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列印浪潮來襲,台灣「自造者」聯盟要走自己的路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3D 列印浪潮來襲,台灣「自造者」聯盟要走自己的路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3D 列印浪潮來襲,台灣「自造者」聯盟要走自己的路

精選轉貼 十一月 12, 2013 
3d_taiwan東台精機董事長楊瑞雄(照片提供:今周刊)
《今周刊》將於 11 月 13 日舉辦「Change! 遇見創新大未來」論壇,邀請前《WIRED》雜誌總編輯、《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來台發表演說。Inside 是本次活動的媒體夥伴。(報名請至活動網站
3D 列印會不會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不是噱頭?答案見仁見智。現在有一群人正為台灣 3D 列印發展而打拚——工研院在南台灣打造「雷射光谷」,希望替台灣製造業注入新動力。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865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南台灣雷射光谷

七月十七日早上,位於台南的工研院六甲院區內,揚起一陣陣悠揚的小提琴樂曲;在挑高的一樓大廳內,擠進上百位產業界人士,他們拿著雷射光筆指向牆上大看板的電球,這個五光十色的電球,球面顯示南台灣的地圖。他們共同見證了工研院「南部雷射光谷育成中心暨試量產工場」啟用儀式。
工研院成立的「南部雷射光谷育成中心暨試量產工場」,共設有金屬雷射積層製造技術、雷射源、飛秒雷射及雷射加工光路模組四個試量產工場,其中金屬雷射積層製造技術與3D 列印相關。工研院將以雷射研究設施及服務,在上述四項領域內,協助廠商新產品研發的試量產工程。
所謂雷射光谷,是經濟部積極推動的計畫之一,以台南六甲為核心向外擴散,從嘉義到屏東,以兩期共八年時間在南台灣「以光造鎮」;希望將台灣雷射產業規模從現今的四十億元擴大到兩百億元,育成至少十家新公司,將南台灣建立為全球雷射產業生產供應重鎮,為南部產業帶來另一個亮點。
目前已有七家公司預計進駐六甲院區的育成中心,其中均豪、東捷雷射、德芮達及台灣積層製造(TAMC)四家看好 3D 列印的廠商搶先進駐。
在啟動儀式當天,工研院也首度開放台灣最具規模的雷射相關試量產工場,並引進台灣第一台 CNC 及金屬 3D 列印複合設備,以及工研院整合國產材料和元件而製造的個人化 3D 印表機。

現況:仍在初期階段

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總監曾文鵬說,新成立的金屬雷射積層製造的試量產工場,可以說是台灣3D 列印的試產基地,任何想用 3D 列印生產模具、文創商品、高精密醫材的廠商,都可以先來這裡驗證想法;換個角度看,可讓廠商免去貿然投資 3D 列印設備的風險,希望在這個工場裡,帶進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設計、模具製造)。
雖然 3D 列印話題最近引起熱烈討論,甚至出現可能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聲浪,但曾文鵬希望外界不要過度放大 3D 列印,也不要將「工業革命」看得過於狹隘。3D 列印帶來的是一種「社群革命」(Social Revolution),以往一般人設計但無法量產的產品,透過新的技術如 3D 列印,能夠量產成為「商品」,進而銷售出去。
上述「自造者」模式在歐美地區十分風行,但台灣的「自造者運動」目前還停留在尋找應用的摸索階段。曾文鵬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應該趕快找出應用,把想像化為實際,找出適合台灣的 3D 列印創新商業模式。
一旦找出新應用,不能沒有設備商配合。台灣最大工具機廠商──東台精機轉投資的東捷科技,在去年十二月成立了東捷雷射,主要業務是雷射模組,已進駐工研院的雷射光谷育成中心。

金屬 3D 列印讓台灣有機會決定設計

身兼東台、東捷科技和東捷雷射三家公司董事長的嚴瑞雄認為,所謂的「金屬雷射積層製造」,通俗的說法是「金屬3D 列印」;簡言之,就是用金屬粉末逐層堆疊成形的方式,和使用塑料的3D 列印方法不應混淆。金屬 3D 列印較適合應用於汽車、航太、醫療等精度要求高的高階應用市場。
嚴瑞雄說,金屬 3D 列印不可能取代傳統的大量製造,「它沒那麼偉大!」3D 列印利用三軸立體噴出物件,一層一層堆砌出來,是一種新的「加法」式加工法,有別於傳統削切多餘材料的「減法」製造法,「但也不能忽視它!」
金屬 3D 列印帶來的影響在於,在產品設計階段,讓台灣就開始思考哪些領域可以自己做主設計。嚴瑞雄舉例,各種形狀的醫療器械,也許台灣就可以考慮使用金屬3D 列印技術製造,這就是一個新商機。「金屬 3D 列印,讓台灣處於可以自己決定設計的市場機會!」嚴瑞雄說。
金屬3D 列印具有一體成形、耐度高、重量輕的優點,產品設計師採用此法,可以使產品帶來不同的價值。例如用於航太的零件,過去傳統模具製造方法做出來的零件相對厚重,但使用金屬 3D 列印就可以帶來輕巧的效果。「台灣應該從應用端尋求商機!」嚴瑞雄再次強調。
台灣現今3D 列印的發展,除了長期投入的德芮達、數可、東台等廠商,近期將孵育出第一家台灣3D 列印代工廠──台灣積層製造。
說起台灣積層製造的成立,源自於兩年前的一場飯局。台灣積層製造總經理楊世名說,那時候,他和董事長邱于川到南分院,中午在工研院員工餐廳吃飯,正好遇到曾文鵬、神基高階主管,於是相邀同桌吃飯。
3d_taiwan-2
台灣積層製造總經理楊世名(照片提供:今周刊)
讓楊世名印象更深刻的是,幾位年近五十的電子人聚在一起,談到台灣電子業面臨的瓶頸,更引起大家的共鳴。
二○○八年之後,台灣電子業生產據點──中國,因實施《勞動合同法》,勞動工資一直攀高;加上政策扶植本土產業,台商在中國發展的成本優勢不如以往,尤其中小型台商承受不了衝擊。「台商過完年就不再回去(中國)了」,或是「將公司股權賣給中國廠商」。
你一言、我一語地聊得起勁,「原來大家都遇到一樣的情形!」楊世名說,他們還沒到退休的年紀,還想在台灣產業打拚;但要如何打破困境、繼續打拚呢?大家共同的想法是:「台灣電子產業一定要轉型!」

布局:整合相關廠商

那場飯局有了共識,楊世名、邱于川、曾文鵬等人之後仍經常聚會討論著未來的走向。在曾文鵬說明下,3D 列印技術讓大夥兒都覺得應該大有可為。
有了方向,經過實務面討論後,「台灣積層製造」應運而生。主要幾個大股東就是參與那天飯局者──神基、楊世名和邱于川,還有後來加入的日商松浦(Matsuura)。

一旦有好設計,就能快速製造、上市

楊世名認為,完整的產業鏈應該要有好的設備技術來源、材料研發能力、工具機操作經驗及軟體實力。楊世名分析,自己擁有軟體策略規畫經驗;工研院可以提供材料相關的協助;邱于川具備工具機量產的經驗;至於神基,「沒有什麼是不能做的」,以製造見長,更可以替新公司加分。而當時最大的問題就卡在設備。
為了解決設備端的問題,楊世名一群人為此前去日本松浦考察,對方年屆八旬的老社長拄著柺杖前來迎接,顯示松浦對雙方合作也相當重視。
楊世名說,雖然目前公司仍在籌設中,但第一階段布局幾近完成,製造應不成問題。但為了讓產品的品質更好,他希望未來能夠結合更多相關廠商,例如表面處理、拋光、上色等,讓 3D 列印出來的產品更具商品化優勢。「一旦今天有人設計出很棒的產品,透過台灣積層製造整合的供應鏈,可以很快製造出來,而且快速進入市場,不會花太多力氣!」這是楊世名未來的期望。
楊世名說:「不能複製人家的成功,那些技術在我們身上已經不會成功,我們要走的是不一樣的路!」
如要報名 11 月 13 日《今周刊》「Change! 遇見創新大未來」活動聽前《WIRED》雜誌總編輯、《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談 3D 列印與第三次工業革命,請上活動報名網站。(Inside 為本次活動媒體夥伴。)
'via Blog this'

留言