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過,新內閣人事讓人耳目一新。 正副閣揆陳冲和江宜樺,相繼被馬英九總統說服,「大家一起來做事!」。幾位「很有想法的人」相繼入閣;陳冲院長頻頻說:「他們很有愛國心。」 |
常讀《紐約時報》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專欄的人,一定同意他是位徹底「有愛國心的」的新聞人。今年初,他和政治學者曼德鮑(Michael Mandelbaum),在美國國力衰退的關鍵時刻,合著《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一書,深入剖析美國的衰退和如何重建輝煌。 兩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好友,細述美國建國以來的成功方程式:普及提升教育、持續現代化基礎建設、開放移民、支持研發基礎科學,和規範市場經濟。遺憾的是,這些實現美國夢的方程式並未隨全球化和資訊科技革命而更新升級,造成美國今日節節衰敗。 讀了《我們曾經輝煌》一書,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縮影:台灣。他們談到教育,談到媒體和政治,歷歷在目。 早年美國傑佛遜總統、林肯總統,下放教育權給州政府,制定「莫里爾法案」大量將公地捐贈辦大學和職校,轉化菁英教育成為普及國民教育,奠高人才素質的基石。 然而,2010年前華府教育局長卸任後指出:「我們教育上有重大的危機卻沒有察覺」。新加坡把教育當成經濟方案中「首要戰略」,美國卻把它當成「社會議題」。 OECD每隔三年針對工業國家15歲學生所做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理解測試,也就是PISA的評估成績。美國學生在閱讀上分數低於國際平均值;在科學方面是落於中間程度,遠低於上海、新加坡和芬蘭。 追究原因,一位心理學者指出:一是美國教育資源和態度;二是教師品質不良。 【全文未完。遠見雜誌訂戶可瀏覽全文,網路會員可觀看前1000字,請登入會員。】 ◄ 馬上按讚,加入《遠見》粉絲團!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