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全球貨幣大戰(中):三場戰役 @ 王大師論壇 :: 痞客邦 PIXNET :::
英國的黃金儲備持續大量外流,手握世界金礦產量25%的法國央行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落井下石,要求倫敦清償欠款。英國央行最後要求政府解除黃金兌紙幣的義務,英國版的金本位制度於是告終。
在1920~1933年的期間內,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與美國,輪流藉著兌黃金的競貶,而促成金匯兌的貨幣戰爭,最後導致增加關稅的貿易戰爭,全球於是駛入大蕭條時期。而美國則是靠著政府沒收人民黃金與進入二戰,才逐漸走出大蕭條,並於戰後的布列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中,制定1盎司黃金兌35美元的「美版金本位」。此制度成為戰後穩健貨幣的基礎,並結束了第一輪的貨幣戰爭。
第二次的貨幣戰爭就比較文明些,當然主要原因就是各國深諳彼此間的利益如果不詳加顧慮,很有可能會進入另一輪的實質戰爭。但一定程度的爭端還是難以避免,比方說各國對彼此間的高貿易順差額度的不滿,導致集體促升單一貨幣,也就是日圓,最後造成該國失落20年的陰霾。
這場貨幣戰爭主要是由美國所主導,時間點約為1970年代初期。當時美國剛脫離美版的金本位制,原因是財政部為了支付該國用於越戰與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總統的「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福利制度,聯準會必須大印鈔票付債,而金本位卻拖累了印鈔速度。
所以全球的經濟就在1970年代後期,因貨幣增速大量提升,經濟又未相形成長,而經歷所謂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低成長、高失業、與高通膨的慘況,讓凱因斯學派的低利率、高政府支出成為過街老鼠。
於是,美國在這段期間,在國內聽從當時央行總裁Paul Volcker的建言,大舉提升利率;在財政政策部分,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則採用經濟學泰斗Milton Friedman的建言,大舉減稅與鬆綁法規。型塑一個強勢的美元,也就是俗稱的「美元王」(King Dollar)體系。
美國隨後發覺如此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沒一個較有競爭力的匯率匹配,最後會導致民間企業的衰退。而旭日東昇的日本,卻在此時善用1美元兌300日圓的優勢匯率,以及國內龐大工業基礎,向全球出口日製產品,導致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最後,「日本第一」的美譽竄起,甚至在1980年代中期,傳出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論述。
第3次貨幣戰爭(2010~?):美元霸權的隕落?
兩個主要貨幣戰爭已過,目前則進入了第3次貨幣戰爭;這起爭端是由2007年的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所引起,最後導致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5.1%,垂直滑落至2008年第4季的-8.9%,來到近30年的新低;而失業率則由2007年的4.4%,直接滑落至2010年5月的9.9%高點。停滯在高失業率的期間。直逼大蕭條時期。
美國的金融市場也一度幾近崩盤、流動性瞬間凍結,道瓊工業指數損失約40%的市值。美國的經濟動能在2008年後至今,依然呈現疲弱的復甦速度。美聯準會為了讓市場流動性再度活絡,並協助出口復甦,於是於2008年推出第1輪的量化寬鬆(QE1),注入約2兆美元的基礎貨幣量。而第2輪(始於2010年)的量化寬鬆(QE2)則注入約6,000億美元。第3輪(始於2012年9月)的「無限量」量化寬鬆(QE3),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並於年底加碼至850億美元。
美國之所以會採取極寬鬆的購債政策,是因該國不能直接操控匯率,聯準會的功能缺少如大陸與日本央行的匯率干預機制,但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也沒有必要如此操作,該國僅需大量印鈔購買債券,依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段期間,美元兌亞洲與新興國家貨幣皆大幅貶值。美元指數(dollar index)也在2008年滑落至75點以下的歷史低點,目前則在80點上下徘徊。
在大陸方面,也是美國貨幣戰爭的主要假想敵人,美元兌人民幣由2007年的8.28元,貶至QE2結束後的6.40元;目前則在QE3的加持下,已來到6.21元。其他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如巴西、台灣、南韓、日本(安倍當選前)、印度、俄羅斯、澳洲、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的國幣皆來到相對高點。如此的印鈔貶幣值,一度迫巴西財長大喊「貨幣戰爭」的怒言。
歐元區效法美日玩QE 拋歐盟條約於腦後
在歐洲方面,歐洲央行也想如法泡製,製造歐元版的量化寬鬆。但礙於歐盟條約對歐洲央行的相關規定,前任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僅能進行有限度的債務購買計畫。但最後證明僅是杯水車薪。歐債5國的其中3國國債殖利率在2011年以前均升破7%的「需紓困」水位。
直到2012年時,在西班牙與義大利兩個「大到不能倒」的歐債國家殖利率也升破7%後,繼任的ECB行長Mario Draghi,才更進一步的採取類似大陸的信貸專案,也就是「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兩輪共注入約1兆歐元(約1.3兆美元)的廉價資金於銀行體系內。之後在同年9月,更推出類似美國QE的無上限購債計畫--「貨幣直接交易」(OMT)。 (完結篇)
'via Blog this'
第1次貨幣戰爭(1920~1940年):回歸古典金本位未果
一戰後,德國為償還其天價債務,並恢復工業產出,於是開使濫硬鈔票貶值馬克,導致威瑪共和政府失去信用。法朗隨後也因當時「金匯兌制度」(gold-exchange system)不健全而崩盤。大英帝國則為了想重返榮耀,並恢復國際貨幣與貿易信心,於是計劃恢復由牛頓所發明的金本位制。當時是以1英鎊兌4.86美元的水準掛勾,而戰後英鎊的價格大約在4美元,最低來到3.4美元。
為了使英鎊恢復到4.86美元的水準,英國必須忍受高利率、升值英鎊等極端緊縮貨幣政策,使黃金流入。但這措施卻排擠商業動能,且導致高失業率。更可怕的是英鎊無法保持強勢,國際貿易的活絡也並未如期而至,英國面臨龐大的衰退壓力。這段期間,美聯準會蓄意不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兌英鎊大幅貶值,結果是股價飆漲直到崩盤,美國的黃金也迅速流失,應對的手段居然也是提高利率。
英國的黃金儲備持續大量外流,手握世界金礦產量25%的法國央行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落井下石,要求倫敦清償欠款。英國央行最後要求政府解除黃金兌紙幣的義務,英國版的金本位制度於是告終。
在1920~1933年的期間內,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與美國,輪流藉著兌黃金的競貶,而促成金匯兌的貨幣戰爭,最後導致增加關稅的貿易戰爭,全球於是駛入大蕭條時期。而美國則是靠著政府沒收人民黃金與進入二戰,才逐漸走出大蕭條,並於戰後的布列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中,制定1盎司黃金兌35美元的「美版金本位」。此制度成為戰後穩健貨幣的基礎,並結束了第一輪的貨幣戰爭。
第2次貨幣戰爭(1970~1987年):美脫離金本位、日稱霸失敗
第二次的貨幣戰爭就比較文明些,當然主要原因就是各國深諳彼此間的利益如果不詳加顧慮,很有可能會進入另一輪的實質戰爭。但一定程度的爭端還是難以避免,比方說各國對彼此間的高貿易順差額度的不滿,導致集體促升單一貨幣,也就是日圓,最後造成該國失落20年的陰霾。
這場貨幣戰爭主要是由美國所主導,時間點約為1970年代初期。當時美國剛脫離美版的金本位制,原因是財政部為了支付該國用於越戰與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總統的「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福利制度,聯準會必須大印鈔票付債,而金本位卻拖累了印鈔速度。
所以全球的經濟就在1970年代後期,因貨幣增速大量提升,經濟又未相形成長,而經歷所謂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低成長、高失業、與高通膨的慘況,讓凱因斯學派的低利率、高政府支出成為過街老鼠。
於是,美國在這段期間,在國內聽從當時央行總裁Paul Volcker的建言,大舉提升利率;在財政政策部分,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則採用經濟學泰斗Milton Friedman的建言,大舉減稅與鬆綁法規。型塑一個強勢的美元,也就是俗稱的「美元王」(King Dollar)體系。
美國隨後發覺如此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沒一個較有競爭力的匯率匹配,最後會導致民間企業的衰退。而旭日東昇的日本,卻在此時善用1美元兌300日圓的優勢匯率,以及國內龐大工業基礎,向全球出口日製產品,導致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最後,「日本第一」的美譽竄起,甚至在1980年代中期,傳出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論述。
一位網友剛剛在我的『東亞爭端的亂源--美帝 』一文的臉書回覆中,分享這位石先生的評論。不知這位石先生有沒有偷看大師論壇,這就是我過去半年來,每講到釣魚台,就會說的內幕!!
此時,美國與西歐國家在廣場會議中聯合起來,大舉買進日圓,促使該國貨幣在短短兩年中兌美元共升值50%。當時冷戰尚未結束,德、法、義等西歐大國因依賴美國供應抵抗共產勢力的武器,不敢輕易冒犯該國,於是共同達成有名的「廣場協議」;從此,日圓兌馬克、法朗、加拿大幣等主要工業國貨幣皆大幅升值。促成日本一去不復反的低迷20年,目前則朝第3個失落10年邁入。
第3次貨幣戰爭(2010~?):美元霸權的隕落?
兩個主要貨幣戰爭已過,目前則進入了第3次貨幣戰爭;這起爭端是由2007年的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所引起,最後導致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5.1%,垂直滑落至2008年第4季的-8.9%,來到近30年的新低;而失業率則由2007年的4.4%,直接滑落至2010年5月的9.9%高點。停滯在高失業率的期間。直逼大蕭條時期。
美國的金融市場也一度幾近崩盤、流動性瞬間凍結,道瓊工業指數損失約40%的市值。美國的經濟動能在2008年後至今,依然呈現疲弱的復甦速度。美聯準會為了讓市場流動性再度活絡,並協助出口復甦,於是於2008年推出第1輪的量化寬鬆(QE1),注入約2兆美元的基礎貨幣量。而第2輪(始於2010年)的量化寬鬆(QE2)則注入約6,000億美元。第3輪(始於2012年9月)的「無限量」量化寬鬆(QE3),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並於年底加碼至850億美元。
美國之所以會採取極寬鬆的購債政策,是因該國不能直接操控匯率,聯準會的功能缺少如大陸與日本央行的匯率干預機制,但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也沒有必要如此操作,該國僅需大量印鈔購買債券,依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段期間,美元兌亞洲與新興國家貨幣皆大幅貶值。美元指數(dollar index)也在2008年滑落至75點以下的歷史低點,目前則在80點上下徘徊。
在大陸方面,也是美國貨幣戰爭的主要假想敵人,美元兌人民幣由2007年的8.28元,貶至QE2結束後的6.40元;目前則在QE3的加持下,已來到6.21元。其他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如巴西、台灣、南韓、日本(安倍當選前)、印度、俄羅斯、澳洲、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的國幣皆來到相對高點。如此的印鈔貶幣值,一度迫巴西財長大喊「貨幣戰爭」的怒言。
大師自製精闢一目瞭然三次貨幣戰爭一覽表!!
事件 | 時間(年) | 導火線 | 成因 | 遭遇問題 | 結果 |
第一次貨幣戰 | 1920~1940 | 德國馬克大貶;法、比、英、美跟進 | l 英國為穩固一戰後金融混亂現況 l 歐洲各國計劃重返古典金匯兌制度 | l 僵固「金匯兌」制度 l 貨幣供給量大減導致通縮 l 歐洲貿易列強「以鄰為壑」競貶政策 l 貿易戰爭 | l 回歸古典金本位制失敗 l 美國沒收人民黃金 l 二次大戰 l 布列頓森林會議 l 美版金本位制(1盎司黃金兌35美元)成圭臬 l 美元稱霸 |
第二次貨幣戰 | 1970~1987 | 美脫離金本位 | l 美國為支付越戰與「偉大社會」計劃龐大債務 l 抗衡日本崛起 l 西歐國家需美援抗衡共產勢力 | l 停滯性通膨 l 廣場會議後,日圓兩年內升值50% l 美國為大贏家;日本為輸家,摔入「失落20年」 | l 兩次石油危機 l 世界從此脫離金本位制 l 通膨成常態 l 美元王制度 l Milton經濟學派抬頭、取代凱因斯學派 l 日圓大漲、日本一蹶不振 l 黃金消失於國際金融市場 |
第三次貨幣戰 | 2010~? | 金融海嘯 | l 美國企圖靠QE貶值、增加流動性、恢復經濟動能 l 大陸欲脫離美元規則、擺脫匯兌風險 l 擴大人民幣國際交易量 l 大陸靠貨幣貶值、信貸、財政支出穩定經濟 l 歐債危機、靠OMT站起 l 日企危機、靠「安倍經濟」站起 l 新興經濟體欲擺脫美元交易壟斷與貿易戰 | l 貨幣政策難奏效、債務危機 l 美國經濟緩慢復甦、失業率居高不下 l 美元熱錢流入新興國家、兌美元幣值均大漲 l 大陸面臨輸入型通膨、資產泡沫危機 l 巴西、俄羅斯政府、與英央行總裁陸續喊「貨幣戰爭」! l 歐元兌美元時漲、時跌(蹺蹺板走勢);目前則在高價位,導致貿易衝突 l 歐元區債務危機仍上演中 | l 歐、美、日3大經濟體熱錢四竄 l 美元走弱、黃金再度抬頭 l 人民幣抬頭、並積極國際化 l 歐元取代美元路途顛簸、歐元區一度幾乎瓦解 l 美元霸權恐於2020年前結束 l 各國央行增持黃金 l 德國欲運回存放於美、法央行黃金儲備 l 全球性貨幣戰爭 |
歐元區效法美日玩QE 拋歐盟條約於腦後
在歐洲方面,歐洲央行也想如法泡製,製造歐元版的量化寬鬆。但礙於歐盟條約對歐洲央行的相關規定,前任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僅能進行有限度的債務購買計畫。但最後證明僅是杯水車薪。歐債5國的其中3國國債殖利率在2011年以前均升破7%的「需紓困」水位。
直到2012年時,在西班牙與義大利兩個「大到不能倒」的歐債國家殖利率也升破7%後,繼任的ECB行長Mario Draghi,才更進一步的採取類似大陸的信貸專案,也就是「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兩輪共注入約1兆歐元(約1.3兆美元)的廉價資金於銀行體系內。之後在同年9月,更推出類似美國QE的無上限購債計畫--「貨幣直接交易」(OMT)。 (完結篇)
欲與大師一同踏入思想的雲端,在下面按讚就對啦!!
'via Blog thi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