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自营APP也许比不成气候的电子书平台更靠谱-百道网:
'via Blog this'
出版自营APP也许比不成气候的电子书平台更靠谱
时间: 【百道编按】如果不论及出身,一款新的阅读类APP面市,在今天的阅读应用市场里面也就只能是高高提起,轻轻放下。但百道网重点推荐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从中读到,磨铁或中信的阅读类APP的上线释放出一种信号,蓄势中的出版机构要主动出击电子书市场了。放眼全球电子书市场,出版社和平台商一直是两股不均衡的博弈力量,当英美市场平台商“去中介化”甚嚣尘上的时候,出版社奋力一搏,走“垂直型”道路。中国的情况倒是与此不同,我们的平台商远远还够不着将出版机构“去中介化”的高度,相反是苦于无法将电子书阅读市场快速建构起来。出版机构主动出击,从当下看是自行打通电子书阅读市场的一条比较靠谱的道路;从远程看是为防备“被去中介化”早做打算。
2012年11月2日,“磨铁书栈”iPhone版在app store无声无息上线。这一举动低调安静,却是中国民营图书出版公司在app阅读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此之前,阅读类app市场风起云涌,却鲜有“出版社app”上线。资源整合、技术壁垒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一杯清茗一卷书的悠闲时光已一去不复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慢阅读”“细阅读”成为多数用户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念头,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碎片式阅读和消遣式阅读。
在移动出版的浪潮中,因为传统出版的后知后觉,许多目光敏锐的中间商已经有所动作,他们整合拥有内容的出版社版权,放在自己的阅读器上出售,“卖别人的肉,赚自己的钱。”一时间,渠道商产品似乎成了渴望阅读的庞大客户群体第一面对的对象,甚至忘记了他们需求的本质仍然是出版社的产品。
多看、掌阅、kindle、QQ阅读、当当、唐茶字节社、网易云阅读……各类客户端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倚重,让用户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其实,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给予读者的都是一样的文字和图片,因其传播载体、时空差异,才有了新媒体的诞生。但是,我们要记住,只要读者的人性不变,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当年喜欢拿着相册翻阅照片、喜欢灯下翻开纸书,现在在电子相册和ipad上阅读浏览,还是那个图像,还是那段文字,心理感受依旧。
从这点来看,出版市场,从来都是内容为王。传统出版如是,数字出版亦然。
一个健康的电子阅读产业链上,包含着三个关键环节:内容、渠道、读者。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笔者将此比喻成内容为王、读者为后。不能满足“后”的王,像一个丧失性功能的男人,是失败的。而渠道呢?就是我们为读者提供阅读快感的方式和手段。
本文谈的是APP阅读,因为这种阅读方式极有可能长期存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前几年大为流行的电纸书必将随着平板电脑的家喻户晓而步入降价、减产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将来的移动阅读,会是三方并重的局面。第一,手机wap站阅读;第二,app阅读;第三,纸书阅读。呵呵,纸书阅读永存不朽,没人会否认吧。
言归正传,文章开头提到磨铁书栈,貌似危言耸听,其实,传统出版社在数字阅读方面早就跃跃欲试。
早在2010年,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就通过香港某公司将旗下36本童书在 app store上市。在此之后,许多出版社也热衷于图书单行本的制作,像接力出版社、轻工社、外研社、时代华语等知名出版社都有此经历,磨铁图书公司也曾经将《后宫甄嬛传》《做单》《随遇而安》等畅销书制成单行本在app store上销售,而且销量不菲。
一定有人会问,既然单行本销量好,为什么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发阅读APP。
只能说,苹果的思维太奇葩了,每个开发者账号最多只能提交十个单行本,再提交的话,视为产品雷同。由此而论,不知道唐茶变单行本为字节社是不是也和苹果商店的这个规定有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事已至此,阅读类app势在必行,这才有了磨铁书栈的诞生,而并非只有磨铁一家有所动作,如凤凰出版集团和广州出版集团,也都在2012年委托了国内某知名公司制作阅读类APP。中信出版社的“中信—尚书房”在12年1月就已经上线。
在此之前,阅读类app市场风起云涌,却鲜有“出版社app”上线。资源整合、技术壁垒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一杯清茗一卷书的悠闲时光已一去不复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慢阅读”“细阅读”成为多数用户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念头,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碎片式阅读和消遣式阅读。
在移动出版的浪潮中,因为传统出版的后知后觉,许多目光敏锐的中间商已经有所动作,他们整合拥有内容的出版社版权,放在自己的阅读器上出售,“卖别人的肉,赚自己的钱。”一时间,渠道商产品似乎成了渴望阅读的庞大客户群体第一面对的对象,甚至忘记了他们需求的本质仍然是出版社的产品。
多看、掌阅、kindle、QQ阅读、当当、唐茶字节社、网易云阅读……各类客户端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倚重,让用户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其实,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给予读者的都是一样的文字和图片,因其传播载体、时空差异,才有了新媒体的诞生。但是,我们要记住,只要读者的人性不变,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当年喜欢拿着相册翻阅照片、喜欢灯下翻开纸书,现在在电子相册和ipad上阅读浏览,还是那个图像,还是那段文字,心理感受依旧。
从这点来看,出版市场,从来都是内容为王。传统出版如是,数字出版亦然。
一个健康的电子阅读产业链上,包含着三个关键环节:内容、渠道、读者。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笔者将此比喻成内容为王、读者为后。不能满足“后”的王,像一个丧失性功能的男人,是失败的。而渠道呢?就是我们为读者提供阅读快感的方式和手段。
本文谈的是APP阅读,因为这种阅读方式极有可能长期存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前几年大为流行的电纸书必将随着平板电脑的家喻户晓而步入降价、减产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将来的移动阅读,会是三方并重的局面。第一,手机wap站阅读;第二,app阅读;第三,纸书阅读。呵呵,纸书阅读永存不朽,没人会否认吧。
言归正传,文章开头提到磨铁书栈,貌似危言耸听,其实,传统出版社在数字阅读方面早就跃跃欲试。
早在2010年,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就通过香港某公司将旗下36本童书在 app store上市。在此之后,许多出版社也热衷于图书单行本的制作,像接力出版社、轻工社、外研社、时代华语等知名出版社都有此经历,磨铁图书公司也曾经将《后宫甄嬛传》《做单》《随遇而安》等畅销书制成单行本在app store上销售,而且销量不菲。
一定有人会问,既然单行本销量好,为什么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发阅读APP。
只能说,苹果的思维太奇葩了,每个开发者账号最多只能提交十个单行本,再提交的话,视为产品雷同。由此而论,不知道唐茶变单行本为字节社是不是也和苹果商店的这个规定有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事已至此,阅读类app势在必行,这才有了磨铁书栈的诞生,而并非只有磨铁一家有所动作,如凤凰出版集团和广州出版集团,也都在2012年委托了国内某知名公司制作阅读类APP。中信出版社的“中信—尚书房”在12年1月就已经上线。
我们必须要说,传统出版社之传统根深蒂固,若是渠道商做出一款产品,恨不得在一天内让满世界都知道,但这恰恰是内容商的弱项。第一,纸书出版的日子还过得去、仍有看得见的利益;第二,即使在同一出版社内也有数字版权的利益纷争存在;第三,术业有专攻。这三点原因导致了现在的app阅读市场仍然是渠道商几家独大。
但是,这只是现状,而且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了。
之所以将“磨铁书栈”作为典型来说,是因为磨铁图书近年举动颇有些不寻常。2011年,磨铁图书旗下子公司磨铁数盟成立,8月,磨铁中文网开站。至今,磨铁中文网做得风风火火,流量日益攀升。磨铁中文网的成立,为磨铁出版公司这个内容提供商又补充了相当部分的网络阅读资源。
另有一点,磨铁出版公司从纸书做到网络阅读,也算跨行业经营了,他们当然不会浪费手中的资源,所以可想而知,短时间内会有一款整合了纸书和网络阅读的客户端上线。这类客户端有很多是吧,但是,有几个是内容提供商做的呢?
在数字出版大行其道的年代,出版商业模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渠道,甚至改变了出版的格局。新的阅读载体相继问世,向传统出版提出了“快传播、慢阅读”的要求。传统出版社不是傻瓜,在这种形势下,谁都看得出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同时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会越来越完善,市场教育会越来越充分,用户的付费意愿会越来越高……这些美好的愿景是否能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开发数字阅读的理由和依据。
所以,斗胆做个预言,2013、14这两年,国内著名的出版社中,至少会有20家向数字阅读迈进。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多次强调:“现在有了数字这种渠道,这种技术,这种平台,出版要跟上这个形势,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就笔者所知,一些出版集团内部已经有了硬性的任务指标,某月某日,必须要拿出成型的东西交差才行。而一些颇具规模的开发团队也因此赚的沟满壕平,题外话了。
外力内力,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数字出版。至于转化成何种形式,是进了清华知网还是进了北大方正的数据库,抑或开发其他电子书,就不得而知了。但对图书而言,最好的载体还是APP客户端。
一旦如此,渠道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第一, 无论出版商支持是相信“抓住移动终端就是抓住了阅读的未来”的活络分子,还是 “坚持内容为王同时重视社会化媒体”的中庸者,或者以“关注用户阅读感受”为首要任务的实用主义者,在当下这个时代,他都没有理由拒绝媒体融合了。
第二, 客户的需求是内容,而内容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知道,大多数出版社在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都是将数字版权一并拿下的。出版社一旦有了将数字版权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势必更加珍视手中的资源。所以,渠道商再向出版社收购版权,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也有少数作者将数字版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作者,一是敝帚自珍的新人,二是大牌作者。第一种,往往将版权攥死了;第二种,渠道商要想获得版权,也要费一番力气的,拿银子来吧。
第三, 内容商变成渠道商,原来的渠道商——曾经的合作方一夜间变成了竞争对手,再谈版权问题,占尽上风。谁都知道,天底下最赚钱的生意就是垄断。一本畅销书,纸书是我的,电子书也是我的,想看这本书的读者,都要把钱给我,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渠道商怎么办?
当然,也没必要太过悲观,一切都有个过程。
中国的阅读环境特殊,网络阅读环境更特殊。在美国,“亚马逊”在2011年就实现了电子书的销量超过纸书,而在中国,所有出版人都仍陷于“免费盗版唾手可得、付费习惯从零培养”的窘境。
比如当年主做电子阅读器的多看,后来转做电子书,和多家出版社购买图书版权。而现在又寄希望于变身成免费的电子书制作系统……这何尝不是对国内阅读环境的一个讽刺?
当初的“精品手工作坊”让人眼前一亮,但时日一久,大家渐渐发现,读者的真正需求并不是多么强大的功能和界面,阅读,要专注于阅读本身,而阅读的本质就是内容。所有渠道商在承担高额的版权费用同时,还要维护自己的技术团队、运营推广和产品正常运转。而付费用户呢,在哪里?
相信若不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多看”也不会轻易改变,毕竟“面对为盗版开便车的质疑”不是他们心中所愿。
而如掌阅,号称8000万用户,实际付费用户到底有多少呢?掌阅的用户再多,也不会超过“小说下载阅读器”吧?
渠道商,确实很累!
如当当、京东、kindle这些大渠道商,个人愚见,恐怕无法和百度、起点、淘花等相抗衡。内容的供给永远是核心资源!
所以,如磨铁、中信出版社这类阅读类app介入的信号,对渠道商来说绝不是件好事,阅读类app市场,面临一场乱战。除了内容商和有绝对实力获取内容的渠道商之外,都是输家。也可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想通过这个行业有所得,基本上是做梦!
当然,这对读者来说,是幸事,可选择的阅读品类会越来越多的。磨铁每年出品图书700多种,现在的磨铁书栈上五百多种书,半数以上免费。这是为什么?人家的内容是现成的,拿过来就用,无需再加工。另外,出版社不用付高额的版权费用,这是渠道商无法比拟的。相信将来其他出版社的阅读客户端也不会太过吝啬,没有大量的限免,拿什么获得客户?
总结几点:
1. 技术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曾经不是,以后也永远不是;
2. 谁能坚守住只做正版的原则和底线?答案只有一个——内容商!
3. 阅读类客户端,内容才是根本!什么精排精校,其实除了出版社的最终稿,渠道商给出的都是粗校!
4. 乱战之中,短时间内都是输家,且看谁先输不起;
5. 谁都不能拯救正版付费阅读市场,很多渠道正版盗版不分,官匪合一讨好用户。注定败局!
6. 用户的纸书情结是难以逾越的门槛,越简单的需求越难满足,不必再费心思了!
7. 谁透彻了解国人阅读习惯和能力,谁就能赢!水至清则无鱼,特殊的国情下必然产生特殊的数字出版规则。
但是,这只是现状,而且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了。
之所以将“磨铁书栈”作为典型来说,是因为磨铁图书近年举动颇有些不寻常。2011年,磨铁图书旗下子公司磨铁数盟成立,8月,磨铁中文网开站。至今,磨铁中文网做得风风火火,流量日益攀升。磨铁中文网的成立,为磨铁出版公司这个内容提供商又补充了相当部分的网络阅读资源。
另有一点,磨铁出版公司从纸书做到网络阅读,也算跨行业经营了,他们当然不会浪费手中的资源,所以可想而知,短时间内会有一款整合了纸书和网络阅读的客户端上线。这类客户端有很多是吧,但是,有几个是内容提供商做的呢?
在数字出版大行其道的年代,出版商业模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渠道,甚至改变了出版的格局。新的阅读载体相继问世,向传统出版提出了“快传播、慢阅读”的要求。传统出版社不是傻瓜,在这种形势下,谁都看得出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同时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会越来越完善,市场教育会越来越充分,用户的付费意愿会越来越高……这些美好的愿景是否能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开发数字阅读的理由和依据。
所以,斗胆做个预言,2013、14这两年,国内著名的出版社中,至少会有20家向数字阅读迈进。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多次强调:“现在有了数字这种渠道,这种技术,这种平台,出版要跟上这个形势,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就笔者所知,一些出版集团内部已经有了硬性的任务指标,某月某日,必须要拿出成型的东西交差才行。而一些颇具规模的开发团队也因此赚的沟满壕平,题外话了。
外力内力,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数字出版。至于转化成何种形式,是进了清华知网还是进了北大方正的数据库,抑或开发其他电子书,就不得而知了。但对图书而言,最好的载体还是APP客户端。
一旦如此,渠道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第一, 无论出版商支持是相信“抓住移动终端就是抓住了阅读的未来”的活络分子,还是 “坚持内容为王同时重视社会化媒体”的中庸者,或者以“关注用户阅读感受”为首要任务的实用主义者,在当下这个时代,他都没有理由拒绝媒体融合了。
第二, 客户的需求是内容,而内容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知道,大多数出版社在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都是将数字版权一并拿下的。出版社一旦有了将数字版权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势必更加珍视手中的资源。所以,渠道商再向出版社收购版权,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也有少数作者将数字版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作者,一是敝帚自珍的新人,二是大牌作者。第一种,往往将版权攥死了;第二种,渠道商要想获得版权,也要费一番力气的,拿银子来吧。
第三, 内容商变成渠道商,原来的渠道商——曾经的合作方一夜间变成了竞争对手,再谈版权问题,占尽上风。谁都知道,天底下最赚钱的生意就是垄断。一本畅销书,纸书是我的,电子书也是我的,想看这本书的读者,都要把钱给我,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了。渠道商怎么办?
当然,也没必要太过悲观,一切都有个过程。
中国的阅读环境特殊,网络阅读环境更特殊。在美国,“亚马逊”在2011年就实现了电子书的销量超过纸书,而在中国,所有出版人都仍陷于“免费盗版唾手可得、付费习惯从零培养”的窘境。
比如当年主做电子阅读器的多看,后来转做电子书,和多家出版社购买图书版权。而现在又寄希望于变身成免费的电子书制作系统……这何尝不是对国内阅读环境的一个讽刺?
当初的“精品手工作坊”让人眼前一亮,但时日一久,大家渐渐发现,读者的真正需求并不是多么强大的功能和界面,阅读,要专注于阅读本身,而阅读的本质就是内容。所有渠道商在承担高额的版权费用同时,还要维护自己的技术团队、运营推广和产品正常运转。而付费用户呢,在哪里?
相信若不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多看”也不会轻易改变,毕竟“面对为盗版开便车的质疑”不是他们心中所愿。
而如掌阅,号称8000万用户,实际付费用户到底有多少呢?掌阅的用户再多,也不会超过“小说下载阅读器”吧?
渠道商,确实很累!
如当当、京东、kindle这些大渠道商,个人愚见,恐怕无法和百度、起点、淘花等相抗衡。内容的供给永远是核心资源!
所以,如磨铁、中信出版社这类阅读类app介入的信号,对渠道商来说绝不是件好事,阅读类app市场,面临一场乱战。除了内容商和有绝对实力获取内容的渠道商之外,都是输家。也可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想通过这个行业有所得,基本上是做梦!
当然,这对读者来说,是幸事,可选择的阅读品类会越来越多的。磨铁每年出品图书700多种,现在的磨铁书栈上五百多种书,半数以上免费。这是为什么?人家的内容是现成的,拿过来就用,无需再加工。另外,出版社不用付高额的版权费用,这是渠道商无法比拟的。相信将来其他出版社的阅读客户端也不会太过吝啬,没有大量的限免,拿什么获得客户?
总结几点:
1. 技术问题已经不是问题,曾经不是,以后也永远不是;
2. 谁能坚守住只做正版的原则和底线?答案只有一个——内容商!
3. 阅读类客户端,内容才是根本!什么精排精校,其实除了出版社的最终稿,渠道商给出的都是粗校!
4. 乱战之中,短时间内都是输家,且看谁先输不起;
5. 谁都不能拯救正版付费阅读市场,很多渠道正版盗版不分,官匪合一讨好用户。注定败局!
6. 用户的纸书情结是难以逾越的门槛,越简单的需求越难满足,不必再费心思了!
7. 谁透彻了解国人阅读习惯和能力,谁就能赢!水至清则无鱼,特殊的国情下必然产生特殊的数字出版规则。
点击订阅《新出版日报》来源:百道网
相关文章
'via Blog thi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