交棒時,也是挑選三個人出來相互競爭,最後最年輕的候選人John Reed獲勝,因為他從事的當時方興未艾的消費金融 (Consumer Finance),而且又有IT的專長,事後證明這真的很重要。
第六、張忠謀上一次自認選錯了CEO,所以又跳出來重出江湖,但不會再有下一次,因為他已經高齡八十了,而且這樣子也不符合公司治理。
第七、強人之後的CEO總是很難再創佳績,包括GE在內,成績大不如前 (當然過去十年是美國經濟最差的十年),很少有人能夠找到更能幹的接班人,IBM是唯一的例外,葛士納 (Gersner) 將IBM成功轉型,浴火重生,接班人Sam Palmisano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第二個黃金盛世,以提供企業解決方案為主,聚焦「智慧城市」非常難得。
三星 / BMW
三星電子宣布,將和德國寶馬汽車(BMW)合作,提供技術發展電動汽車電池和車內軟體。三星SDI和德國博世(Bosch)在2009年合作開發鋰離子電池,並成立合資公司SB LiMotive,當時BMW選擇三星為Megacity Vehicle電動車生產計畫的唯一電池供應商。
IBK證券的汽車分析師安熙煥(音譯)說:「結盟對兩家公司都是好事,全球第一的晶片製造商改良BMW的車內軟體,可能會為三星帶來新業務。」
三星也和日本豐田汽車合作研發三星車款裝置的解決方案,把豐田的車內資訊系統嵌入智慧手機裝置。根據報導,兩項合作案將在今年第二季開始商業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真是厲害,和全球汽車龍頭廠商之一共同合作電動車電池,跨入到下世代的高科技領域。
第二、企業應居安思危,不斷轉型,開發第二、第三成長引擎,台灣企業在這方面相對比較被動,以台積電為例,雖然可以說很專注,持續深耕晶圓代工,但是沒有在其它領域策略性佈局,現在將會面臨三星DRAM + NAND Flash + 晶圓代工三合一模式強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台灣企業跨入新領域的嘗試也多半不成功,如二十年前宏碁進入半導體領域,十年前廣達轉投資TFT-LED,和最近台積電跨足太陽能和LED。
第四、台灣企業的問題要不然就是搞得太大,一腳跨進資本密集的行業,等錢燒得差不多股東就沒有耐心了; 或者是沒有決心, 蜻蜓點水式的這裡那裡插花,當然不會有什麼結果。
第五、轉型投資和R&D一樣,要有長期性,每年撥一筆固定的預算長期支持,培養團隊、技術和市場,才能開花結果。
第六、日本和韓國人是世仇,但是三星也能夠和豐田汽車合作研發汽車解決方案,把豐田的車內資訊系統崁入智慧手機裝置,實在不簡單。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之前三星也曾經和Sony合作TFT-LCD,直到最近因為Sony財務問題才拆夥。
第七、許多全球大廠多想進入中國市場,台灣業者應該掌握自身優勢,多多和其合作,形成策略聯盟。
台中清翠園 / BOT
號稱台灣史上單一投資案規模最大的BOT國際招商案-「台中國際經貿綜合園區BOT開發案」,第一期的「清翠園」(Jade Eco Park)昨(1)日下午宣布招商,並舉辦投資人招商說明會,招商權利金底價為50億元,地上權年限為50年,每年地租約2億元,預計4月底前公告招商,第3季正式開標。比較特殊的是,「清翠園」將是首度開放中國大陸企業也可以參與投標的國際標。
「清翠園」國際招商案說明會由台中市市長胡志強親自操盤,委託單位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昨天共同宣布投資台中的時代來臨,第一期占地16.65公頃的「清翠園」開發案,將是有史以來台中市規模最大、甚至媲美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大規模開發計劃,「一座機場,我們給予一個新生命,這在台灣前所未見。」
胡志強為了「清翠園」的國際招商,這兩、三年馬不停蹄在國內外進行招商,他說原本這是台中水湳機場占地254公頃,在遷建清泉岡之後,這塊市中心的處女地,市府決定重新定位、重新利用,規模之大,在世界各主要城市也有難有前例。
胡志強指出,目前市府經多次國際競圖後已全部定案,規劃開發為高度300公尺的「台灣塔」,估計投資60億元、世界第一座環保公園;另外3成開發為商業空間,包括650個房間的觀光飯店、大型購物中心、5,000個攤位的會議展覽中心。
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表示,國際投資人錢進台灣的時代來臨,從年初以來新台幣升值動能擋不住、台股上揚、商用不動產吸引各路外資法人蠢蠢欲動,即可一窺堂奧。光是上半年,戴德梁行經手的大型商用不動產投資案,就至少200億元以上。
顏炳立指出,敦化南路二段太子汽車敦南大樓交易案,都有外資法人進入最後緊鑼密鼓的洽購階段。目前,太子汽車敦南大樓有把握成交價上看92億元以上。 戴德梁行協理薛惠珍表示,至於台中「清翠園」BOT國際招商案,目前也有香港商正評估中;國內參與招商說明會的公司,包括上市櫃建商、金融壽險業以及觀光飯店業等,估計大約有100組。
台中市政府歡迎國內外投資人投標,中國大陸企業則在符合經濟部投審會已開放來台投資的陸資投資項目,即符合投標規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觀光服務業的確是台灣未來最有潛力的行業,大陸觀光客人數一年可以超過一千萬人,政府應大幅開放。
第二、從北到南,台灣都有許多值得投資的商用不動產項目,整個產業正在轉型,從製造業跨足到服務業。
第三、我們不確定中國大陸企業是否符合經濟部現有的台中開發區BOT外人投資規定,據了解,陸資仍不能投資商用不動產,我曾經為文呼籲政府應在這方面儘快開放,台灣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所有大型投資項目的發展。
第四、台灣各城市非常需要有具有 "遠見" 的投資規劃,應想像十年後、二十年後的台灣,台中「清翠園」至少需有這樣的企圖心。
台流指數
為具體衡量台灣文化在海外發展程度,政院決在數位媒體中心計畫中,建構可量化台灣文化現象的「台流(台味)指數(Taiwan Wave Index)」,客觀評價各國的「哈台」現象與喜歡程度,做為訂定文創國際行銷策略參考。
相關官員表示,過去台灣均以產業觀點,強化產業產值,未來數位匯流趨勢形成後,政府發展數位內容及文創產業,要喊出「價值」,以強調MIT(Made in Taiwan)的品牌價值。
官員指出,數位媒體中心是利用資通訊科技,將傳統華文媒體進行變革轉型,可將出版、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動畫、遊戲、典藏等內容,利用關鍵技術整合在一個平台,並結合雲端技術上傳或下載,業者未來可打造各種不同的媒體雲。
為打造華人媒體中心、甚至是亞太媒體中心,經部已向行政院報告,將仿效南韓訂定「韓流指數」,日本的「哈日指數」,英國的「欣賞指數」,訂定台灣的「台流(台味)指數(Taiwan Wave Index)」,名稱有待最後拍板。 官員指出,台流指數建立,可量化台灣文化現象,客觀評價各國對台灣文化喜歡的程度和受歡迎程,以利台灣了解產業發展現況,思考如何有效與國際市場連結,強化新的文化創造力量、MIT特色,提高文化國格。
以南韓輸出文創產業為例,哈韓策略有四部曲,一、造成大眾文化的流行;二、因此發展衍生性商品,例如製作DVD或數位化商品;第三階段,以置入性行銷策略,推銷韓國品牌產品,例如在偶像劇置入南韓三星、LG智慧手機等高科技商品;第四階段造成偏愛韓國現象,吸引外國人至南韓旅遊觀光。
官員說,日本也透過流行、內容、設計、美食、傳統、文化、旅遊及音樂等軟實力,輸出「酷日本」(Cool Japan)相關文創商品,使數位文創相關產品產值成長高出數倍。 官員指出,未來台流指數建立後,可交文化部、新聞局或觀光局作後續行銷台灣文創之工具,衡量影視、動畫、遊戲或流行音樂在海外發展效益,作為政策資源集中挹注重要參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既然有所謂的「酷日本」(cool Japan) 和「哈韓風」,為什麼不能定義台灣的流行指數?
第二、台灣過去都太硬體導向、生產製造導向,只是為別人代工沒有自己品牌,也沒有清楚的「自我形象」,「台流指數」可以矯正這個現象。
第三、行政院提到了「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的趨勢,希望積極發展數位內容和文創產業,「台流指數」至少提供了一個大家可以聚焦的方向,不會很空洞,不知這要往哪裡去。
第四、但是政府還是要多聽民間的聲音,不要一廂情願天馬行空地規劃,而要真正掌握社會大眾對趨勢潮流的看法。
第五、同時台灣也應多聆聽外國人和中國大陸朋友的看法,有些文化的東西是跨地域的,但有些卻仍然會有歷史和文化的隔閡,像去年台灣搞出來的「少女仆街」活動,類似無厘頭表演,自己以為很好玩,卻被香港罵得體無完膚。
王品
興櫃股王、王品(2727)將於3月6日掛牌上市,昨(24)日是股票公開申購的最後一天,超額認購高達457倍,反映投資人對王品營運能力的高度期待。法人樂觀預估,王品2012年每股EPS有15元以上的實力。
王品已經公布2011年財報,稅後淨利7.72億元、稅後EPS為12.71元,每股配發11.2元的現金股息,配息率高達88%。由於王品在兩岸積極展店,今年總店數可望突破300家,法人樂觀預估,王品2012年每股EPS有15元以上的實力。
隨著掛牌上市日期逼近,王品股價近來漲勢凌厲,昨日成交價最高曾達500元,最後成交價465元,已擠下觀光股王、晶華(2707)的450元,成為「觀光股新股王」。
王品獲得投資人青睞、爭相參與公開申購的主因,不僅因基本面佳,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溢價套利空間大」。 券商指出,王品提出523張辦理公開承銷,自本月22日至24日辦理上市前新股公開承銷申購,3月1日電腦抽籤,每股公開申購價格訂為340元,以王品昨日在興櫃的成交價465元計算,「抽到1張等於現賺12.5萬元」!
券商表示,王品新股公開承銷,除了經常參加抽籤的投資人積極參與外,一些平常很少參加抽籤的投資人很早就來詢問,市場反應相當熱烈,久違的抽籤熱潮再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餐飲會是台灣創投 / PE 下一個投資的主流,特別是有品牌和商業模式的連鎖業者。
第二、目前一種投資模式是找尋有潛力的台灣品牌,以資本的方式協助其在大陸快速複製,並挖角引進有大陸連鎖餐飲經驗的團隊 (比如說麥當勞或肯德基) 比如說上海啟明創投投資「花蓮扁食」應快速在中國大陸成立快餐連鎖餐廳,就是一例。
第三、餐飲的估值已經炒得太高了,像王品2012年EPS 15元,興櫃交易價格卻漲到500~600元,是支撐不住的,一定會像85℃一樣衝到400元然後再下跌至合理價位。
第四、中國大陸較不鼓勵餐飲行業的上市,俏江南的A股上市已經觸礁,金錢豹則成功地在去年賣給私募股權基金,有概念的大陸餐飲業者或VC / PE不妨和台灣多多合作,尋找投資的新契機。
全日美 / 瑞典SCA
瑞典衛生用品業者SCA公司25日表示,已出價19億瑞典克朗(2.9億美元)收購台灣紙尿褲業者全日美公司,有助於SCA進一步打入新興市場。 SCA表示,這樁交易仍須獲監管當局批准;若是獲准,預計今夏完成併購。去年11月SCA曾出價收購喬治亞太平洋公司(Georgia-Pacific)在歐洲的衛生紙事業。
全日美約有900名員工,銷售知名「噓噓樂」嬰兒紙尿褲及「包大人」成人紙尿褲,據點遍及中國大陸、台灣與東南亞,2010年營收達16億克朗。
SCA說,若完成收購,在亞洲的地位將大幅增強;SCA視亞洲為優先成長市場。分析師指出,收購全日美可望使SCA取得廣大的經銷通路、強大的銷售組織,以及在中國與台灣的生產設施。
SCA總裁兼執行長約翰森(Jan Johansson)說:「亞洲可望占全球衛生用品需求成長的60%。收購全日美能使SCA在這個策略成長市場中創造成長好機會,並成為日本以外亞洲尿失禁照護產品的市場龍頭。」
近年SCA企圖重新定位為衛生用品集團,並在上個月宣布將以16億歐元(21億美元)出售包裝事業給英國DS Smith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業者積極進軍中國市場,M&A是常用手段,但很難找到理想的併購對象。
第二、台灣公司的被併購價值不斷增加,因為語言文化和中國大陸相通,而且在中國大陸既有生產工廠又有銷售通路。
第三、從這個觀念,台灣股市的投資價值,特別是民生消費產業,應該會更進一步的推升。
第四、即使不被外國企業併購,台灣企業也應該積極探討讓外資參股,或者和外商在大陸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行性。
第五、財務性投資者如VC / PE,應大膽投資具有中國佈局的台灣民生消費企業,不管是未上市公司將來的IPO,還是已上市企業股價的表現,或者是未來整個公司被外資併購,都非常值得期待。
'via Blog thi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