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產業欠瞭解 文化部補助失衡 - Yahoo!奇摩新聞

對產業欠瞭解 文化部補助失衡 - Yahoo!奇摩新聞:

對產業欠瞭解 文化部補助失衡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從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到今年的電影《花漾》、歌手陳妍希首張個人專輯,文化部一樁樁的文創補助、投資案,不斷引發外界抨擊。文化元年基金籌備處15日舉辦「文化部危機解密論壇」,與會的藝文工作者表示,文化部官員對產業缺乏了解,過於重商主義,資源無法有效補助給需要的藝文人才。
投資要有回報
文化部成立至今1年多,針對文化部在「文創投資」以及「文化補助」政策權衡的處理方式,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駱麗真直言,文化部連最基本「補助」和「投資」概念都沒釐清。她說,投資的目的是要追求回報,創造後續意義,若是已經可以在小巨蛋開演唱會的歌手,文化部應該投資而非補助。
從事劇場工作的吳思鋒強調,文化部官員缺乏文化品味是導致補助、政策失衡的原因。他表示,這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文創願景,文創太快進入產業化導向,產生文創補助化、藝術文創化亂象,尤其文化部、地方文化局的官員是高普考進來的,對於文創產業一知半解,鮮少培訓,導致政策缺乏核心價值,只知道一味的複製大型場館。
▲文化部15日下午的第三場危機解密論壇由媒體改造學社顧問馮建三(左1)主持、邀請(左2起)媒體改造學社執委周宇修、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羅慧雯、知韓文化協會監事楊虔豪與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周奕成共同談論台灣公廣集團的任務。(圖文/楊子磊)
以《候鳥來的季節》、《單車上路》獲得國際影展讚譽的導演李志薔補充,文化部對電影產業的補助缺乏長遠視野,沒有一貫理念,太過依賴電影大老、既得利益者的判斷,補助精神都在追求票房和電影產值,淪喪了原本的初衷,資源很難分配到需要的人才身上。
參與多場海洋音樂祭的籌備、推廣硬地音樂的翁嘉銘則笑說,「參與補助審核的過程像是位會計人員,評審委員關注的不是作品的操作模式,而是把焦點放在企劃書的細項,東扣西扣。」
翁嘉銘還說,現在的審核機制根本淪為「比賽型補助」,多半獲得補助的團體或個人,其實輔導金是九牛一毛,他認為,輔導金應投入給需要資源的音樂人才是。文化部應該自問「我是在補助原創還是投資產業?」
文創已淪階級化
文化部的補助、投資模式影響一般民眾的文創公民權,駱麗真指出,民眾具有享受、形塑文化的權力,但面對政府的文創投資案,像是夢想家、花漾、夢想12家投資,民間團體卻無法干涉監督;她強調,文創產生階級化,現在民眾買的是文創商品,而非文創成果。
對於藝文界人士的批評,文化部影視局副局長田又安坦言,文化部當初之所以能向行政院申請編列電視、電影、音樂等三項補助計畫,就是因為行政院評估這三類是最具產值、可創造多數就業人口的文創產業,因此補助以市場為導向,有其背景因素。她表示,申請補助的案子太多,補助金就只有這樣,導入評審機制是必然,有很多電影人、音樂人拿不到補助,這將是未來文化部和整併的新聞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via Blog thi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