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的部落格: 創造林書豪式第四節關鍵時刻

黃齊元的部落格: 創造林書豪式第四節關鍵時刻: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創造林書豪式第四節關鍵時刻

【工商時報 / 2012.04.11 / 作者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 黃齊元】

最近幾周有許多大型併購案發生:在科技業,鴻海驚天動地投資日本夏普;在金融業,開發金閃電宣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在傳產業,永豐餘進一步拓展產業控股合併華紙;在零售業,康師傅收購百事中國得到大陸商務部正式批准。

鴻海此項收購案非但取得了關鍵技術,並鎖定蘋果這個大客戶,創造了具體「聯日抗韓」的新方向。開發金收購凱基則將創造台灣最大的投資銀行,帶動證券界進一步整合,並可能為第三波金改揭開序幕。整體來說,這些整併的策略動機都值得肯定。

但在同時,也有些產業的整併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爾必達的申請破產保護就是一例。據報導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和中國弘毅投資計畫聯手參與爾必達競標,令人不解,為何台灣業者在這場攸關產業生死的收購競標中缺席。台灣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陸資投資台灣四大「慘」業,如果又因考量台灣的環境不方便陸資或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而導致無法協助支持台灣業者去整合全球產業,將是很可惜的事。

亞洲各國都在加快其海外併購腳步:雖然富邦合併了ING台灣,韓國保險業者進一步計畫收購ING亞洲業務,以發展其區域布局;大陸的民營企業更是接二連三走出去海外併購,領域從汽車到重機械設備,從遊艇到精品。

為了使台灣加速與區域經濟的整合,馬政府正大刀闊斧進行產業改造,主要包括傳產維新、服務業國際化以及發展新興產業等。對於面臨重大挑戰的電子和高科技行業,我們認為也可以納入再造工程,利用併購重組,促進產業鏈的全球整合。

台灣企業新一波整併熱潮蘊含多層意義,首先是打造全球競爭力。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做到「world class」,否則像DRAM,即使只有一個真正對手,還是會被消滅,這是贏家通吃的時代。其次,企業併購可以被運用成為台灣企業後發先至的超前戰略。我們要多學習林書豪,利用第四節關鍵時刻整合資源反敗為勝。


再者,未來的併購將超越國界,成為產業鏈彼此間的競爭。單一方很難主宰遊戲規則,必須要形成跨地域、跨功能 (研發/生產/銷售) 和跨界(政府/企業/協會) 的多方協調;其投資型態也會涵蓋更多參股與合資模式,不一定僅只於收購或合併。
展望台灣未來產業併購樣貌,將有以下四大趨勢: 第一、國內企業加速整併。這包括金融、電子,也有企業集團為了轉型所做的企業分割和產業控股規劃。第二、台日交流再創高峰。像鴻海入股夏普這樣的案子只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雙向甚至三邊 (台、日、中) 的策略聯盟案例發生。第三、陸資來台不斷增加。選舉過後陸資來台的確有升溫的趨勢,但是台灣法令如果限制過多,陸資可能會選擇直接在大陸或海外與台商合作,不再來台投資。第四、台灣企業走出去接軌全球。收購國外技術、通路和品牌代表了台灣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最高境界,國際性私募股權基金均表達願意支持台商的全球布局。

但是,台灣併購的機會和條件雖好,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產業龍頭應該扮演更積極的推手。台灣政府的角色通常是被動的,所以併購活動的領導者必須由大企業來擔綱。韓國三星最近跨足生技業,並完成了兩個大型醫療項目併購。我們非常期待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能夠積極站出來,領導台灣產業的整併。第二、可以適度放寬私募股權股權基金投資的限制,方能加速產業的整合。第三、宜放寬陸資來台的限制。如果台灣要發展雲端和4G,卻把中國移動和華為這種世界巨人擋在門外,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第四、相關投資法規可進一步鬆綁,如企業下市和私募的規定等。

未來幾年台灣的併購觸角應加速邁向海外,除了兩岸相互投資,打造兩岸特色金融平台外,台灣與大陸企業更可以攜手合作,在全球產業鏈的整合中扮演主導角色,而非看人臉色。的確,2012將是台灣「國際併購」元年。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